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07期: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上)

 玉女穿梭 2015-08-09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李国兴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文章要谈内功,先谈祖国医学之经络,既学功夫又学医,小篇很是喜欢,一举两得。希望大家也一同喜欢



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上)

中华民族的武术发展历史,至少有二千七百年以上早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晚期,《孙子兵法》中便有了关于练兵的“兵机”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则载有兵技十三家,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时至明代,戚继光的《拳经》中,已可考见的名家拳法,就有宗太宜的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说,实用技击术的起源应该是比较早的而稍具系统形式的武术门类,形成的则要相对晚些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采取长期的“禁武”政策,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关武术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尤其是堪称系统,能进序列的文献典籍,更是鲜见这就决定了传统武术的民间性及多样性

  

我国传统武术的成熟期是在明清之际,因受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融进了道家佛家和儒家之学说并以《周易》原理为指导,汲取了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经络学说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又形象地吸收了各种动物,如虎扑猴窜兔脱鹰翻等攻击与防卫技巧以形取意,形意结合;远取诸物,近取其身,创编并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拳种和武林门派此后,又经各派武林志士的刻苦钻研和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使各派武术日臻完善目前,已被国家正式承认的所谓“自成体系”的拳术,就多达129种

“谙熟百家,博采众长”,是每位习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对于从事武术专业的人士来说,更是一条借鉴和发展的捷径然而,面对这么多风格各异技法又各不相同的门派及拳种,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传统武术的核心是技击,强身健体仅是其附属品而已从古至今,武林各门派无不是以其深厚的内功和巧妙莫测的技击术为号召力因此,我们如果对武术内功和技击原理缺乏必要的正确了解,便会失去武术之真谛

  

传统武术的内功之奥秘:

  

从武术内功方面来讲,其源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三大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术,本是我国古代早期的神仙方术西汉时期,当传统医学从神仙方术中解脱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济世学科时,便吸收了吐纳导引术中的呼吸生理和经脉气血的循行规律并以《周易》天人思想为其基本原理,形成和完善了人体十二经脉体系如隋代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由太医博大巢元方奉敕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广泛采录隋代以前的吐纳导引术,不仅是我国古代现存的唯一病因证候学专著,而且书中不载药方,仅以吐纳导引为养生祛病之法,足以说明吐纳导引术与传统医学的密切关系又如北魏时期菩提达摩所传的《易筋经》,虽然融入了释门的禅定之学,但其十二势之动作,无不是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了吐纳导引术与传统武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气”质为本的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因此,当我们在阐述武术内功之奥秘,揭示与古代吐纳导引术相关的经络学说之实质时,不能脱离对“气文化”的论述须知,经络与气是不可分割的;气与武术内功的机理也是不可分离的

  

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依赖于对饮食物的摄取《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明确指出:五谷入于胃,分糟粕津液宗气三路运行,以注于三焦糟粕是不被消化吸收而从大肠排出的部分;津液是被吸收的部分,包括水氨基酸等成分;而所谓的宗气,则是关系到呼吸功能的气,并含有“总合之气”的含义

  

饮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化为营气和卫气循行运转于人体营气的生理作用是泌其津液,注于脉,化为血,外营四末(即四肢末梢),内注五脏六腑,即我们现在所讲的血液循环宗气行经心肺,可以出喉咙,行呼吸,说明水谷之气中含有呼吸的成分,或有推动呼吸的功能实际上,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呼吸的主要调节因子卫气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宗气之悍气”,它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运行路径与营气不同,强调了分肉皮肤之间

  

对于营气与卫气的区别,《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是这样阐述的:

  

“帝曰:荣(营)卫之气,亦令人病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脏),洒陈于六府(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选”

  

我们从此篇论述及其它有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饮食物中出于胃的气有清浊之分营养部分的气为清气,其性精专,属阴,故能化生血液,称之为营气营气由胃传化于脾,上归于肺而上焦为肺脏所居,宗气之所聚因此,饮食物中营养成分所化生的营气(血液)和呼吸中的氧气,在宗气(呼吸功能)的推动下运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输布于全身

  

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浊气,因其性剽疾滑利,不循经脉运行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故属阳,称之为卫气但卫气与呼吸道吸入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不同,它虽然来源于饮食物,却不经过胃转化于脾,再由脾上归于肺的传输过程,而是直接由胃上口从胸中到颈肩部,按其特有的循行途径来运行故此,《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篇》将卫气称之为“浮气”由于卫气的特性表现为“宗气之悍气”,仍然受到呼吸功能的调控

  

那么,卫气走行的分肉之间,究竟是何处?皮肤乃是致密组织,卫气既可以循行其中,表明卫气的循行并不需要特定的间隙或管道因此可以认为:卫气不仅运行于肌肉骨骼之间的间隙里,还可以运行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及什么都没有的潜在间隙之中此外,分肉之间还可理解为皮肤与肌肉之间因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包绕周身,而在人体的许多部位,皮肤以下没有肌肉,所以,只有皮肤以及皮肤与肌肉之间,才是卫气最根本的循行途径

传统武术内功的全部原理与内涵,均体现在对“卫气”的生理特性及其修炼之中我们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以及本人的练功实践,归纳总结出卫气生理的三大特征

  

1.卫气的抗打功能和击打功能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卫气,只是比较薄弱罢了如前所述,当食物入胃之后,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浊气(卫气),不经过胃转化于脾,再由脾上归于肺的传输过程,而是直接由胃上口从胸中到颈肩部,便分为主脉与支别,沿手足三阳经同时运行

  

卫气循行于两臂至指掌的支别,从颈肩部运行于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间的外侧运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卫气,下行至小指间运行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卫气,下行至大拇指而入掌中(图1图2)由于运行于两臂至手掌指的卫气能量较弱,当其注入上肢末梢后,便已基本消散


  

卫气循行于背部至腿脚部的支脉,从颈肩部运行于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运行于足阳明胃经的卫气,下行至脚掌底而入五趾之间

  

卫气循行的主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卫气由胃上口从胸到颈肩部之后,便循咽喉上行入眼,再由目内眦的睛明穴而出,循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脉继续上行入脑,而后沿足太阳膀胱经入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再由上行,回到眼中(图3)由于循行于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卫气能量较弱,当注入下肢末梢时即已消散而循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脉的卫气,其能量则很强大


  

卫气循经行于手足三阳经而不循行于手足三阴经的生理特性,充分体现出其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的阳性浮气之特征也正是如此,卫气方能在人体内形成四个“气街”,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篇》所讲的“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这里所讲的“气街”,不是经脉本身,而是指身体各部位的空间或间隙如胸腹部的体腔中,大的肌肉间之间隙,关节处之间隙的八虚穴(1)(气之大穴)等如果我们依据《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将人体气街的分布情况整理出来(如图4),即可发现,人体气街的分布范围很广泛,超出了各条经脉所规定的循行路线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人体内虽有头胸腹胫之气街,却没有上肢之气街,这说明卫气在上肢没有停聚之部位由此可知,气街是指整体而言的卫气汇聚之所,即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卫气聚集和流通的出入之驿道

图4  

  

八虚穴:亦称八脉交会穴,流注八穴或交经穴,即指四肢上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穴位其交会穴为: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脉)

  

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气血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气所不及,故赖卫气以煦之,孙络以濡之而后内而精髓,外而发肤,无弗得其养者,皆营卫之化也虽卫气属阳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属阴,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外者便谓之卫,行于内者便谓之营,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已然卫气其质混浊,其性刚悍剽疾,运行滑利,既无经络脉道之约束,又能聚集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和气街之中因此,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实质,即是以卫气为主通过人为地激发和强化卫气能量的集聚和流通,便可有效地增强习武者的内力和击打穿透力而人体气街的分布处,则是较易练成抗打护体功的基本部位

2.卫气的神经传导功能和意识形态

  

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气血就是营卫很显然,《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清阴阳营血且行于经脉之中者,必是血行于血管之中无疑而阳卫之气在经脉之外,不循经络且直达皮毛分肉之间(体表),可以感知而不可看见因此,营卫之分,当以其是否循行于经络之中而别这就说明,卫气是除血液循环之外的另一个循环系统

  

在古典哲学和医学里,“气”被看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生命体中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气,都起着维系生命的重要作用中草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其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黄帝内经》中所言的水谷之气,当是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迄今仍不知道的新成分

  

现代医学是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来划分人体结构的而《黄帝内经》则是将内脏的四大系统,按区域和功能划分为三焦上焦包括呼吸和循环,主全身气血之营运,其大体位置在胸腔部位;中焦即消化系统,分清别浊,将水谷精气上输心肺,再将残渣下送到大肠,将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代谢物质)送到膀胱(包括了部分泌尿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其大体位置在腹腔部位;而下焦即脐以下盆腔部位或腹膜腔以外的部位,包括腹膜后的肾盆腔的子宫前列腺等下焦作为排泄系统,女子月经,男子精液也在此列

  

从现代解剖学的特征来衡量,古人对人体结构的三焦划分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对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机能的含义,则具有明显的优点及帮助中焦受纳水谷,分清别浊;上焦得其清者营养周身;下焦得其浊者排出体外部位清晰,功能明确,形态和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祖国传统医学中整体观的杰出体现尤其是卫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主脉上的运行规律之阐述,则是传统医学中“天人相应”观的精辟典范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篇》载:“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也?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岁(岁作藏,此误也)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趾)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就是说:卫气在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主脉上的运行,是与天地阴阳(昼夜)之道相应的“岁(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即十二地支也“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是说子午乃南北二极,居其所面不移,故定者为经;卯酉常东升西降,列宿周旋不已,故动者为纬天分四面,曰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东方七星宿,乃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北方七星宿,乃斗牛女虚危室壁也;西方七星宿,乃奎娄胃昴毕觜参也;南方七星宿,乃井鬼柳星张翼轸也,合计为四七二十八星宿故依据十二地支可知,房在卯中,昴在酉中,是为纬张在午中,虚在子中,是为经自房至毕,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属阳而主昼自昴至心,其位在酉戌亥子,故属阴而主夜卫气循行的规律是由天道决定的,天之阳主昼,阴主夜;人之阳主腑,阴主脏故卫气昼行于阳分(六腑之体表)二十五周次,夜则行于阴分(五脏之体内)二十五周次,一昼一夜共运行五十周次于全身


(待续)


[本文摘自《武当》2007年7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太极禅话慧馆 乙未羊年六月二十第307期

投稿邮箱: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极人成长!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