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周水金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讲(文字讲稿)

 lin-lian 2015-08-18

 


讲课整理稿全文:

各位学员,各位中医励进会的朋友们,今天是端午节。非常感谢大家在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能够来参加这次听课,祝大家万事顺意。

来参加听课的都是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你们选择了中医,参加到学习中医的行列来,增加了我们新的力量,也许经过你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为此我向你们表示祝贺。随便聊一下,要想从事中医,成为一个合法的、有能力的中医师,目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的是经过高考,考入中医院校学习中医,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以后就可以行医了。选择这种途径进入中医行业的人一般称为科班生或者学院派,一般在医院工作。第二种方式是师承的方式,也就是拜师学艺,学满以后,按照规定参加这个考试,通过以后可以行医,这种形式的我们一般称为民间医或者是说民间派。

一说到中医,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按照鲁迅先生自己的描述,产生这种想法是由于他小的时候父亲生了病以后。当时请了当地有名的中医诊疗,而这个医生开的处方也很奇怪,有像什么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配对的蟋蟀以及结子的平地木。幼年的他经常到药房去抓这些稀奇古怪的药,但是他父亲还是没有能够留下来,终于还是撒手西去了,于是中医在鲁迅的心中便留下了骗子的印象。民国的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当初的那个卫生管理部门,当年也曾经策划过这个废止中医,扫除卫生医药之障碍的这个法案。最后虽说是不了了之,但是随着近百年来西医传入中国,中医日益式微是不争的事实。振兴中医的口号已经提了好多年,中医现代化运动也搞了不少年。我们看到了什么?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的形势一片大好。我之所以讲这些不是说给大家泼冷水,而是告诉大家——中医的现状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之前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也写过一篇文章《中医的现状及思考》,发表在2015年的4月13号的我的微信公众号里面。现在的中医,一方面,民间中医养生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处于非常尴尬的处境。大部分医院的中医科是点缀,不是主流科室,中医院也没有几个是以中医为主的。中医的萎缩,表面上看是西医的迅速发展,在技术层面比中医更有优势,事实上是怎么回事呢?事实是医疗行业市场化,西医更容易创收,西医的诊疗方式更能产生经济效益。

我们展开来看,西医大家比较认可的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先进的检查手段,然后是迅速的临床急救技术,再就是外科手术。检查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如CT、核磁共振、造影技术、胃肠镜等,都是高大上的技术,非常的科学。其实这不是西医独有的,是中、西医都可以借用的技术,它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可是我要说的是,检查看到的是病人的症状表现而不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病人去做一个胃镜检查,你看到他胃部的溃疡,这只是胃的一个症状,就像你看到一个人脸上长了青春痘,一个是你自己用肉眼看到的,一个是你借助仪器看到的。它只是事物的表面症状,不是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的望闻问切,看似非常古朴,可是他探讨的是疾病发生的机理,也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大家想一想,一个是对症治疗,一个是对因治疗,治疗层次到底哪个高哪个低,我想大家应该心里还是有数的。而且中医诊疗也可以借助大家认为高大上的这些检查手段的,但是这仅仅是中医诊疗手段望闻问切中的一小部分,换句话讲,中医没有现代化检查技术也是可以完全进行治疗的。另一方面,一个非常可惜的事就是中医在急救这块基本上是放弃了很多年。现在大家只要是看到急症、重症的病人几乎都是西医在处理。但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李可老中医的书,看看他是怎么把西医放弃抢救治疗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大家也可以看看当年烈性的传染病非典的诊疗历史,当年广东地区病人最多,可是死亡率最后统计却是最低的,台湾病人很少,死亡率却很高。为什么?广东地区中医认可度比较高,中医第一时间参加了治疗。而台湾西医技术比大陆地区强,却没有中医参与治疗。可见中医在重症病领域,太不作为,放弃或被迫放弃自己的阵地是一大憾事。

那么为什么中医现在处境这么尴尬了?我是这么想的。首先从这个文化的角度来讲,解放以后或者应该是说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全面否认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应该全部丢弃,孔孟文化、古典诗词等都面临着批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几代人学习的都是西方的物理、化学知识,这种教育文化,让子孙后代从文化认同上难以接受传统学科而更易接受西方的学科门类,而根于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中医深受其害。现在你跟年轻一代的人讲中医阴阳五行,他们很难接受,所以文化断代是挖了中医的根,任何行业都需要文化传承做基础。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医和西医不是现在的状态。而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物质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与经济收入挂钩。改革开放以前中医和西医可以说是没有目前这么明显的区别的。那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以后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变化呢?因为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是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评判的,中医和西医谁更容易创收?谁的经济价值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搞得好多中医学界的同人往西医靠,中医院有几个姓中的,不是医院不想搞中医,是中医不创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医院发展需要资金,医生个人的生活需要金钱,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更是选择更容易创造经济效益的西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骨折的病人,中医手法复位是一千多元,西医的手术是多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医院的骨科医生现在都改为手术为主的原因。因为收入的问题,很多中医从业者改行西医。因为同样五年大学毕业的医生,相同的科室,从事西医的医生收入明显高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大量的流入西医,这也包括中医院校的教师队伍。所以西医是在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中医是处在一个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之中。第三个政治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条讲的是中西医并重,现实中国是什么情形,大家心知肚明。明显的违宪政策却没有人提出异议,国家资金的投入,西医行业明显多于中医,包括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等。管理机构卫计委,领导中医药管理局,也是西医领导中医,也就是说国家现在是卫计委管理卫生事业这块,中药管理局和卫计委是一个从属的关系。现在中医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中医从业人员处境非常的尴尬。看到你身边的病人首选中医诊疗的有多少?我平时看的大部分病人都是病人先找西医看了以后,确实疗效不好或者是说完全没有疗效的,然后才到我们这边来看。但是就是这种病人,大部分中医还是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医从业者的治疗技术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以上是我对中医现状的一个认识和思考,可能不是很正确,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现在中医的处境非常尴尬,它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并不是说这门技术本身存在着问题。越是在中医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以发挥中医最大的潜能。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问题。

很多的朋友发微信过来说,学习中医可能很难,或者没有时间。可能自己学不好,或是看不懂,那么是不是要坚持或者放弃学习。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在很多年前,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中专毕业了,然后成为了一个乡村医生,大家可能不了解,乡村医生只能在规定的乡镇卫生机构,就是在乡镇行医。他做了几年以后,认为自己发展的空间太小了。他自己对中医非常的有抱负,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结婚生了小孩,但是这个人非常有毅力,他放弃了自己的中医诊所,重新参加高考,然后考入了江西的中医药专科学校。毕业以后,他在九江实习。因为当年他毕业时比我们大很多,且他非常的刻苦勤奋,专业知识学的非常好,所以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科毕业以后他又重新回到了村里开诊所,但这不是他故事的结尾。三年以后,他又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陕西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三十七八岁了。我讲这个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只要你想学中医,只要你能下定决心,无论年龄多大都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我还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只要有单纯的一个信念,就一定能读懂、学会。因为写书的人不是为了迷惑大家写中医的著作。而是为了让大家得到这个真正的中医的道,如果你是真心的想得到,别人又是真心的给你,就一定能够把中医学好,所以我希望确实想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坚持下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中医的。

因为今天讲的是绪论部分,所以说的很多东西可能跟课本的这个跨越性比较大。先跟大家提几点小小的要求:第一个就是请大家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国医周水金”,以便能及时掌握讲课的动态;再一个就是大家一定按要求预习做好笔记,写心得。背诵要求的《黄帝内经》的相关段落;三就是课堂学习的期间,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课,不要发任何干扰课堂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四就是我的语音内容不要私自转发到其他群,更不要作为牟利的他用。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第一讲绪论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我们是来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在学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中医学或者说什么是中医。目前我们中国有两种医学体系,一种是土生土长的中医,一种是外来的西医。或有人称中医为传统医学,西医为现代医学。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中医的发源地在中国,西医的发源地在欧洲。中医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体的解剖、人体的实验反推以及临床治疗经验的一个总结。西医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以解剖、病理生理和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但他们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预防与治疗疾病。目前中医和西医的处境,中医可以说是在全面萎缩,西医是独占鳌头。中医的治疗手段的主要有这个口服药物和外治法。西医主要是药物和手术。中医的内服我们主要是讲丸、散、膏、丹及汤剂这些。外治法有推拿、针灸、火罐、点穴、外敷之类等等,还有就是手术。我提醒一下手术不是西医的专利,手术中医一直都是有的,只是手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男女授受不亲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破坏”之类,所以手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一个限制,也包括针灸。可以说自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以后,针灸就没有很大的一个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入关以后,清朝一个比较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遏制了针灸的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医宗金鉴》,针灸内容是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放进书里的。而在清以前,历代的宫廷御医是有专门的针灸医生的。因为宫廷御医代表了医生的一个最优秀的团队,如果针灸被排除于清宫廷御医,也就意味着整个清朝针灸没有了更大的一个发展。外科手术治疗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一个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我们治疗疾病的方式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这里的“证”是言字旁一个正确的正,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个特色。西医主要是辨病论治,就是确定疾病然后对病处理,还有对症处理。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后面的一讲里面会讲到这个病和症以及辨证论治的区别,今天就不多说了,这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再就是诊断手段,中医以望闻问切为主,用这种方式去发现病人的病机也就是病人的病因。西医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化验、拍片子就是影像检查也包括病人的症状去确定一个疾病。两者的诊断手段还是很不同。通过以上的一些对比,我想大家应该对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还是有了一个认识,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他们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大家可以看看课本上对中医的一个定义:中医是发祥于我们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中医是怎样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的,以历史文献中远古的医药学演变的事迹做参考。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内容:一个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经》;第二个是由皇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素女脉诀》;第三个是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百草经》。中医的形成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之旅,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络的发些,经络是中医特有的一个理论体系,也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经络被认为是人体自身的一个药库,当刺激穴位时,你激发了自己身体这个药库,在不使用其他药物时,一样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那么这个神奇的经络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呢?一种说法是,古人在平时的生活劳动中发现哪个地方痛了,按下某个地方会有明显的减缓疼痛的作用,然后逐渐去发现那些穴位,最后把穴位连接起来,就有了经络。这是一种说法,后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墓里面发现了一本医学著作,上面记载了经络的循行的路线但是是没有具体的穴位。于是就有一种新的提法,认为在古代,有一些特别敏感的人,他有这种循经的反应,意思就是他会沿着经络出现一些症状。还有就是有一些修炼气功或者是说有这种修为的人,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他能感受到这种经络的运行。也就是先有了这个经络,然后根据这个经络上某一个点,对人体的刺激是最大的、最有帮助的,再确定这条经络上的个个穴位。这就是目前经络发现的两种说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面这种说法,就是说是先发现了整个经络的循行线路,然后在循行线路上找出了一些具体的位置,发现它对疾病治疗是有益的。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时候,我老师曾经讲过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络,意思是在某个时候对穴位把握不是很准确,你宁愿就不取这个穴位,但一定要取在这条经络上,都是有作用的。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药物的发现。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非常的差,生病了以后也没有办法去治疗,然后当吃某种野菜或者野草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某个的病好了。这种发现某种野草对某种疾病有作用,他其实是无意识的一个发现,不可能说刻意的去发现。所有的这些发现都是人在反复使用的实验中得出的,而不是通过动物实验做出来的,然后慢慢的把这些经验累积起来、总结出来就成了这个药物学的著作。像我刚才说的《神农本草经》,神龙一天尝多少根草药中毒了,后来慢慢就得出药物的知识,写出了这本书,其实《神农本草经》应该是很多先人的药物经验的一个总结,不是某一个人的经验。通过古代先人不断的这种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现,然后总结,然后逐渐有了一些对疾病的治疗处理的办法,这些处理的办法,可能都是比较原始的、简单的。最开始的药物治疗可能就是单味药治疗某种疾病,不象现在的复方。但是这个总结非常重要,大家用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就可能你发现黄芪有补气的作用,另外一个人发现这个东西还有其它的一些作用,把这些总结以后,就逐渐完善了一个药物的作用。这只是中医形成的第一步,再经过人体反复的实验,写入书中。

之后,中医跟我们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结合在一起,就有了理论的提升和指导,通过理论提升和指导,我们就可以去推论推导一些疾病的原因和药物的功效,再通过人体自身临床的反复验证,最后形成我们整个中医的用药、经络治疗的系统。说起这个问题,我要谈一下中医临床上非常出名的三大著作:《伤寒论》、《脾胃论》和《温病条辨别》。《伤寒论》是我们现在非常公认的一部著作,它的作者是尊称为医圣的汉代的张仲景。经过了一两千年,我们反复使用他的处方都有非常确切的疗效,并可以解决非常多的疑难杂症。《伤寒论》为什么在汉代的时候能够出现,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战争不断,气候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天气极寒,当时有很多的疾病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引起的。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看看《伤寒论》的序,当年张仲景他自己家族里面是有一百多口人,后来因为得伤寒的原因,一下子就死了很多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惨痛的景象。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张仲景通过反复的治疗自己的亲人、邻居和其他的老百姓,逐渐总结出来《伤寒论》这部著作。也就是说,中医他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也不是做动物实验做出来的,而是通过用人体做实验做出来的。

每一次中医重大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革新,都与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象《伤寒论》的出现就与当时的大环境,战难、饥荒、气候变冷有很大的关系。而《脾胃论》,作者是金代的李东垣,他那个年代,也是一个非常战乱的年代。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吃不饱饭,出现这种脾胃受损的情况,然后他根据大环境的治疗经验写出了《脾胃论》。《温病条辨》就离我们比较近,在清代的时候,有非常强的传染性的疾病出现,就如现在的 SARS,统称为温病。讲这一些,我只想告诉大家,中医他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用无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反复的用药临床,再用药再临床,再提升到理论,再去指导临床这样验证出来的。而且象《伤寒论》的处方,《脾胃论》的处方,《温病条辨》的处方,我们现在用仍是可以得到临床的检验的。所以有些人闭着眼说瞎话,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治疗,只能说是尽可能的治疗,还是有很多很多疾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毕竟医学还是不够发达。

第三大点,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医学。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中医是人体实验不是动物实验,他这个实验的对象更接近医学针对的这个受体和本源。再一个,他是千年反复的验证、反复的总结出来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中国或者说东亚的人口特别多,这不是平白无故多出来的人口,其实中国古代战难饥荒特别多,而且有很多大型的传染病的流行发生。大家可以看一下资料,东亚的人口和欧洲的人口基数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差不了多少的,但为什么光中国一个国家就这多人呢?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医学做保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包括这个日本的人口、朝鲜的人口、韩国的人口和越南的人口,因为他们以前都是我们大中国文化圈的一个影响区域,他们之前用的主流医学都是中医学,若没有中医学的保证,他们是不可能有现在这个人口规模。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的资料,在东方和西方都有大型的传染病发生,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一死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大家千万不要低估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只有崇拜、学习、继承的份,象《周易》、四书五经,包括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都是和中医融合在一起,现在有哪个人能熟练的写出这样的著作来。

第四大点,中医历史概述。我简单的做了一个总结:先秦时期是一个积理的过程,汉魏时期是一个奠基的过程,隋唐时期是一个复繁的过程,两宋时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金元时期是争鸣的过程,明清时期是技术更加的精湛,到了近现代的中医还是在发展,中医的整个历史异彩缤纷、不可胜数。

课本上把中医理论体系的确定分了两个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确认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发展期。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皇帝内经》和《难经》。在《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医经七家中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编》、《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这七本书。在中国汉唐以前,书主要是刻在竹简或者写在布上面的,或是刻在木板上面,以这样的方式流传。这种方式很不容易保存,很多书籍现在就看不到了,目前保存最早的、最古老的中医理论基础的书就是只剩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先秦到西汉或西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非常的丰富。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一个基石。我跟大家简单的举个例子,《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病机十九条里面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身上的疮、身上痒跟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这么一句话,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莫名其妙,觉得身上痒、身上长疮跟心脏怎么搭嘎?我在临床上碰到这种顽固的皮肤病,处理后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一点。如果摸到病人的脉象,在寸脉的位置比较虚弱,心经的脉摸不到,病人的心脏功能比较虚的时候,我就会加入一些强心的中药。加了这些药以后,再在之前的基础之上用药以后就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就变得容易解决很多。所以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段落,如果研究透彻,对临床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他不是空空泛谈,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是根据之前上千年的反复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且是和中国古代的最优秀的文化、哲学结合在一起,出现的这样一本书,所以我建议大家要认真的去看一下。这是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再一个药物学基础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离我们现在时间蛮久的,很多文字看似非常杂乱,但确实表述了很多药物本来的面貌,可以指导临床,这也是《神农本草经》被封为四大经典之一的原因。比如里面有一条记录术,当时没有分是白术还是苍术,说术可以去死肌。可能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后来有一位医生就发现,它和肌肉萎缩、神经元疾病都有很大的关系。神经元病最后出现肌肉感知能力非常差甚至没有感知能力,但是用上大剂量的术,就是白术或是苍术,确实是有一定的治疗疗效,这反过来验证了《神农本草经》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也是中医中药里的一个基础性的著作。

临床上的基础性著作就是《伤寒论》,原名是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人为地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黄帝内经》主要是理论为主,其中只有几个处方,《神农本草经》算是一个药物基础,但《伤寒论》是一个真正地从理论到实践的著作。目前很多的医家都认为只有学好了《伤寒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好的中医,才能够处理各种疑难的问题。所以《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人没办法绕过的一本书,是重中之重。回头,如果以后有安排,我们还会来探讨《伤寒论》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医理论体系确定的一个发展期。在晋朝时候王叔和编写了《脉经》王叔和是宫廷的御医,《脉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再就是晋朝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这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针灸学的专著。然后就是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这是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医病因病机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本病因病机学的专著。接着就是唐代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非常的厚,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部的医学百科全书,它既有理论的部分,又有临床的部分,又有具体的药物的功效使用,所以是个非常全面的,包括了理法方药的书,这本书可以代表了整个盛唐时期的医学发展的一个最高的水平。作者孙思邈也非常有意思,他从隋朝一直活到了唐朝,对于他的年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活了一百零一岁,另一种是说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不管是活了一百零一还是一百四十一,在他那个年代,这种年龄,不是真正的有非常好的医学知识做保障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下个,南宋陈无择写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本书对中医致病的原因做了一个总结。当然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总结,他将病因归纳为三个大类:在课本上也有打开可以看到,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中毒、金疮等为不内不外因。这三种致病的原因不管是放在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上都可以适用,他是一个长久不变的真理。刚才我说了金元是个争鸣的时期,金元时期非常出名的是金元四大家,这四大家课本上有很详细的描述。刘完素,它是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是攻邪派,李东垣是补土派,朱丹溪是滋阴派。大家好像是说这四个医生是代表了不同的派别。但是我只想提醒下大家,这四名医生任何一个,他治疗疾病不是说我只用寒凉,我只用攻邪、只用补土或只用滋阴,只是说他的学术观点更偏向某一方面,或者说他在用这种治疗方法更有他的心得体会,所以大家不要说中医一定要分什么流派。应该吸取各家之长补,这样才能够不偏执,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到了明代,一个非常出名的医家出现,他的名字叫张景岳。为什么说他出名,为什么他伟大?因为这个医生有一本书叫《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包括了他的多种著作,因为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医家,他对之前的中医著作进行了一些总结,比如说对《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是很多个人写的,不是某一个人完成,就显得有点杂乱,然后张景岳对它分门别类的进行了梳理后出了一本书叫做《类经》。这部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大家喜欢也可以参考。而且张景岳对疾病的治疗,他的学术观点非常的客观公正,没有受之前如金元四大家这些偏执的观点影响。他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反对以寒凉攻伐人体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身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其中他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处方: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现在右归丸做成了右归胶囊,是一个温补肾阳非常好的药物。讲到明清时期,没有办法回避的还几个人,一个是明朝的吴又可,他写了第一本瘟疫病的书《瘟疫论》,第一次提出了“戾气”学说,相当于现在的传染病,在他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后面的叶天士、薛白、吴鞠通都在他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理论,其中清朝的叶天士写了《温热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学说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是中医的又一次的创新和发展。课本上还讲到了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书名叫《医林改错》但是有很多东西改了还是错的。但是他创立的几首活血疗法的处方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活血通络治疗,可以说在每个中医手中都是一个分量不轻的诊疗方式,所以说他对近代的医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清的医家课本上讲了这些。在民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张锡纯。张锡纯的是河北盐山县人,他从清朝到民国,开始是参加过这个科举考试的,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又改学医,学医的年龄也不轻,但是他后来有非常大的一个成就。特别是他对药物的专研的精神非常值得人敬佩。他使用的大部分中药都是自己亲口尝过去验证书本上的记载,确认这个记载的正确与否,有非常强的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的许多处方,都在被现在的中医使用,而且经过临床验证确实有效。而且他是第一个把中医作为主导,西作为辅从,就是说引用西医的东西来辅佐中医治疗的第一人。也有人提出说他是中西结合的第一人,但是我并不这么看。他把中医作为主体只是说把西医的部分药物用中医的一些思想去指导它,然后再用于治疗疾病,其实不管是用中医治疗也好,西医治疗也好,只要能够把疾病治好。这就是目的。

现在我讲几个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医家。这个也是不能回避的,因为他们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与非常大的工作,一个是华佗,有一本书叫《中藏经》,有人说是有人冒充华佗的名字写的。但是华佗在民间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人人皆知,非常可惜的是他没有留下很多的著作,他的思想在学术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中藏经》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有能力、有多余时间的朋友还是可以看看。再一个就是宋代的钱乙,他是一个以儿科为主的这么个医生,他写的一本书《小儿药证直诀》,是我们中国第一本以儿科为主的专著。宋代的成无己,他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人,写了《注解伤寒论》这本书,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伤寒论》的版本都是以这本书为基础的。我们要学习《伤寒论》,这个人也是无法回避的。

湖北蕲春的李时珍,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写的《本草纲目》,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另外一本书《频湖脉学》。《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我就不多说了,但是《频湖脉学》是一本完美的专著,非常适合初学脉诊的人学习,因为它里面的脉诊方法,容易背诵。回头学习脉诊的时候,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看看,一定要把它背下来。再说一个傅山,他写了一本书《傅青主女科》,傅山又叫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籍,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非常明显,象我现在,处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和月经不调几乎都是用他的处方,所以如果是处理妇科疾病这个人也是不能回避的。针灸学方面,明代的杨继洲写了一本《针灸大成》。这本书代表了针灸的最高成就,一直没有人突破它这个成就。所以这本书也是学习针灸的人必须要读的一本经典著作。清代还有一名非常出名的医生叫吴谦,是清朝皇帝的一个御医。他当时是太医院的院长,他和其他的御医合著编写了一本书叫做《医宗金鉴》。据说以前在北方,很多拜师学艺的人都是以这本书为主。这本书确实是写的非常好,他既有理法方药,又有内外妇儿骨科的知识,而且总结的非常好,非常适合初学的人学习。因为他把很多的理论都编成歌诀的形式,背诵下来,朗朗上口,记忆深刻,而且当时是由代表了中国中医最高水平的御医院编写的,所以他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还是非常好的,里面的处方确实是经得起检验的。再讲一下目前非常火的一个温阳学派或者叫扶阳学派。它的理论始祖就是清代的黄元御,他有一本书叫《四圣心源》,里面家里面讲到了扶阳,还有气机升降的知识,如果你对这个温阳学派感兴趣可以先去看看这个人的著作,看他是怎么去考虑阴阳的关系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知名的为中医做出了非常大贡献的医家,而且留下了很多的著作。我就不可能一一跟大家讲了,现在给大家补充的都是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课本上又没有论述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其他的内容,大家再把课本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好好看一下。今天是第一次在微信平台讲课,讲的不好希望大家能够见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