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瞭望眼】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灾难?

 埃达 2015-08-15



天津滨海新区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的事件令人心痛。虽然“灾难”这个话题很残酷,但我们作为老师或是父母,或仅仅是作为一个“大人”,我们一定要学习,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打击面前(比如自然灾害、亲人病危或病故、意外死亡、失踪等),该如何保护一个孩子的心灵不被伤害。


孩子的害怕很多时候来源于他们的想象,你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想象。一个孩子他感受到害怕就会真的害怕。你的语言和行为要为他们提供确认。和孩子沟通时,要展示的是真实的景象,即是诚实不虚的又是他们可以承受的。


孩子总是模仿家长和身边成人的行为,并以此作为“榜样”,当家长能够应对当前的状况,很有可能孩子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是如果问题被隐瞒或者不公开讨论,孩子就会解读为有很可怕的事情在发生,甚至比已经发生的还要糟糕。而灾难后孩子最害怕的是:这种事情会再次发生、有人会受伤或死去、他们会被和家人分开、他们会被抛弃、单独留下。


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面对灾难,又会怎样表现他的害怕、无助和悲伤呢?

学龄前(3-6岁)


1、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 “魔法思维”,他们会以为他们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造成了这件事。

3、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返回的,他们认为他们做什么可能死去的人就会回来。

4、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身体症状, 例如肚子疼。这其实是表示他们需要关爱。

儿童(6-12岁)


1、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行为退化到以前,或者表现出问题。

2、如果他们特别活跃可能表示他们希望回避那些还无法把控的感受和情绪,甚至是不敢去体验的情绪。

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身体症状, 例如肚子疼。这其实是表示他们需要关爱。

4、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有具体的概念(例如人不会感到疼了)。

青少年(13-19岁)


1、青少年对死亡有抽象的概念,有些人开始思考死亡后的“后世”。

2、可能会把事情理想化或浪漫化,这反而使得悲伤更痛切。

3、即使这个年龄阶段也可能会出现身体症状,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

4、他们受到同龄人对此事的反应影响。

5、他们感受到很强烈的愤怒,内疚及情绪抑郁。


家长应该如何做?


1、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我们爱他们,我们会帮助他们。

2、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纳自己的情绪,感悟并接受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3、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相信世界为我们每个人而存在。

4、只要有一颗热爱光明的心,那片土地就会充满希望。

5、用源源不断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下一刻,也许我们能做到。


在绘本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和灾难。通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不失为一个良方。下面就介绍给大家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


1
从意外灾难说起

遭遇重大灾难,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有些儿童的心理很有弹性,容易复原,但有些儿童却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会对他们的日常功能、健康和安全产生长期而深刻的消极影响。在灾难面前,我们应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灾难,在灾难面前不是被打倒,而是成长。

推荐绘本:《妈妈的红沙发》

2
从亲人离世说起

对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深。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要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时候,他也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

推荐绘本:《长大做个好爷爷》《爸爸的围巾》

3
拿宠物当媒介

不少孩子家里有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推荐绘本:《灌的礼物》、《我永远爱你》

4
从大自然知生死

有的家庭会养金鱼,但是金鱼的寿命比较短,当金鱼死后,有人把金鱼埋葬在花盆里,然后在花盆里撒下种子。“金鱼死去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能见到它了,但是,我们可以埋葬它,然后想念它—当然,金鱼的生命也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它会滋养这棵花。”我这样跟他们讲。记住,生命是有限的,爱和思念却是永恒的。

推荐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