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子通书》讲记(3):宋儒之学,入门皆禅

 大道至简64382 2015-07-31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来源,实际上是学习了五代末期很著名的道士陈抟老祖。陈抟老祖创立的是无极图,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面也说,“无极而生太极”。另外,周敦颐早期受禅宗的影响很大,在禅宗的学修上,先后跟随寿涯和尚、东林常总禅师等人学习,通过禅悟,他找到了对自己的学说开宗立派的感觉。


明末大儒黄宗羲在谈及周敦颐的学术渊源时,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周敦颐参禅找到感觉后,觉得明心见性并不是西方(印度)独有的东西,应该用中国本身的文化来解释。这个时候,寿涯和尚就传给他一首偈子: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天地在形成之前,本来就有个东西,但是你又找不到。它是世界宇宙万象,是自然、社会、人生等一切的主宰。我们看一年四季变化,春天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秋天又落叶满地,一片萧杀,所以大自然的春花秋月,也是有盛有衰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东西,是不随着四季变化而增减、而改变的——我们可以自己试着找一下,这个不生不灭、不受生老病死左右的东西,到底在哪个地方?


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从无到有,婴儿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然后学习了很多东西,身体一天天长大,经过青春期成熟,然后结婚生子,最后年老体衰,生命消逝,这和四季的变化是很像的。用佛教的话来说,生命都是轮回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精神当中,找到这个主宰轮回的东西?我们的精神当中,有没有这个“不逐四时凋”的东西呢?脱离了生老病死的东西,我们在精神和生命中,找不找得到?如果真正找到了,你就和周敦颐一样,就明心见性了,真正就能在一方面开宗立派。但是没找到又怎么办呢?没找到就要继续找啊!不然,你就会在生老病死中,在天地之间找不到归宿。


古代传偈子,并不是现在这样随便写个四言八句,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了那么多理论,真正把一个偈子搞明白了,就像周敦颐一样,你就能够把圣贤经典拿来为我所用,就会有“六经注我”的气慨。周敦颐先生开创的宋明理学,在中国流传千年。他虽然推崇儒家,也从不排斥佛教,但是到了后来,二程、朱子这些人,总觉得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怎么能被来自外来的佛教所压倒呢?就很排斥佛教。这就违背了《周子通书》之理,就是学问不完全通达的表现。如果真正通了,就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是名词、术语、说法不一样,学修入手的方法不一样而已。实际上,东西方圣人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将儒家要命的心性之学得以彰显出来,周子《周子通书》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明朝的黄绾在其《明道篇》中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所谓宋儒,就是理学,他们入门都是从禅开始的。“濂溪、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濂溪就是周敦颐,明道指的是二程兄弟中的老大程颢,横渠就是张载,象山就是陆九渊,他们的学说来源于禅宗的上乘。“伊川、晦庵则由于下乘”。伊川就是二程兄弟的老弟程颐,晦庵是朱熹,他们在心性证入的程度上,确实不如上面的几位。近代的陈寅恪先生,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没有受到禅宗的启发,后世儒家想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是很不容易的。在此以前,其在形而上的精神上,没有完全说清楚,只是对社会、伦理、人生这些方面涉及得比较多。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看到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既是三足鼎立,又是互相补充的。我们在学修过程中不要妄生分别,不要有门户之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