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科教学:中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最难一步

 天涯逸客 2015-08-15

(文章来自于商务印书馆)


大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大学的根本》出版座谈会现场

730日,大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大学的根本》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十多位专家出席,与会专家认为,《大学的根本》切中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唤起人们对大学根本任务即人才培养的再重视,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大学的根本》这本书针对现实,唤起我们对大学根本任务的再重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重视。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现在大学里对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都真正落实了,也并不是所有领导和老师都落实了。就像达人同志说的一样,没有领导说不重视培养人才培养,但是你做到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了吗?未必。这本书出来后,我们重新重视大学的根本任务很有必要。现在学校里出现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对教师、对学校来说,评价机制、评价政策不是那么太积极、有利。从学生听课的状态来说,不能说学习很勤奋。老师用PPT,对着PPT讲,学生不知道对着什么学。问学生什么叫PPT,那就是泡泡糖(泡课堂),骗骗他也是PPT。现在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大学的根本》这本书重新唤起对大学根本任务的再重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重视,确实非常有必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

这本书也启迪大家思考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这里有很多启发,很多学校、学院的做法,不同学科的做法都可以提供给读者,作为一种参考,一种借鉴。不同门类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工科,清华、北大从原来工程师变成工程科学家,交大也是这样讲。现在对工科教育在高层次所做的,以及普通学校的工程师教育,以及高职类的针对岗位工程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分门别类讲出这些学校的认识,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认清定位,然后设计目标非常重要。这里讲的不同的做法,对启发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如何更新思路、创新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就像达人同志总结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的校长应该出思路,有理念,出政策,调动全校的积极性。但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是院长,校长不可能对全校所有老师一下子管起来,而且各学科差异也很大。具体教学科研的日常组织工作是在学院,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在院长,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努力,院长也没用。有时我们开玩笑说,大学是有组织无政府的机构,可以这样说。你想一下,一个教学大楼每个教室都在上课,每个老师讲的课程不一样,讲法都不一样。站在教室看看各个老师怎么表演,那是千姿百态,校长管不着那么细,院长管不了那么深,老师有积极性才可以把每个课堂做活,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这本书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论的认识。达人校长在书里讲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观念。我非常赞成这个观念,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我们作为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就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成长。学生成材你别太急,真正的成材,是要把材料的材变成没有木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高等教育讲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是也要给每个学生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强调很重要,包括现在的教育实验,对很少的学生用很优的条件,其实这里也未必是公平。如果做一些实验班的工作,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在实验以后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推广,使大家受益,这样的做法在今天还是有意义。但是,如果集中力量办一些特别的什么班,目的是把学生送出去留学,那就失去了试点的意义。强调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强调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既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也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感谢商务印书馆组织的这次活动。商务印书馆出的书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就是经典、名著,这是影响最大的,有非常高的权威性。我们也希望商务印书馆在关注教育著作方面已经出了很多好书的基础上,今后继续组织、出版教育领域的专著,出版更多达到名著性水平的精品,以支持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对于《大学的根本》这本书,我有几方面的体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

第一,呼吁大学本质的回归。大学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在教育这个核心任务当中,人才培养要回归,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呼吁回归。

第二,呼吁大学更好融入社会。大学的发展应该和社会紧密联系,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由大学的属性所决定的。

第三,呼吁大学校长和书记,呼吁高等学校认真研究问题,认真探索、改革、创新,而且是多样化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非常大,普及程度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非常重要,不能一刀切,不能同质化,包括现在讲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转型,也要强调多样化,这里没有唯一的模式。很多校长在很多问题上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要鼓励大家把多样化的看法、观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呼吁中国教育研究者,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面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创新是教育研究者的职责,要创新和深化,我觉得这方面比较薄弱。现在整个教育发展形势很好,当然也不是没有争论。

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我是学历史的,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套书适合当做当代中国教育史来读。黄校长访问这么多大学校长、副校长、书记、院长,让大家把自己的办学、治校理念讲出来。读历史的人明白,要了解中国现代教育史,在这本书可以是一个点,我可以大胆预言,再过十年二十年做中国当代教育史和社会史研究的人,以这套书为基础,将会出好些论文,这套书具有史料的价值。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

在这本书里面,每位受访者讲的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实情。大家讲到了大学的根本是教学,是人的培养。书的序言里黄校长讲到,很多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难迈过去的一步是本科教学。

目前,科学研究、大型科学装备,包括吸引人才等等,要上水平,钱可以解决。但是本科教育质量是最遥远,也许目前觉得不难,将来最后一步要迈过去很难。在中国做大学校长最难的事不多,但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是教学。教学难是让每个老师把教学当成自己的本分,把心放在学生那里,这个特别难,别的都相对比较容易。

序言里面讲到人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走得太远,反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要记住不忘初心,这很难。大家做科研很有动力,不用督促。但是,其实做科研的导向也忘了为什么出发,也忘了初心。人开始做科研是因为好奇心,有兴趣,因为人类有创新的本性,但是现在不是,大家做科研是为了升职称,已经忘了初心。如果做研究是为了让老师保持科学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有机会把学生教得更好,那么这个钱绝对值得花,因为我们没有离开初心。

回到根本,我们要记住不管走多远,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为什么出发。这本书好就好在这里,每个学校做的不一样,但是都非常关心怎么做本科教育。

我们从这本书可以看到,有些问题是大家都很重视的,第一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个很多人都会谈到。第二是面对国际化和国际性的问题。第三是通识教育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管教学的人,二是多个人谈下来,超过一半的院长会思考这几个问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国际化问题、通识教育问题。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走到目前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校长访问我时问过我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情况有很多意见和不满,特别是做教育的人永远觉得教育大于一切,但是有时要反过来想,在很宏观的层面看,改革开放30多年,整个国家和社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60多年来我们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很多。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适应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里都不缺一流人才,高等教育的功劳和结果就是这样。

我们面对很多国际挑战,目前我们对本科教学质量很不满,对教育体制、制度不满,但是实实在在反过来想,还是可以有更宏观的结论。对教育不满是永恒的,国内国外都这样,但是教育还是满足了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讲到大学的治理,这个问题很复杂。谈到学院、学部、系,在欧美待过,你就会感觉到大学比较稳定,即使新办的大学也会比较稳定,大学的结构比较明晰,你想和大学校长见面,几个月前就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我们大学的体制很多元,管理很扁平。但是反过来想,三十多年来大学的进步还是很大,这是由中国大学特别的管理方式促成的。我们有点乱中取胜的感觉,现在各种排行榜上清华北大排名在往前走,你很难想象国家十几亿人口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摸了三十多年,摸出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目前中国的大学管理体制多元的情况下,相对比较杂乱,比较扁平化的情况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二三十年后整个国家安定下来,也许大学、学院、系也会安定下来,我们想见校长也许也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我作为学者的价值追求,与院长要完成的指标之间有冲突,这个冲突是校长给的。每个校长希望某个学科排名第一,拿了第二名校长不高兴,第三名校长觉得你不行。有的时候第一名第二名差两三分,我希望校长们不要给院长们那么多压力。如果学术环境不改变,我也理解校长们,我有几个一级学科,这都是指标性。在中国有些现实性的东西无法抗拒,但是如果我们追求大学的根本、大学的精神和自由,那么我们还是要慢慢改变学术工具化、指标化、技术化的现象,让学术保证最低限度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这一点在未来大学的发展当中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法学院有个传统,只要你有本科的课,除了身体上出现问题,任何人不能请假,我们坚持了很多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

大学的根本当然是人才培养,是教书育人,但是教书育人的价值前提是大学是讲真话的共同体,如果大学里学生听不到教授的真话,在国家决策咨询当中听不到真话,我觉得大学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要重新塑造讲真话的大学,这样,大学在民众心目当中才会真正成为道德和价值观塑造的典范。国家经济再怎么困难,社会再怎么不安,但是大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学术尊严、学术自由和学术传承,让民众觉得这个国家是安定的,民众有期待的。


22位中国部分一流大学校长、院长阐述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