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 “小”城中的“大”智慧

 茶香飘万里 2015-08-10

与当今特大城市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面积相比,像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等鼎盛一时的古代城市只能用迷你来形容,但是这些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理论、技术发展程度远不及现代的“小”城,却在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古人们高深莫测的“大”智慧,从三国开始,古城建设就已有了整体综合的观念、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甚至古人在处理污水等细节方面的技巧上也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人那些高深的筑城思维。

中国古代 “小”城中的“大”智慧作者:丁楠一筑城缘由——政治统治,巩固秩序

古代各朝,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城市的建设一般都主要受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是当权统治者的思想、理念、制度乃至行政管辖欲望的体现,反过来,古代城市的建设,又会巩固、强化其制度、理念和思想。

1.政治因素——府邸为先,维系统治

古代各级政治中心城市无论规模如何,但都是官府、衙门、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占据主要地位,为维护统治阶级及被统治民众的安全,一般每边都设若干城门,并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

2.边防因素——筑城建郭,以利防御

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3.经济因素——江河交汇,适于贸易

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二选址——依山傍水,顺其自然

古城建设一般都非常重视选址,《管子》一书中就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古人在城市规划中的优秀思想就体现在此:顺其自然,根据地形和地势建设城市,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三筑城原则——古城建设,严循规则

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一言以辟之,便是营国制度,“营国”的含义实质上便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而城邦又以城为组织核心,因此,城就是城邦的控制中心。而营国制度,就是是营建城市的制度,而在中国古代,营国制度从《管子·乘马》及《周礼·考工记》开始逐渐为人们熟知,《管子·乘马》中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是有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为经典的思想。二者均出自百家争鸣的战国诸侯争霸时代,正是这种大环境下,才使其内容既有同出一辙的、又有迥然不同的思想。

下面对二者的筑城营国思想的相同和不同点进行简单介绍:

1.相同点

国都居于全国中心,诸侯国散布其周,完成了由点到面的延伸,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辐射作用;

完备的行政、军事编制及生产组织,有领导、组织化、制度化是其特征,相应产物里坊制直到南宋前仍被执行,体现了对国民管理的严格;

实行政、军、经合一的制度,民众平时可耕田,战时则从戎,生产与国防两不误;社会组织为“国”、“野”二分的乡遂制度;

完善的水利设施,加上周密的管理制度,可保障城市用水及预防水患;

土地制度采用均地政策,如“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和“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都说明了正(均)地对国政的重要性。地宜论,“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2.不同点

《管子》营国力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有利于扩充、完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

适于有山有水等复杂自然条件下的营城活动;

适合都城及其他大、中、小城市的营建,具有指导思想;

城市规模排除以单纯的等级制度为准则,而是由实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来框定;

确定发展经济与发展城市的辩证关系,提出发展城市必需以经济为基础;

从各个方面提出营城的细节,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城中除了统治阶级的宫城、官邸及居所,按身分、职业在城市用地上分区安排其他的国民,实现城市内的小区规划;

高度重视水害,除成套的水利设施及措施外,主要以“防患于未然”为防涝原则。

《周礼》营国则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

较注重的是礼法上的完美布局,事无巨细,都以等级规定,城市建设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着重选择平原或平坦的基址——“地中”进行营城,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

按宗法等级界定城市规模;

相对针对国都的营建,邦国处于最高等级,诸侯的都与卿大夫的邑则逐级下调,有擅自扩大或新建者,便属违制,因而城市面貌相对缺少个性;

从王畿的居于“地中”、王城的居于“畿中”,到宫城的居于“国中”,都具象地突出了天子之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及宗庙、社稷等具有国、君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概括一下两种营国制度特点:

代表统治阶层的意志、具有官方意味的《周礼》营国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思想自汉代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是有着较高地位的;

而那些蕴含着《管子》营国思想的城市,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虽然《管子》并不被历朝历代视为正统书籍,但其具体营国思想的适用性更强,其空间上、职能上重视经济发展的务实方针,无论城市大小及地形优劣,几乎适用于所有城市的建设。四道路布局——纵横交错,便于交通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

汉长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汉长安城中就有作为居住区单位的里;唐长安的里坊有坊墙坊门,严格管制。宋以后的城市虽有里坊名称,但已无坊墙坊门。五平面布局——遵从礼制,经纬相交

如用几点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平面布局特点进行总结,那大体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1、城市的主体结构表现为中轴线突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建筑布局形式遵从礼制要求的等级秩序。

3、经纬相交的棋盘式干道系统。

4、以派生于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作为规划城市用地的方式。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

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

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

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六对自然的利用——因地制宜,依水绿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不少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还在城中因势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

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和私人所独占,但对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都有一定的作用。七结语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智慧结晶,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组词汇进行概括:追求秩序、礼制思想、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功能分区。

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所著历史典籍中反映营国智慧的文卷远不止以上所述,还尚须我们进一步研习。以上笔墨为笔者根据相关读物、资料所整理的一篇“所思所想“,当中定有欠妥之处,恳请前辈及同行给予指(tu)正(cao)。

丁楠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规划师 转自新土地规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