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大事记式的史书。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 1、编年体:记事以时间为线索,按年代的顺序叙述每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所谓“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由《春秋》(孔子所修)创立。《左传》。司马光《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载各国的历史。《国语》、《战国策》(《国语》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楚语”等等,《战国策》有“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等) 3、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司马迁《史记》创立。《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本纪→帝王;世家→侯王、贵族、外戚;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卿士特起则曰‘列传’”。 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标题立目,独立成篇,每篇又按时间顺序编写。由南宋袁枢(shū)《通鉴纪事本末》创立的。袁枢将《资治通鉴》294卷改为42卷,并加了239个标题,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都立类定题。 “左氏”指的是左丘明,相传《左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是春秋晚期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国语》亦出其手。 “传”zhuàn,“解释、解说”的意思。《左传》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它的主要内容是祥述历史事实以展现《春秋》所记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春秋》只是粗线条的大事记,《左传》依据史料,将这些大事具体化,记叙这些大事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另外,《左传》解说《春秋》还包括:①说明方法,即说明《春秋》记载历史的体例,遣词用字的用心;②订正《春秋》的错误;③《春秋》经所不载的,《左传》作者认为有必要写出来流传后代,于是有“无经之传。” .《左传》的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1.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 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自西汉以来的许多记载,都说《左传》是左丘明撰的。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氏传》三十卷”。班固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刘歆亦谓:“《春秋左氏》,邱明所修”。(《汉书·楚元王传》)然而这个说法是大成问题的。《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据此,左丘明是孔子尊重的前贤,不是孔丘的弟子,年龄不会小于孔子。但《左传》记事,却说到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还称赵无恤之谥为“赵襄子”。知伯之灭在孔子死后26年,赵无恤之死更在其后,左丘明怎么能活到那时?再说,《左传》的文风绝不同于孔子。《论语·述而》篇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左传》偏爱记上述四者。可见《左传》的作者决不会是与孔子同好恶的左丘明。 鉴于《左传》所记涉及孔子死后数十年之事,而其文风又驳杂浮夸,故历来有不少学者,如唐人赵匡、宋人叶梦得、郑樵等,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左氏,却又说不出他的名字。 有人根据《国语·楚语》和《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左史倚相”为“良史”并“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而《左传》又载楚史较详,因此认为《左传》是左氏倚相或其子孙所作。《左传》是由“左史”所记而得名。可惜这只是一种猜测,找不到更多的论据。 另有一些学者论证,《左传》系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著。因为子夏长于文学、军事、《易》、《待》,与《左传》著者相同。子夏又参与《春秋》的传授和研究。至于其著书名为什么称《左传》,则是由于派别纠纷致使张冠李戴。显然,这个解释有些牵强。 目前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认为《左传》是由吴起纂集而成。此说源自清代的姚鼐、章炳麟,而现代学者郭沫若、童书业、钱穆等都赞同之。其理由有如下数点: (一)《左传》成书在战国初年,而吴起正当其时。 (二)《左传》反映的思想,有儒家,也有法家;而吴起“尝学于曾子”(《史记·吴起列传》),“受业于子夏之论”(《史记·儒林列传》),又实行过变法,正有儒家后学而兼备法家思想的特点。 (三)吴起长于用兵,懂得兵法,而《左传》也对战争的描写特别详尽用力。 (四)吴起早年事鲁,《韩非子·说林上》曰:“鲁季孙论其君,吴起仕焉”;后来又在三晋之魏任西河守,最后到楚国进行变法,故《左传》记鲁事详而可信,对于晋、楚两国之事也叙述细致而着力渲染。 (五)《说苑·建本》谝云:“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而吴起对以“《春秋》之意”;刘向《别录》叙述(左传》的传授源流曰:“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这说明吴起对《春秋》深有研究,并作过传授。 (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吴起,卫左氏中人也”。韩子书中还多次谈到“左氏”,说明左氏是卫国有名的都邑,可能《左传》就因编纂者吴起之家乡而得名。 对于《左传》为吴起所纂集的观点,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他们认为《左传》中有许多怪诞迷信之思想,此不应为法家兼军事家的吴起所有;再说,此书既为吴起所纂,为何不称“吴传”。而要隐晦地以其故乡命名? 学术界另有一些人主张,《左传》最初的传诵出于左丘明,他是一个双目失明、博闻强记的瞽史,后来其书又经过传习者的补充修订。《左传》非一人一时之作。故书中的历法常用“周正”,又间用“夏正”;记事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战国初期。 在清代和近现代,还有一些学者,如刘运禄、康有为、徐仁甫等,认为《左传》是刘歆窜乱他书的伪作而托之左丘明。这种说法因论据不足而多为人所不取。 究竟《左传》是左丘明写的,或是左史倚相、子夏、吴起所纂,还是哪些人的集体创作?要作一个明晰的结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晋的杜预将本来分开的《春秋》和《左传》编在一起,加 上前人的注释,称为〈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孔颖达为杜预注 作注疏并附上陆德明的《左传音义》,称为《春秋左传正义》。今 大我们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左传》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经”,在宋代列人“十三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解释《春秋》的著作,除《左传》外,还有《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弘序说: 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 《谷梁传》,旧说战国鲁人谷梁赤撰。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云: 谷梁子名淑(当依《谷梁校勘记》作“俶”chù),字元始,鲁人,一名赤。(案: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又以为名喜)受经於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 《左传》,成书於战国,本用战国文字写,故为“古文”。 《公羊传》,口耳相传,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用汉隶故为“今文”。 《谷梁传》,成书在《公羊传》之后,用汉隶,为“今文”。 《左传》传事,“《公羊》,《谷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於经而义未必当。”(宋人叶梦得语) 常见注本: 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现存最早的《左传》注解。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疏本,60卷。①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1980年 ②标点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清朝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郑伯克段於鄢
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春秋》经:“夏,五月,郑伯克段於鄢”。《左传》即用下面这一篇来叙述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 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姬姓。伯:春秋时有五等爵。克:战胜。段:共叔段,郑茌公的弟弟,名段;因在兄弟中排行在末,所以名称加“叔”;后来失败出奔共国(在今河南辉县),所以称“共叔段”。 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 寤(wù):①杜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孔疏:“谓武姜寐(睡着)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寤”本义“睡醒”,故有此说,但此说难通。 ②“寤”通“牾”,倒逆。“寤生”即胎儿脚先出来(正常的是头先出),难产。此说合理。 欲立之:杜注:“欲立以为太子。” 第一段:追述郑庄公因出生时难产遂被母亲厌恶。 佗(tuō):同“他”。 请京……谓之京城大叔:(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庄公)(另说,此处主语为“人们”)谓之……。庄公称段为“京城大叔”,表示对他的宠爱不同于一般的臣子。 都城:都,城邑。城,城墙。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国之害也:国,国家。 参国之一:参,同“叁”(三),国都,首都。 国 甲骨文作 ,表示用武力(戈)来保护人口。后来加“一”成“或”,“一”表土地,意思是用武力来保卫土地和人口。所以“或”是“国”的本字。由于“或”被借用为“或者”的“或”,于是又加上个大口而成“国”,大口表示疆域。(孙云鹤《常用汉字详解字典》)。 《说文》“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段注:从三字会意)。一,地也。”段注:“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广,以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尽之,乃又加‘口’而为‘国’,又加‘心’为‘惑’,以为疑惑当别于‘或’,此孳乳浸多之理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 “国”上古常用义: ①诸侯的耕地,大致可对译为“国家”。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诸侯的封地叫“国”,如“齐国”、“晋国”、“郑国”。《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到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留侯世家》:“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楚元王世家》:“吴王,老人也。……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 今天的“国”指“国家”,是由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 ②首都,京城。 《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冯谖客孟尝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故国”指六朝旧都金陵) 今京不度,非制也:杜注“不合法度,非先王制”。案‘不度’指不合限度,就量的方面说。 焉辟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经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辟,后来写作“避”,避免。 宠:地位高。 斃:向前倒下。《尔雅·释言》:“毙,踣也。”《说文·犬部》:“毙,顿仆也。”《玉篇·死部》:“毙,仆也,顿也。”《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斃于车中。”战后赵简子还自夸战功,可见当时没有死。此字《说文》列“獘”“斃”二体,曰:“獘,顿仆也(即向前倒下)。从犬,敝声。春秋传曰:与犬,犬獘。斃,獘或从死。”段注:“獘本因犬仆制字,假借为凡仆之称。” “向前仆倒”本用“獘”。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先秦古书中表示仆倒义的“獘”,在流传过程中住往被改成“斃”,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斃”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贰:两屬,属二主。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请:①“请让我干某事”这种用法在上古汉语里较常见。《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打比方)。”《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又“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②请别人干某事。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若弗与,则请除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③“请”后加名词,有两种情况: A、名词指请求得到的对象。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为之请制”,“请京”。 《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 B、名词指服务的对象。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败秦师于殽)》:“文赢(秦穆公女,晋文公夫人)请三帅(为秦三帅请求宽免)。” 不义不暱(nì):①杜注:“不义于君,不亲於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②等于说“不义则不暱”,意思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郭师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 完聚:①杜注:“完城郭,聚人民。”孔疏:“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完城者谓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是杜预与孔颖达皆以“聚”为聚集民众(以修城)。 ②服虔以“聚”为聚禾黍(即聚粮),今人杨伯峻取此说,其《春秋左传注》页13曰:“聚,谓聚粮食。”案:以“聚粮”为善,必欲如孔颖达所言,因轻行袭郑,故不需聚粮,则城亦不需“完”也,又,以语法论,“完聚”当为并列,不应以“聚(人)”作“完(城)”之方法。 具卒乘:具,准备。卒,步兵。乘:兵车。 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杜注:声其罪),无曰侵(杜注:钟鼓无声),轻曰袭(杜注:掩其不备)。”孔疏:“击鼓斩木俱名为伐(高适《燕歌行》:枞金伐鼓下榆关”),鸣钟鼓声其罪,往讨伐之,若击鼓斩木然。侵者,加陵之意,寝其钟鼓,潜入其竟,往侵陵之。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啓:开门。禹之子名启,石破而出。“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塗山氏(禹之妻)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塗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今《潍南子》无此文)因为是石头裂开而生出来的,所以叫做“启”。 诸:①“之于”的合音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本篇)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②“之乎”的合音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辛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配合起来纪年、月、日。这里的辛丑指日。 繄:句首语气词。 敢:表谦敬的副词,“冒昧地”。 阙:通“掘”,挖掘。 赋:赋诗。此疑各人随口吟其自作辞句。 君子曰:《左传》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议论,其中有些是作者自己的议论,有些是取自他人的评论。 纯:笃厚,博大。《尔雅·释诂》:“纯,大也。” 施:延伸,此指影响。 诗:专指《诗经》,见《诗经·大雅·既醉》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长久地把孝赐给你(指孝子)的同类。锡:通“赐”。 其:语气词,表推测,“大概”,“是之谓”即“谓是”,代词复指双宾语前置。 总结:文学方面:1、善于刻画人物。 2、文笔简练。 语法方面的重要现象: 1、宾语前置:A疑问句疑句代词宾语前置:“敢问何谓焉?”“君何患焉?”B以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 2、双宾语:“谓之京城大叔”“为之所”“赐之食”“语之故”“告之悔” 3、使动用法:“惊姜氏”“无生民心” 4、名词用如动词:“今京不度”“隧而相见”
齐桓公伐楚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春秋经》“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为何侵蔡?上溯到僖公三年: 僖公三年: 《左传》僖公三年冬天:“齐侯(齐桓公)与蔡姬(桓公夫人)乘舟于囿(苑也,其中有池),荡公(蔡姬把船左右摇晃,使桓公坐不安稳。)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把蔡姬送回母家),未之绝也(但并未正式弃绝)。蔡人嫁之(把蔡姬另嫁了)。”可见桓公侵蔡实是为了泄私愤。 为何伐楚? 僖公二年冬,楚人侵郑。 僖公三年秋,齐侯曾与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齐国的阳谷,谋伐楚。未举,而冬季,楚人又伐郑。 故。齐桓公先有伐楚之心,因有蔡姬之事,故侵蔡后,遂移兵伐楚。 及:碰上,牛喜走顺风,马喜欢逆风走,所以碰不上。 涉:①徒步渡水,甲骨文象两足涉水状,《说文》:“涉,徒行厉水也。从水步,”是个会意字。 《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②引申为“渡过”。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史记·苏秦列传》:“绝清河,涉勃海。” ③引申为“进入”、“到”。《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④经历。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点兵聚粮,文移(公文)往返,动涉岁月。” 召康公:即召公奭(shì),周文王的庶子,周成王时任太保,周初执政大臣,“召”是他的食邑(今陕西凤翔县),“康”是他的谥号。 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齐国的第一个国君。 姜太公,即吕尚,又叫吕望,又叫师望,又叫太公望,又叫师尚公,又叫姜牙或姜子牙,又叫太公涓。 关于“姜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说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也,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 《古史考》辑本“吕望尝屠牛于朝哥,卖饭于孟津。” 《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九州之长。 征,讨伐,这里指有征伐之权。 履:践踏,这里用作名词,所践踏的地方。①领土,杜预、孔颖达是按这一思路解释相关各句的。孔疏:“计桓公之时,齐之西竟(境),当在九河(黄河支派)之最西,徒骇盖是齐之西界。”杜预:“穆陵、无棣,皆齐竟也。履,所践履之界。齐桓又因以自言其盛。”今人释“穆陵”曰:“齐地名,即今山东临朐(qú)县南穆陵关。”释“无棣”曰“齐国北部边邑,在今山东无棣县北。”②征伐的范围,于是释“穆陵”为“地名,在楚境内。今湖北省麻城县西北一百里有穆陵山,疑即此地。”(此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释“无棣”为“即今河北卢龙附近的地带。” 案:此二说皆有可疑之处。“领土”之说,其一齐桓言此,用意不明;其二,领土南至今山东临朐,北至今山东无棣,南北何其狭也。“征伐范围”之说,其范围如南至湖北麻城,则不及越国之会稽(浙江绍兴),与“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不一致。 包茅:茅,菁(jīng)茅,茅之有毛刺者,古人拔此茅而束之,故曰包茅. 菁茅产于荆州,为楚应纳贡物之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时,楚之菁茅不贡於天子,三年矣。” 缩酒:滤酒。一则用所束之茅滤酒去滓;一则当祭神之时,束茅立之,以酒由上浇下,其糟则留在茅中,酒汁渐渐渗透下流,象神饮之也。 菁茅为王祭不可缺少之物,《周礼·天官·甸师》所谓“祭祀共萧茅”者是也。 贡之不入……问诸水滨:贡不入,罪小,故认改,昭王不复,罪大,故推诿。杜预注云:“昭王时汉非楚境,故不受罪。 次:临时驻扎。陉: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
宫之奇谏假道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僖公五年《春秋经》:“冬,晋人执虞公。” 晋侯: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 复假道:僖公二年,晋以良马美玉贿虞公以借路伐虢,虞公贪财,不但借路,“且请先伐虢”,作先头部队,结果,晋虞联军“灭下阳”(下阳,虢邑,“灭”指占领)。 虢:指北虢,国名,历史上姬姓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三个。 东虢开国君主是文王之弟虢叔,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郑伯克段于鄢》中涉及) 西虢开国君主是文王之弟虢仲。西虢亦称城虢,在今陕西宝鸡东;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前687年为秦所灭。 北虢在西周时也已建立,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 《国语·郑语》韦昭注:“虢,虢叔之后。西虢也。”“虢,东虢也。虢仲之后。” 虢 《汉语大词典》:“①古国名。西周文王弟虢仲之封地,故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者,是为西虢。虢叔之封地,在今河南城皋县虢亭者,是为东虢。平王东迁,西虢徙上阳,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称南虢。西虢迁徙后,其支族留居原封地者,称小虢。此外,虢仲有别支,地居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大阳之南、滨河之北者,称北虢。史称‘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者,即指此。” 虢《辞源》(修订本)“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1、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周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地。周平王东迁,西虢徒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为晋所灭。西虢迁徙时,有仍留原地者,称小虢,后为秦所灭。2、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周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封地,后为郑所灭。3、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春秋时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 北虢是文王之弟西虢君虢仲的别支,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年为晋所灭。 启:指启发晋的贪心。 翫:“玩”的异体字(wán,读音wàn)。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再:数词。①王充《论衡·骨相》:“禹耳三漏(孔隙),汤臂再肘,文王四乳。” 《荀子·礼论》“故天子棺椁(guǒ)十重(chóng),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②第二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注意,“再”在上古只有“二,第二”的意义,不同于现在用来表示行为的重复,如上古“再拜”是拜两拜;”“三年再会”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相当现代副词“再”的是副词“复”,《史记·项羽本纪》“复斩汉一都尉。” “再”较晚才发展出副词用法,表行为重复。 辅车:①辅,面颊;车,牙床骨(杜预注)。②辅,车两旁之板,大车载物必用辅支持《淮南子·人间训》述宫之奇谏虞公事,云“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于车,车亦依轮。” 晋,吾宗也。晋、虞、北虢关系表 昭、穆:古代庙次以及墓次,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始祖之子为昭,孙为穆,依次递转,除始祖外之代次,奇数为昭,偶数为穆,大王是后稷之第12代孙,为穆,其子则为昭。 大伯不从:《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不从”:①不从父命。②不跟随在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P308)。 嗣,继位。 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对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的典策盟誓藏在盟府中。盟府,掌管功勋赏赐的策命及盟誓的政府部门。 且……其爱之也:①孔颖达疏:“虞岂能亲於桓庄乎,其当爱此虞也?”其,指晋,之,指虞。晋会爱虞吗?②倒装,实为“晋之爱虞也,能亲於桓庄乎?”(王力)此说不可取。 而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晋献公见桓、庄后代日益强盛,遂于鲁庄公二十五年包围聚邑(今山西绛县东南),尽杀群公子,以除后患。《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不唯偪乎:唯,仅仅因为。偪,通“逼”,逼近,构成威胁,对晋君构成威胁。 亲以宠偪:至亲而因地位高威胁到自己(晋君)。宠:地位高。 犹尚:同义虚词连用。 以国:以一个国家而构成威胁。 享:①用食物供奉鬼神。《尚书·盘庚上》:“兹(现在)予(我)大享于先王。”引申为“宴享,用食物招待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垂陇,地名),引申为“献”: 《考工记·玉人》:“璧琮(一种玉器)九寸,诸侯以享天子。” ②鬼神享用祭品。 《孟子·万章上》“使之主祭(让舜主持祭祀)而百神享之。”引申为“享受”。 据:凭依。据我,凭依于我,等于说保佑我。 惟德是依:“德”指有德行的人。此连上句是说,鬼神并不是泛泛地与人亲近,它只凭依于有德之人。 皇:大。此两句说,上天对於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它只保佑有德行的人。辅,辅佐,此指保佑。 明德:光明的德行。 民不易物二句: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不改变(祭品是相同的),但只有有德之人的祭品才算是(真正的)祭品。 如是……如此,这样看来。
晋灵公不君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春秋经》“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晋灵公不君:君,名词用作动词。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厚,重,作状语。敛,征收赋税。 辟:躲避,后 来写作“避”。 ①“辟”的本义是刑法,《说文》“ ,法也。从 辛,节(段注:节当 ,俗所改也。”)制其辠(罪)也(段注:“辛从 , ,辠(罪)也。故辛亦训辠(罪)。”);从口。用法者也。(段注:“‘用法’上当再出‘口’字,以‘用法’说‘从口’。‘辟’合三字会意。”)” 《庄子·天道》:“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②引申为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包括天子和诸侯。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玉食,吃美好的食物) “复辟”即指失位的君主复位。 ③上对下的征召任用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就,就任) ④躲避,避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⑤开辟,开垦。 《商君书·弱民》:“农辟地”。 这个意义后来写成“闢”,现在又简化为“辟”。 ⑥偏僻 《史记·范睢传》“秦国辟远” 从“偏僻”引申出“邪僻”: 《孟子·梁惠王上》:“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偏僻”“邪僻”义后来写作“僻”。 “辟”①②③义现代汉语皆不用,④⑥义今各用“避”“僻”,唯⑤义今仍写作“辟”。 熊蹯fán:熊掌,其味甚美,然难熟。 熊掌,也称熊蹯,是黑熊、棕熊的脚掌,为吉林省长白山区的珍贵特产。黑熊、棕熊均为熊科动物,体形肥大,身长为1.7-1.9米,棕熊有的超过2米。茂密的长白山大森林,是黑熊、棕熊生息的极好环境,严冬到来,它们便寻找地穴、树洞冬眠。当地群众把黑熊、棕熊这种冬眠现象,叫做“蹲仓”。“蹲仓”时,它们习惯于舔掌,口腔分泌出的津液胶脂不时润浸掌心,是熊掌胶元脂丰富的原因之一。舔得最多的左前掌,最为肥腴。掌花明显的是熊掌中的上品。 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都有熊,但熊掌一定是长白山的最好。因为长白山夏季蜜蜂特别多,而黑熊习性是最爱吃蜂蜜,长白山的蜜蜂窝就成了黑熊的美食了。黑熊在秋天把蜂蜜吃饱了,就躲在树洞里面冬眠。黑熊冬眠的时候,是用一只掌挡住肛门口,一只掌放在嘴前面,饿了就吮几下,今年用左掌,明年一定用右掌,绝不会弄错。所以在剖取熊掌烹调的时候一定要分开两个掌来烹调,那只天天舔吃的掌一定是肥腴厚润的。 当年新割的熊掌,是不能立刻就吃的,要等到第二年彻底干透,才能炖吃。收藏熊掌也很讲究。首先,新割的熊掌不可以见水,要用草纸把血水擦干,然后预备大口瓷昙,先用石灰垫底,然后在铺上一层厚厚的炒米,放下熊掌后四周再用炒米塞严,上面再放石灰封口,放一两年,才可以拿出来洗净烹调。 熊掌收拾干净以后,要先抹上厚厚的一层蜂蜜,在文火上煮一个小时,然后再把蜂蜜洗去,放好作料,一开始就用文火来炖,最好用炭火,用日本“乐声”牌的慢锅也可以,炖上 三个小时,一定扑鼻香,开锅烂。如果不先用蜜糖来炖,炖上三天三夜,都是没有办法下筷子的。 熊掌因为珍贵,通常都放很多配料进去一同炖,所以经常是让配料把味道抢走了。熊掌的腴润,不像是猪蹄牛筋,而更像是特厚的极品鱼唇,而且里面的小条肌肉,特别柔软肥嫩可口。熊掌一吃完,侍者会马上送上一个热毛巾擦嘴,因为熊掌的胶质太多,如果不擦嘴,第二道菜上来,嘴就粘住张不开了。 熊掌还有药用的价值,吃了熊掌,可以治风湿寒腿症。 载:①用车装。②持。《史记·晋世家》:“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 载以过朝:孔颖达“过朝以示人,令众惧己。”以,而。 入:接纳谏言。此句有二解:①“谏而不入”主语是“我们”,“之”亦指“我们”。孔疏:“言二人将欲相随入谏,士季谓盾曰‘子是尊卿,今与子俱谏而不入,则莫之能继续为谏,……’”。②(您先)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就没有谁接续您(进谏)了。“之”指赵盾,等于“您”。 三进及溜:士季前进三次,每进一次则伏地行礼,前两次之进,灵公知欲谏,故伪装不见,第三进至于阶间之溜(溜,孔疏:“溜谓檐下水溜之处。”),灵公无法回避,才理他。三进者,始进为入门;再进者,由门入庭;入庭之后,然后升堂前之阶当溜,则三进矣。 君能有终:君王能改正错误,并且坚持到底。 则社稷之固也:社稷就巩固了。之,连词。 衮:天子之服,引申为穿衮服的人,即天子。职,职责。阙,通缺,过失。 贼:杀。 寝门:卧室之门。 假寐:不脱衣冠而睡。 不忘恭敬:“恭敬”指早起盛服将朝之事。 民之主也:民众的主事人。 其右:赵盾之车右。 獒:猛犬。 弃人用犬:杜预“责公不养士,而更以犬为己用。” 何为:为何,做什么,有什么用。 田:打猎,后来写作“畋”tián。 舍:住一宿。翳yì桑:①地名(江永,王引之。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所引P661)。②杜预“翳桑,桑之多荫翳者。” 不食三日矣:《吕氏春秋·报更篇》“宣孟(即赵盾)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宦:当贵族的仆隶。 今近焉:杜预“去距(离)家近。” 与为公介:与,yù,参加,公,晋灵公。介,jiè,铠甲,指甲士。 倒戟:①杨伯峻:“倒戟犹倒戈,《晋世家》云‘反击灵公之伏士’,以‘反击’释‘倒戟’,是也。”是“倒戟”是抽象意义上的“倒戈反击”。②把兵器倒过头来。 不告而退:杜预注“不望报也。” 遂自亡也:①指灵辄逃走,杜预注“辄亦去。”《晋世家》述此事,亦以为亡者为救赵盾之人,非赵盾。 ②谓赵盾逃走。王引之《经义述闻》:“此谓盾亡,非辄亡也。自宣子‘田于首山’至‘不告而退’,明盾得免之由。盾既免,遂出奔。出奔出于己意,不待君之放逐,故曰‘自亡’。有亡乃有复,故下文言‘宣子未出山而复’,而大史谓之‘亡不越竟(境)’也。” 我之怀矣二句:杜预注“逸诗也。言人多所怀恋,则自遗忧。”诒,通“贻”,遗留,送给。赵盾引诗是要说由于我怀恋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 书法:记事的原则。此谓按记事的原则记载,不隐讳赵盾的罪责。 为法受恶:王肃云“为书法受弑君之名”。为,因为。
齐晋鞌之战
本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经》 “二年春,齐侯伐我(鲁)北鄙。夏四月丙戌(二十九日)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築(据《传》,为卫国地名),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十七日),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 《左传》成公二年:齐伐鲁,取龙。卫侵齐(《史记》谓其为救鲁)卫败。“孙桓子(即卫之孙良夫)还於新築,不入(不入国都),遂如晋乞师。臧宣叔(即鲁国臧孙许)亦如晋乞师。)” 晋派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欒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晋国司马职掌军法),以救鲁、卫。 齐伐鲁,取龙;卫侵齐(目的是救鲁),卫败。鲁、卫向晋求救兵,晋与鲁、卫同为姬姓国,晋发兵,会合鲁、卫之师与齐(姜姓)战于鞌,齐师大败。 鞌之战前:传“齐高固(齐大夫,一称高宣子)入晋师,桀(举起)石以投人,禽之(指晋人)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桑树根系于车,示与其他兵车有别),以徇(示威)齐壘,曰‘欲勇者贾(买)余馀勇’”。(此事发生在本课文所选部分之前) 陈:zhèn,“阵”的古字。 御:1、驾驶车马。 缪(mù)王使造父御,西巡狩。(《史记·赵世家》) 2、驾车马的人。 其御屡顾(《左传·成公十六年》)。 3、驾驭人,统治,治理。 百官御事(《国语·周语上》)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上》) 4、使用人或物。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屈原《涉江》) 5、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指称。 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御驾亲征,其势甚大。(《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6、控制,制止 於是又节用御欲。(《荀子·荣辱》) 7、抵挡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经·邶风·谷风》) 8、假借为“迓” 迎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巢》) 识:①知道,认识到。《史记·魏世家》“皆识秦之欲无穷也。” 《孟子·梁惠王上》“不识有诸?” ②能辨别。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癞,恶疮),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③读zhì,记住。《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从:
①本义,跟随,随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项羽本世纪》“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追赶。《左传·成公二年》“故中御而从齐侯。” ③顺从,听从。《荀子·王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 ④参与,从事。曹植《杂诗》“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左并辔:主语是解张,“右援枹而鼓”主语亦是解张。 援:①取过来。②清焦循《春秋左传补疏》认为“‘援’训‘引’,亦训‘助’,‘引之’即所以‘助之’。盖一枹克执之,今张侯又加执之,张侯助力牵引郤克之手,并击鼓也。” 败绩:大败。 逐之:晋师追赶齐师。 从左右:綦毋张或主于左,或主於右,跟从着韩厥。 骖:cān,一车驾三马,也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的两旁两匹。 及:①本义, 象一只手把人抓住,“追赶上”,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楚之为食,吴之及之。(《左传·定公四年》) ②达到,到。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将及华泉(《左传·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左传·成公二年》)。 ③趁着。愿及未填沟壑而託之。(《战国策·赵策》)及其未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赶得上,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涉及,发生关系。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 ⑥连词 “和”。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⑦介词。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縶:绊马之索(绊住马足)。杜预“絷,马绊也。执之以修臣仆之职。”古代贵族外出,奴仆“负羁絷以从。” 奉觞……:进觞璧亦以示敬。自“执絷”至“加璧以进”,孔颖达解释说:“盖古者有此礼。彼虽败绩,犹是国君,故战胜之将,示之以臣礼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贵贱之义。” 舆师:军队。舆,众。 戎行:兵车的行列,指齐军。 臣辱戎士: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战士受辱,这是说充数当个战士。戎士,战士。 敏:聪明。 承令:在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充数承担官职。 自今:①从今以后, 《史记·齐太公世家》:“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戮,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归齐。” ②“自古至今”的省语(郭师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