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密关系开启内在被遗弃与被剥夺创伤的内在空洞

 青衣问道 2015-08-05


 

亲密关系开启内在被遗弃与被剥夺的创伤

 


当某个事件触动内在被遗弃的创伤,我们瞬间就会进入反弹行为。在能对自己做些重要的工作前,我们必须承诺不把愤怒丢在对方身上,不再是陷入自动化或无意识的反弹,否则我们只能让自己的能量流失,同时持续地喂养着内在的情绪化小孩而已…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有过一段持续七年的亲密关系。在这段期间,她常常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间,而且她男朋友情绪上的需求也让她很受不了,甚至觉得他没有“在他自己的能量里”,所以无法满足她的需求——特别是在性方面。在这期间,他有过一些短暂的外遇,那比较像是他使用来逃避她唠叨的策略。约一年前,她也和别人有了短暂的恋情,而且知道她只是想和他扯平。但是,那似乎是摧毁这段关系的最后一次重击,他们之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最后终于分手了。

 


这次的分手将我的朋友带入了一个很深的内在过程,触及了她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孤寂。现在,当她再回顾这段包括疗伤过程的经历,她充满感激;因为那个过程揭露了她在生命过程中一直很有技巧在回避的内在创伤。当分手的伤痛渐渐沉静下来后,她感觉到敞开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敏感而充满内在觉知的世界。


 

 

当我们进入内在被遗弃被剥夺的世界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小孩的世界。这个小孩对爱感到绝望,觉得很孤单、惊恐,没有受到保护,渴望有人能照顾他。这个内在空间充满着极度的恐慌,所以我们通常会花大半辈子的时间来逃避它。然而,当某人离开了我们,或者当我们感觉到孤立而觉得孤单时,这个空间就被打开了。大部分的人,深陷在内在情绪化小孩无意识的状态中,而深信没有人会真的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关系中的行为,会映照出这样一个很深的信念,像是嫉妒,逃避亲密,害怕对方会离我们而去,想从对方身上多得到一些。当我们被孤单地留下来时,内在被遗弃创伤的空间就完全被打开了。


 

 

在所有让我们感到孤单、不被尊重、被漠视的状况中,轻微被遗弃的创伤便暴露出来了,这就是被剥夺的创伤,是遗弃创伤的另一面貌。这个创伤对于关系的互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被遗弃的恐惧会引起极度的恐慌,因为小时候曾经有无数的经验,让我们觉得自己可能会因此而活不下去;然而,因为我们把它掩饰了起来,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经验。结果,在现在的生活中,当有某些事件无意识地让我们记起这样的经验时,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濒临死亡的边缘,整个人陷入恐慌。

 

 


 


 

 

生命中的失落经验,开启了我们内在遗弃的创伤。被剥夺的创伤是轻微的遗弃创伤经验,任何时候的期待落空,就会引发我们内在的被剥夺创伤。


 

 

但是通常,我们并没有联结到内在这份深刻而强烈的恐惧,直到我们穿越过深沉的被遗弃的经验。在我和我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女友分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有这样一个空间存在着。我大学的最后两年和她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一直快乐地生活着,全心投入在学业和运动上,整个的生活方式使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深沉的生命层面。

 

当我们分手时,我非常痛苦,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度过每天的生活。这种情况似乎一点道理也没有,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段关系该结束了,而且彼此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我不知道这些伤痛是从哪里来的,它持续了两年。我那时完全不知道自己触动了早期的原始伤痛,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原始的”是什么意思。但在那之后,我越来越深入地探索这个创伤。就某种意义而言,接下来的所有重要亲密关系,都带领我更进一步接受自己内在深切的孤寂。


 

 

遗弃与被剥夺创伤来自内在的空洞


 

 

这个创伤的形成,来自过去没有接收到当时所需要的滋养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并非来自特定的单一事件或某些事件,它是内在情绪化小孩拼命想要去填满的一种深沉的负面空虚经验。这种伤痛被深深地掩藏于表面之下,所以如果我们不是带着意识选择拥抱它,我们就会自动而不自觉地进入补偿行为或上瘾行为,来避免感受这份伤痛,我们会变得冷酷、疏离、反依赖,或者痛苦地依赖。


 

 

这两条路我都曾经走过。我曾经和一个受着严重忧郁之苦的女人维持了五年的婚姻,当时我无法了解她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跳脱出忧郁”。我也因为无法为她做任何事而感到无助,因为我还没有接触到自己内在和她相似的深度,因此我无法理解她当时的经历。对我而言,不去感受任何需要、伤痛或恐惧,是比较安全的,我那时正舒适地待在自己反依赖的空间里。

 

就像常常会发生的情况一样,几年之后,我摆荡到另一个极端,开始和一些对我的需求比我对她们的需求还要少的女人在一起。我品尝到了和之前女朋友同样的苦头,不再是充满自信可以“搞定一切”,而是开始感受到被拒绝与内在的匮乏。这些就是在我们还没有深入去探索被遗弃的创伤之前,它会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一些方式。我们会以嫉妒的闹剧、避开亲密互动以及对我们的爱人和朋友过度要求和期待等方式将它呈现出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是在掩饰害怕遭到遗弃的强烈恐惧。


 

 

我们的补偿行为可能会是强烈的冲动或者上瘾。举例来说,最近有个女人带着一段和某个男人毁灭性关系的故事来找我。即使他持续的拒绝,她还是不断地想要挽回他;他越是拒绝她,她就越努力乞求。我问她,是什么原因让她持续地想挽回。她的回答是,在两周内没有他的日子里,她感受到极度的焦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知道那不是爱,但只是再度和他做爱的想法,就足以让她想要去见他。


 

就大部分的情况来看,两个人相遇,在表面的求爱游戏和能量场之下,是两个饥渴的情绪化小孩,彼此都无意识地期待着对方可以填满自己内在的黑洞。即使是最铁石心肠的反依赖者,内在还是潜伏着情绪化小孩,带着一箩筐未满足的需求和欲望。


 

 

我们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只是暂时被搁置于觉知的后备箱中,等待着适当的人与时机来启动它们;因为它们不会消失,只是受到压抑与否定。


 

 

亲密关系开启了我们内在的遗弃创伤


 

然而,亲密关系会再度地引发它们,将它们摊上台面。在我们冒险对某人由衷敞开之前,我们可能完全不晓得自己内心是多么饥渴与充满需求。我有一个个案,习惯在关系中同时外遇。他觉得那是让一切持续活络的健康方式。当我告诉他,他之所以能这么豪爽,是因为他尚未真正地相爱,他激烈地反对我这个说法。但是一年后,他深深地爱上一位女性。突然之间,他想要与其他女人做爱的欲望消失殆尽,而且允许自己感受着内在需求与不安全感。同时,他觉察到自己是多么害怕她和其他男人约会。


 

 

我们的要求和期待会出现在很多方面,像是在性方面,在沟通上,在两个人共度的时光,在期待被注意和被了解上,在经济的供给上,以及任何我们觉得能填满内在黑洞的方式上。我们之所以会期待和要求,是因为我们感到被剥夺;但是这些期待和要求只会导致更多的被剥夺感,因为当我们所期待时,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去接受。


 

 

逃避面对内在的空虚会导致关系的困难


 

 

既然没有人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我们的关系互动就会变得充斥着冲突与挫败。我们会以各种策略去填补内在的黑洞,而不是去感觉那份空虚感。举例来说,我们扮演着好爸爸的角色来让某人可以依赖我们,却自以为那是出于关爱。或者,我们扮演体贴的妈妈,事实上我们只是想掩饰自己害怕被遗弃的恐惧。由于害怕被拒绝,我们玩着挑逗和勾引的游戏,却从来不冒险进入深入稳定的关系;我们可能会进入关系,但总是以微妙或是明显的方式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期待和需求通常会触礁。一对夫妻最近向我进行咨询。他们吵架的原因是,女方要求男方作出长期的承诺,而男方却担心他会因此而失去自由。她对安全感与承诺的渴望,与他不想受到义务的羁绊有所冲突。过去,他总是放弃自己的需求,而现在,他正学着尊重自己个体性的需求,所以不想把自己捆绑于对将来的承诺上,即使他内心深处已经准备好与她真心相处。然而,缺乏对未来的承诺,让她感到不安全感。


 

 

 

这样的冲突,强烈地引发了双方各自的遗弃创伤。对他而言,坚持自己的需要引发了担心会失去她的恐惧。对她而言,缺乏对未来的计划,让她感到十分惊慌。幸运的是,他们双方都拥有勇气来面对自己内在的创伤与成长,而不是只停留在妥协(对他而言)或是索求(对她而言)的补偿行为中。


 

 

补偿行为是我们用来掩饰被遗弃的恐惧的方式。当某人的表现不符合我们想要的样子——没有在那里陪伴着我们,没有给我们当下所需要的,不了解我们,我们马上就会觉得孤单。即使是别人所做的极小动作,都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他没有真的和我们在一起,刹那间,所有过去生死相许的感觉与浓情蜜意顿时消失无踪。由于充满着恐惧,我们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反弹——争吵,切断,抱怨,攻击,讨好——任何能让我们不舒服的感觉消失的方式。


 

 

那份对孤独的恐慌是如此巨大和强烈,迫使我们需要立即反弹,我们陷入一个完全自动化、习惯性而不自觉的行为模式里。更糟的是,我们总是会被以某种方式触动自己内在尚未疗愈的被遗弃和被剥夺创伤的人所吸引。存在似乎是要我们去面对这个创伤。如果有五个可能的人选,其中有四个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却总是会选中那个会触动自己被遗弃和被剥夺创伤按钮的人。

 


 


 

 

生气,暴怒,怨恨,是创伤的部分内涵


 

 

被遗弃创伤的黑暗面,这是我们内在因为感觉到被背叛而深沉愤怒。大部分的人都因为无意识地带着早期被父亲或母亲背叛的记忆,而对异性有着强烈的愤怒,但是那通常是无意识的,而且只有当我们和某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虽然在内心深处,我们是想要给与并接受爱意的,而通常表现出来的却是报复行为。因为当爱人或朋友以各种大大小小的方式让我们感到失望时,我们内在积累的愤怒就会一点一滴被唤醒。


 

 

当我们把无意识的愤怒反映在彼此身上时,对关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我们能对自己做些重要的工作前,我们必须承诺不把愤怒丢在对方身上。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承诺开始对自己的愤怒和伤痛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而不是陷入自动化或无意识的反弹,否则我们只能让自己的能量流失,同时持续地喂养着内在的情绪化的小孩而已。据我的经验,当我们尚未学会有建设性地处理自己的愤怒时,像是在个案或者工作坊中借由活动来释放愤怒,我们将会以各种破坏性的方式来将愤怒发泄到对方身上,甚至重复借着”分享“的名义来彼此攻击和指责。


 

 

在对自己被遗弃的创伤尚未深入了解与经验之前,通常,我们分享的动机是为了要得到认同、爱和注意力,或是来自责备、指控对方,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冲动。


 

 

 

介于触发事件与反弹行为之间的是创伤


 

我们不自觉地在寻找一个将自己内在愤怒与不信任感合理化的机会,以便进行报复和反弹的举动。当某个事件触动内在被遗弃的创伤,我们在瞬间就会进入反弹行为,这样的机械化反应是很迅速而强烈的。我们工作的一个方法就是拉长从被触动到反弹之间的时间,这样当创伤被触动时,我们才有时间和空间去感觉并且和它待在一起。它意味着拉长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来腾出一些可以感觉的时间。事实上创伤一直存在着,只是因为我们通常很快就进入了反弹状态,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感受到它。


 

 

在我们尚未了解自己被遗弃的创伤之前,是不可能不陷入反弹或者上瘾行为的。试着以意志力去停止这些行为,只会导致自己更紧绷以及自我批判,因为我们还是会重蹈覆辙。潜伏于被遗弃创伤背后的恐惧是如此的强大,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意志力;然而,当我们开始重视被遗弃的恐慌的深度与强度时,我们就会开始明白自己的关系受到这些力量多么深远的影响。借由这样的了解,逐渐地在我们与不自觉及机械化的反应之间,创造出一些空间。


 

 

通过留意生活中每个大大小被触动的片刻,我们越来越能觉知自己被遗弃与被剥夺的创伤。比较重大的片刻 ,像是被拒绝、失去或是结束关系,通常会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们是多么地令人感觉到伤痛。然而通常我们会迷失在恐惧里,而没有一个观照者在那里观照。我们被吓坏了,而任何失去或者遭到拒绝,又强化了我们内在的不信任感与放弃感。然而当我们开始带着更多的了解去观照时,我们便开始能够明白现在只是创伤被触动罢了。事实上它一直都存在着,只是现在我们可以借由感受这份伤痛的过程,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至于比较细微的片刻,通常会被我们忽略,甚至丝毫没有觉知到被遗弃的创伤已经被触动了。这些片刻像是,因为事情没如我们所愿而感到烦躁或愤怒,期待落空,在爱、注意力、尊重、敏感度或碰触方面感到被剥夺。在这些时候,我们通常是很快地进入反弹(常常因此引发对方的反弹),或是进入上瘾行为。


 

某些引发被遗弃创伤的情境


 

 

当我们谈论被剥夺和被遗弃的创伤时,三角恋爱关系是特别需要被提出来讨论的。当一个人一脚踏入三角关系,而他的爱人也涉入别人的关系时,那就像是持续地在这个创伤上撒盐巴;那简直就是持续地打着被遗弃的点滴,不断地强化着它。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能够或者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形。有时候基于某些原因,存在让这些情况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需要去体验它,所以它就发生了。然而,它也有可能是重演受虐的情境,或者再度强化小时候羞愧与被遗弃的创伤。当爱人无法真心与我们在一起时,我们也可能会经历类似的情境。


 

有时候,由于过往羞愧与被遗弃的经验,我们会把自己完全摆在一份没有滋养的关系中。如果我们从理性与平衡的角度来评估自己的关系,结论是缺乏滋养,同时重复着破坏的模式,那也就是关系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玛德琳在工作坊中分享说,她对已经相处了15年的先生感到不满。

“他总是下班一回家,就埋头看电视。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在一起,即使有,也只是谈论家庭琐事与小孩。”

我们提出来:“你们准备进行夫妻咨询吗?”

她回答:“是的,我确定。只是他不愿意。他只是说,是我企图控制他。我的确是对他唠叨,但那是因为我很不快乐。”

我们问:“是什么让你们持续在一起?”

她回答:“我一直认为情况会改善。然而,如果我诚实面对,我想我是害怕孤单。”

“你现在似乎面临一个关键时刻,需要直接对他表达说,你非常需要和他一起面对你们的问题,因为你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状况,同时也要做好关系有可能会结束的准备。”

“是的,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没关系。重要的是,对你将要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保持察觉。”



 

 

面对被遗弃的创伤是通往真爱之路


 

 

生命中的失去与失望,是所有人一生中必须穿越的经验。当我们越有能力去观照,我们就越能接受生命中的这些片刻。感觉着这股伤痛,不论它是多么痛,然后全盘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在创伤被触动的每个片刻,与那份恐惧与惊慌的感受待在一起,它就会被疗愈,同时发展出更多的内在空间来面对每一次新的触动。经由在恐惧或伤痛出现时穿越它们,我们会慢慢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化小孩的主导,内在情绪化小孩将越来越不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及感觉当下的发生,同时我们的观感也渐渐的不再那么受到过往创伤的污染。


 

 

我发现,穿越被遗弃的创伤,是让自己能够创造出爱的生活的基本要素。当然,一方面是觉知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就是去感受它,然后就能大略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同时,我也留意到对方只能是他们本然的样子,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发生改变。另外就是,我们内在的情绪化小孩总会有觉得被剥夺的时候,因为对方总是会有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格特质,当这个状况发生时,我可能会觉得很孤单、挫败和失望;同时,在任何一份关系中,总会有些时候,双方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且,如果我们对某人由衷地敞开,我们就必须面对随时会在各种情况下失去对方的可能性。


 

 

我常常听到我的师父谈及孤单和孤独之间的不同。他向我们说明。孤单是一个黑洞,一个令人害怕的空间;然而孤独是我们的本性,他描述这个现象是静心空间的圣母峰。在我探索自己被遗弃的创伤之前,我对他的描述完全无法理解。


 

 

现在明白了被剥夺和空虚的感觉是内在情绪化小孩的感觉和想法,而且可能一直会存在。它可能随时被触动,但是我已经拥有足够正面的孤独经验,来支持我明白那个孤单的感觉终会过去。孤独,就我的经验,可以是极度的喜悦,同时带点苦味的甜美,然而它没有孤单那种恐慌或者绝望感,它只不过是纯粹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成长练习:

一、将觉知带入被剥夺的创伤

回答这个问题,“当……我感觉到被剥夺(受到伤害或者愤怒)”

1.在亲密关系中,什么特别的行为会让你觉得被背叛或被剥夺,特别是对方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说了什么或没说什么?

2.在这些情况下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3.你内在有什么样的信念是和这样的情况有关的?

二、追溯这个创伤的根源

1.小时候,你是在什么样类似的情况下感觉到被剥夺?觉得没有人为你待在那里?觉得被侵犯?觉得被误解?觉得没有人愿意倾听你?

2.你学会如何面对被剥夺的经验?你因此在生活上产生了什么样的信念?

三、感觉着创伤

1.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

2.有什么样的想法出现?你在害怕什么?

3.你的能量想做什么?

 


当有罪疚、愤怒、生气、被遗弃等负面情绪,而我们又习惯性地想要逃避时,回到身体里,去感受此刻身体的感觉。

用你的呼吸轻轻地去抚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告诉它:“在这里,陪着你。没关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紧绷,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许你如实地存在。”就这样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疗愈就会发生。
 


 

 

如何疗愈被遗弃的感受

张德芬

 

人、事、物来到生命当中,是来教导我们一些功课的。

被遗弃的感受从何而来?
    很多人从小有被遗弃的感受,为什么?父母照顾不过来,或者父母不在一个城市跟你居住的,父母就会把你送到姥姥姥爷家、送爷爷奶奶家,或者送全托幼儿园。也许当时父母跟你说得很清楚:“爸爸妈妈忙,没有办法照顾你,爷爷奶奶也很爱你。我们一个礼拜回来看你一次。”但是你小小的心里还是觉得自己被遗弃了——“一定是我有什么问题,父母才会遗弃我。”这是一个伤痛,而且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一个痛。我们把它藏得好好的,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长大后,我们变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事业、感情、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而被遗弃的伤痛早就被我们塞到角落去了。可是那些伤痛会永远在那里,而且时不时地冒出头来提醒你,有这么多的伤痛没有疗愈。


 

 

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得到疗愈?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自己内在那些从小而来的羞愧和恐惧。第一是要有觉知、觉察能力。比如你有三个好朋友,他们三个出去看电影,没有找你,你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打电话跟他们说:“你们什么意思?怎么这样对我,我在家里,一个人没事儿干。你们三个去看电影,都不打电话给我。”你的朋友听完之后多少都会有一点儿不高兴的,说:“你这个人脾气怎么那么大,我们只是三个人不小心凑在一块儿去看电影,没想那么多啊!”我们内心的一些想法很可能就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可是如果你愿意跟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在一起,能意识到他们就是不小心凑在一起去看电影,其实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都对你很好,很爱你。然后再去跟他们说:“哎呦,你们三个看电影都不找我。”这时的能量就跟之前那种理直气壮,好像去讨回公道的那种能量完全不一样,当然,产生的结果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感受、接纳自己被遗弃的感觉


    我三岁多的时候,很多创伤都在那个时候发生。那时我父母的感情不太好,常常吵架,家里也不富裕。父母又年轻、爱玩儿,我们一家四个人很少有温馨的场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四个坐在一起吃饭或者聊天过。有一天早上,突然很奇怪,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床上,开始聊天了。爸爸妈妈说一些笑话,对童年的我来说,那是太温馨的一个场面了。可问题是,我那时候憋了一泡尿,我知道,如果我起来去厕所小便,妈妈一定去厨房,爸爸一定去忙他的事儿,这样温馨的场景就会散了。

    我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我就憋着。但三岁的小孩子能憋多久啊!结果尿在床上,被我爸看见了。然后我爸就把我给拎起来,拉到我家大门口,关上门说:“这么大了还尿床,我不要你这个女儿了。”我在楼道里哭得很惨,也非常的恐惧。那时的我知道爸爸会开门让我进去吗?不知道,对我而言,那就等于死亡一样。这件事情在我心里刻下了一个很深的烙痕,所以我很怕男人遗弃我,我找对象的时候,也都是找那种非常爱我的。

    后来碰上我爱人,他也很爱我,不会遗弃我,而且符合我的标准。可是,每次我跟他有争执、吵架的时候,他就躲到他的洞穴里,对我施以冷暴力,完全不闻不问。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生气。他躲到洞里,我就拿“杆子”去戳他,用各种方法逼他出洞。他说,这是他吵架的方式,他必须一个人冷静一下。我就说:“不行,你要跟我把话说清楚。”为什么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多课,还是所谓的心灵作家,反应还这么激烈?

    有一次打坐的时候,我联想到这件事情,才意思到:当他背向我,不理我、躲到洞里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又回到在楼道里哭泣的小女孩角色,完全不能忍受那种被遗弃的感觉。认识、觉知到这一点之后,我就知道自己当时的举动很可笑。人家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安静一下,你不用理他,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可是当楼道里的小女孩出来,在那哭泣、尖叫的时候,我是没有办法忍受的,我必须要抓他出来。我觉察到这一点后,每当那个女小孩出来的时候,我就去安慰她、照顾她——“没有关系,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其实他没有要丢弃你,你要哭就哭,你可以待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受、接纳那种感觉。”


 

 

所有的丰盛都源自我们的内心


 


    其实,害怕被遗弃的感受每一个人到现在都有。为什么?因为小时候我们是如此的无能为力。在所有的动物里,人类是从生下来到之后的好几年时间里,都没有自主能力的一种。什么叫自主能力?就是自己拥有谋生能力的人,像小动物一生下来,你把它丢在一边,它自己就可以活下来。可人是绝对不行的,可能到两三岁都没有能力自己独自活下来。那这个人生设计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去尊敬父母。我们的照顾者就是掌握我们生命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习惯看父母的脸色。父母只要一不认同你,觉得你不好,你就觉得他们生气了,会不要你,对当时的你来讲,被遗弃就等同于死亡。

    所以我们会特别在乎父母的感受,他们吵架,我们会很难过;他们骂我们,我们也很难过,更别说打我们了。我们又恐惧、又羞愧、又难过、又痛苦,又觉得被侮辱、被欺骗。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在乞讨,像乞丐一样去乞讨父母的爱,跟兄弟姐妹去竞争父母的注意力,就是为了求生存。无疑,伴随着这种心念行为长大后的我们,依然还是一个“乞丐”。只不过,这一次我们“乞讨”的对象变成了朋友、爱人、同事、上司,甚至时你出门时碰到的一个服务员。因为你习惯于要去讨好所有的人、要取得所有人的认同,这就像一只摇尾乞怜的狗,像个乞丐一样,到处在求爱。但我们没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爱,所有的丰盛都源自我们的内心。


 

感受此刻你身体的感觉


    所以,当某个人说的话、投射过来的眼神让你感觉到不舒服,或是你要做的某件事情让感觉不舒服,尤其这是一件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培养内在强大的力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成人,而不是用小孩的模式去应对生命中的人、事、物。怎么做?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罪疚、愤怒、生气、被侮辱、被遗弃等这些负面情绪来了,而我们又习惯性地想要逃避时,回到你的身体里,去感受此刻你身体的感觉。

    负面情绪其实都会反映在我们的身体上。生气的时候,我们手会抖,心跳会加速,呼吸会急促,有的人甚至会胃痛、肩膀紧绷、拳头握起来、双腿抖、手心冒冷汗。那什么叫“感知身体的感觉”?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眼睛闭起来,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感觉一下自己的左腿在哪里。此刻你的眼睛是闭着的,你怎么知道左脚的存在?怎样才能感受到左脚在哪里?它的姿势是什么?先跟你的左脚打个招呼。然后深吸气,呼出来,感受一下气息在你身体里流动的感觉。再深吸气、呼吸。感受一下,当你深吸气时,气流在你的身体里是怎样流动的。接下来,找一个自己感觉最不舒服的部位,也许是你的肩膀,也许是你的颈部、头部、肋部、腰或者是你的背。

 

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
    每天24小时,你的身体都在无休无止地为你服务。那什么时候你会真的去帮助它、感受它、聆听它?现在,把你的呼吸带到这个最不舒服的部位,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像轻柔的手一样,用你的呼吸轻轻地去抚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跟身体里最不舒服的地方待在一起,告诉它:“在这里,陪着你。没关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紧绷,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许你如实地存在。”就这样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

    回到以前,回到你内心的最深处,那里就是一个安静的台风点,所有混乱的中心点,在那里,外面的狂风暴雨都进不来,只有你和你自己静静地待着。然后再一次去感受你身体不舒服的部位,看看那感受有没有离开。如果在你的注目之下,它还是不舒服。没有关系,把你的微笑送给它,告诉它:“你可以存在,允许你存在。”然后慢慢地去感受它,一点一滴地放下。当你准备好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打开你的眼睛,回到现实的空间来,回到此时此地,记住刚刚的感受。当你心乱如麻、很烦燥的时候,去感受一下。每天早上起来,或是晚上睡觉之前,静坐10~15分钟,跟自己在一起。


 


 

命运所有的颠簸,都是为了花开见佛

当你一旦爱上了行走,便无法停下脚步。

当你一旦拥抱过微风,便无法再忽略自由。

出离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回归是为了下一次更远的出离。

这是旅行的意义与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