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益会诊室】5岁幼儿反复咳嗽1月余案

 txw40 2015-08-07
?
点击标题下「 胡希恕经方医学」可快速关注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经方专题整理组简介


目前经方学习日渐火热,网络讨论日益深入,各种经方qq群、微信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胡冯经方群同样如火如荼进行中。网络学习促进了大家讨论,启迪了不少人的思路。最初本着将比较深入、有价值的讨论和专题资料保存下来的目的,我们成了的“经方专题整理组”,由组内成员将大家日常讨论编辑成文,保存下来。最初主要为促进自身学习。现在思之,何不分享同道,共同思考?

本专题主要讨论内容大致分为三类:方证学习、医案分析、医理探讨。大家日常的聊天式学习中,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其中不乏精彩言论,或许其中某一句话就蕴含着令我们茅塞顿开的智慧。

在此,我们谨向专题整理组、录音组各位同道致敬!


讨论正文


5岁幼儿反复咳嗽1月余案(2015-06-04


【杨 燕】:吴某,男,5岁,201561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3天。患儿1月前感冒后开始咳嗽咳痰,输液7天不见好转,3天前受凉后咳嗽加重。现在症状:鼻塞、流清涕,呛咳,痰白稍粘,夜间蹬被,唇干,饮水不多,近几日爱摔东西,无恶寒发热,汗出不多,二便可。舌红,苔白腻,脉浮弦。

【董兆珵】: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用小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加苍术薏苡败酱草。

【彭鸿杨】:太阳阳明兼饮。

【盛绍堂】:鼻塞、流清涕、脉浮,为太阳表证仍在;无恶寒发热,太阳表证不重;饮水不多,苔白腻,为太阴;夜间蹬被,唇干,有阳明之象;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彭官大】:见有少阳证。

【肖子木】:表未解,有水气,但估计以半夏厚朴汤加减也能好。

【盛绍堂】:近几日爱摔东西---可能提示小孩子有心烦,自已表述不出来?

【洪益凯】:倾向于大青龙汤加味。

【彭官大】:摔东西,易心烦易怒,辨为少阳阳明太阳合病夹饮。可考虑用四逆散合小青龙汤加桔梗,如纳差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桔梗。

【肖子木】:是的,佐以舌红,可以看出有一定热。

【彭鸿杨】:爱摔东西,可否看成是烦躁?

【盛绍堂】: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杏仁陈皮生苡仁。

【董兆珵】:阳明也可以烦躁吧?

【彭官大】:我看是三阳合病,那么没太阴呢,还是饮呢?

【董兆珵】:脉弦可主饮,也可能是因为咽痛,用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术薏苡败酱草,加个桔梗也可以。

【吴上新】:用大青龙汤减麻黄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梗。

【刘铁柱】:鼻塞、流清涕,呛咳,痰白稍粘,这个呛咳可能是饮重吧。

【张治国】: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石膏。

【牟洪荣】:这个考虑用半夏厚朴汤吧。

【吴上新】:为外邪内饮,饮郁化热:鼻塞,脉浮,为表郁;唇干,蹬被,舌红,为内热;饮水不多,白痰,白腻苔、弦脉,为内饮。

【田慧】:用大青龙汤减麻黄加桔梗苡米败酱草半夏。

【杨燕】: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用射干麻黄汤加杏仁川贝,3剂。

64号电话回访:已服1剂半,咳止,痰少,鼻塞、流涕已。

【刘铁柱】: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射干麻黄汤加杏仁川贝3剂,这里面哪些成份是阳明?

【陈巧玲】:阳明用的药就是寒性的药。

【余楷鸿】:射干、川贝。

【杨 燕】:射干偏于清痰泄火,川贝祛痰、利尿、清热。

】:本案用小青龙汤加石膏黄芩可否?

刘铁柱】: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我感觉可能也会有效。感觉上小青龙偏于水,射干麻黄更偏于痰。

【杨燕】:小青龙汤方证与射干麻黄汤方证比较的话,我认为射干麻黄汤方证偏于去痰饮,表邪比小青龙汤方证轻。这个患儿偏痰饮重一些,且有化热之象。

牟洪荣】:似乎可以考虑为厚朴麻黄汤证。

桂双喜】:这案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不合适。

】:请桂老师详细说说为什么,好吗?

桂双喜】:大方向上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厚朴麻黄汤化裁都行。

【整理:明经平】

【校对:王鸣杨燕】


编者按:本案辨证,大家基本都倾向于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显示了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的规范性所在,辨证的具体差异是在选择方证上,这与我们对方证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以及应用经验有关。

本案表证已趋缓,而里证渐显,外邪里饮并夹有郁热,在小青龙加石膏方证与射干麻黄汤方证的辨证选择上,确如杨燕师姐所言,至于厚朴麻黄汤,其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枝、芍药,加厚朴、杏仁和小麦,原方重用厚朴五两,合诸药治在水热冲逆较甚所致脉浮、气短而喘满。

若大青龙汤减麻黄合半夏厚朴亦可考虑,但从本案用射干麻黄汤取效来看,用大青龙合半夏厚朴之后,或有据证选用茯苓饮或苓甘五味姜辛夏杏的可能和必要。可能与现在儿童贪凉或用药(稍有感冒发热即予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或连续数天输抗生素等)致寒饮内踞有关,而察色触腹之望、切之诊,以亲临者观之感之最切,又未必见诸案中文字了。

又案中所列“夜间蹬被”和“近几日爱摔东西”,大家基本等同于里热所致“烦躁”一症对待,而“烦躁”一症又有因寒(如干姜附子汤证)、饮(五苓散证)、水寒(茯苓四逆汤证)和水热(猪苓汤证)等因素或其交相为患所致,这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本案就夹杂寒、饮、热,而与水热冲逆关系较大。

学习各位师兄、学姐的讨论,很受启发,也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