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溪村往事(15)一一吃“元冬”

 ICON_SH 2015-08-15
元冬即指是冬天的开始,具体时间并不确定,但大致是农历十月中下旬。在农村,元冬意味着一年农忙阶段的过去,农闲阶段的开始,因此每到这个时节,农家人一般会酿上一两缸米酒或酒酿,杀鸡宰鸭,或割上几斤上好猪肉,邀请乡邻、好友聚上一聚,分享丰收开心喜悦心情。传统上,元冬节虽不是什么大节,但却是所有节日中食物最为丰盛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杏溪村村民每年必过的节日。


记忆中,元冬席上菜肴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香菇、冬笋、chen干、海蛎干……各种山珍河鲜海味应有尽有。酒席开始不久,男人们就会在短暂的客套劝酒之后,很快进入状态,劝酒划拳,不醉不休。即便宾客酒量有限,不喝上三碗五碗香醇米酒,主人家是绝不会放过的。



元冬席上小馒头(即米粿)是不能少的,而且一般在酒席中后高潮时间上桌。小馒头是用当年新产的“大禾米”(一种一年一熟的上好稻米)蒸熟后在臼窟(石臼)椿烂后,将米团搓成乒乓球大小,再放入大锅中用猪油酱油搅拌煮软,装入大碗即可上桌了。之所以称为小馒头,是相对于“大馒头”而言的,大馒头的做法与小馒头差不多,只是米团要搓成二个拳头大小,晾干后放到碱水里浸泡,便于存放食用。大馒头一般只在春节期间制作食用,临时短暂食用一般做成小馒头。


香菇红烧肉也是元冬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使用食材以一年期以上的五花大肥肉为佳,烧好后盛在特大号碗里,必须堆成高出碗沿数公分的五花肉山,每一片红肉足有一两重的份量,切得立体或四方形状,寓意丰满或丰收。这道佳肴由于过于油腻,真正喜欢吃大块肥肉的人其实不多,倒是里面的香菇干经这喷香的猪油高温浸润,味道变得尤其可口诱人。


另有两道菜是用陈年的客秋粉(蕨根淀粉)制成的美味,其中一道菜肴叫“客秋丸”,是用客秋粉做成的拇指大小的小丸子,用高汤沸煮而成,含在口中特别爽滑适口,让人总想将它长留口中的感觉;另一道菜名本地话叫“管蒸”,是用客秋粉条在蒸笼里蒸制而成,蒸熟后大小约有三指大小,吃起来有点象带韧性的芋泥的感觉,两道菜的原料相同,都是美味,但通过不同的加工,味道却大相径庭,甚是神奇。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红菇肉片汤,将切成薄片的精瘦猪腱子肉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淀粉——最好还是用客秋粉,在滚沸的大铁锅红菇高汤中一汆,两三分钟即成,乘热食用,那绝对是厅局级的享受——那汤的爽,那肉的滑,那色彩的鲜,全在舌尖,都在嘴里,尽在眼中了。福建武夷山一带出产的野生红菇由于质地最好,如今市场上每斤干货要卖到千元以上,属于特别高贵的食材,但在我们小时候,红菇实属平常之物,一般每年摘采二三十斤以上干货的农家大有人在。只是历史再也回不去了。


话说回来,其实我内心里绝不真想回到青少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之所以对小时候吃元冬感受如此深切,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农村人一年的365天中至少有300天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岂止是“三月不知肉味”,以致于元冬席在我们这帮农村孩子心中变得如此美好,如此重要。


还是描绘下当年杏溪村吃元冬席活动的胜景:吃元冬活动按生产队为单位组织,活动包括白天的劳动与晚间就餐两部分,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白天的劳动,生产队的全体人员包括妇孺老幼悉数参加晚餐。


从早上八九点开始,凡有劳动能力的人,每家除留下女主人照料家务外,其他都应该参与劳动。厨师与女性帮忙准备元冬晚餐(各种洗菜、切菜、餐桌碗筷准备),一般会杀一两头猪,准备十五到二十道菜。其他所有七岁以上的男子都去参加修路,修路路段是从村口到杏溪渡口两个路段中的一段(因为杏溪村有两个生产小队),午饭自备,一般下午三点前即可完成任务回家。


最期待的当然是是晚间的就餐,饭桌上大人与妇幼是分桌而坐的,大人们用餐相对文明,喝酒划拳,照例进行,有意思的是一大帮妇孺老幼们,她(他)们饭量尽管不如大人,但每道莱一上桌,只几秒钟功夫,一大盘菜就会被一扫而光——不是吃到胃里,而是被抢到碗里,最受欢迎的自然是那一大碗的特肥红烧肉。等宴席完毕,将“战利品”端回家里,之后的八天十天,家里的饭莱就可沾点荤腥,变得多少更加可口些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一度的吃“圆冬”,成了社员们心中的期盼,那场面的淳朴、温馨、喜悦、热闹,年轻小伙的豪放与姑娘的腼腆,成了我们这代人心中的永恒。



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鸡鸭鱼肉成为再平常不过的食物,杏溪村的人们也不再希罕元冬日晚餐的“盛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