分享

“性与天道”

 圆角望 2015-07-30
                                                               白子超

  公冶长篇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指孔子整理和讲授的古代文献,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得,能、可;可得,同义词连用。言,主动讲说。性,人的本性,或说人的性命。天道,上天规定的整个天下的道路或规律,与“天命”通;《论语》仅此一见。

  此章关键词是“闻”。《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可见“闻”与“听”不同,区别是“心”在与不在。古代字书解释最清楚者,当属《康熙字典》,曰“声入耳能辨之也”。故闻是声音由耳入心,且心能“辨之”。据此,本文译作“听懂”。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章:子贡说:“先生讲授的古代文献,能够听得懂;先生说的关于本性与天道的学问,没能听懂。”

  子贡把孔子传授的学问分成两大部分,说自己懂了“文章”部分,不懂“性与天道”部分。子贡是非常聪明的孔门大弟子,“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篇)。他这样说,有谦虚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出孔子讲述中有高深难懂的内容。子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众多弟子了。其实,孔子本人很清楚这些。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中等天资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否则不可。不难推测,孔门弟子中“中人以下”为数不少,故孔子不会轻易“语上”;“语上”多发生在课余与少数弟子的私授中。

  另外,孔子教育思想之伟大,核心内容之一是实践重于理论,特别强调“行”。孔子让每个弟子以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为切入点,一点一滴地去做,持之以恒,自己觉悟。其间,孔子给予必要的点拨,极少讲大道理。“性与天道”一时不懂,没关系,做一个讲仁义、懂礼仪、能谦让的人是更重要的。

  “性与天道”,就是所谓“形而上”的学问。仅仅着眼于形而上,死死追求形而上,充其量是得到相关的知识,实质上还是“不可得而闻也”。在孔子那里,形而上是寓于形而下的,学习者必从形而下入手,通过“心”而后渐渐抵达形而上。正如子路问死,孔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生的问题还没搞清楚,现实的生命该怎样,现实的生活怎么过,都未解决好,不可能明白与生相依的死,追问也毫无意义。

  这样说,并非否认学习形而上的书籍。“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且体会颇深:“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易》十分难懂,可以说属于“天道”,孔子年近六十始读,一发而不可收。孔子人生最后十几年,深受《易》的影响,且对《易》有精深的阐述。孔子的经历告诉后来者,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必要学习“性与天道”的学问,并且在生命实践中将其化为自己的灵魂,指导自己的行动。

  古今许多学者均视“闻”为“听”,说子贡所言是听不到孔子讲“性与天道”。并且,把此章内容简单等同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愚以为,此种理解不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