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菌药物应用 9 大「雷区」你中招了吗?

 舒HUANLIANG 2015-08-16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大量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作为临床医生的你是否为此做出贡献?

下面列举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常见雷区,你踩了哪个?

1. 把抗菌药物当成消炎药、退热药

并非所有发热或炎症都是由感染引起的,非感染因素如恶性肿瘤、无菌性组织坏死、变态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以引起发热;

而过敏性炎症、痛风性关节炎、局部软组织挫伤引起的红肿等为无菌性炎症。

此时使用抗菌药物毫无用处,不单浪费医疗资源,甚至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所以,抗菌药物≠消炎药或退热药,因为它不能直接消炎或退热,而只是杀灭或抑制病原菌。所以应注意避免,发热时未查明原因就盲目应用抗菌药物。

2. 迷信新药和贵药

抗菌药物不同于普通商品,并非「越新越好」、也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

不少人认为三、四代头孢一定比一、二代好,实际上这种看法仅限于针对 G- 菌,而一、二代头孢抗 G+ 菌的作用反而比三、四代要强。

3. 同一类药物抗菌谱越广越好

同一类抗菌药物一般都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到每一种又有各自的特点。

如念珠菌尿路感染,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然同为三唑类,且伊曲康唑比氟康唑的抗菌谱广;

但是氟康唑在尿路浓度高,而伊曲康唑仅 5% 通过尿路排泄,故伊曲康唑并不适用于真菌泌尿系统感染。

4. 药物用量越大越好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主导因素是药物浓度的大小,但也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即安全范围内)。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浓度依赖特性,但其治疗指数小,有效浓度与最小毒性浓度接近。

且耳毒性和肾毒性不仅与药物峰浓度有关,也与谷浓度有关:

有文献建议阿米卡星用量控制峰浓度、谷浓度分别在 20-30 μg/ml,0-1.0 μg/ml 的正常范围,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同时,降低了ADR 的发生。

5. bid 与 q12h 是一样的

bid 一般认为是上午 8 点一次,下午 4 点一次。

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效果主导因素是 24 h 内 T>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简称 T>MIC%,一般要求 40%-60% 以上)。

部分医生虽然意识到要多次给药,但是实际临床上不少医院执行 bid 给药并没有严格按照间隔来执行。

而是两瓶之间只隔了 1-2 瓶其他的药,基本上一个上午就输完了,其给药方式并不能很好发挥药物的疗效。

以头孢他定为例,1g qd 给药时 T>MIC% 仅为 25%,而 0.5 g q12h 给药时 T>MIC% 可达 45% 以上。

6. 同一个剂量用遍所有疾病

病有轻重缓急,药量和用法也应随之改变。

如万古霉素,用于严重 G+ 菌感染时建议每 6 小时 500 mg 或每 12 小时 1 g,每次静滴在 60 分钟以上;

而用于伪膜性肠炎时则应口服给药,0.25-0.5 g,4 次/d,连续使用 7-10 d。

7. 频繁换药,车轮大战

有的医生或患者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更换药物。

结果抗菌药物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抗菌药物疗效评价一般为 72 h 左右,疗效评价不能单纯看血象的变化(受病人的状态和用药影响较大),应结合患者症状、血象、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8. 随意联合用药,多多益善 

联合用药指征:混合感染、严重感染、一般抗菌药不易深入部位的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容易出现耐药的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或骨髓炎)等。

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毒性相同的抗菌药物。

无指征的联合用药一方面对病人毫无益处,加重肝肾负担,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或引发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例如,一般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独使用氟喹诺酮类即已覆盖常见的致病菌,联合使用阿奇霉素没有必要,且会加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几率,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9. 术前应用很随意,术后用够天数就可以

抗菌药物术前不用术后用约等于「亡羊补牢」,正所谓预防就应该是在「狼」(即细菌)来之前把「门」关好。

只有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并且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才能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从而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 小时开始给药。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 ml,术中应追加一次。

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 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避雷方针
炎症或发热患者应鉴别为何种原因引起的,在有细菌感染的相关指征后才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结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预防用药要把握好时机,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单用就不联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