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四十二)

 远山星际 2021-01-05



42

骗不死人(四十二)

作者:三江有月



实际上,前面提到的那个让大学问家刘歆声名俱丧的谶言也就是著名的《赤伏符》有两个版本,通用版本也就是西门君惠拿出来鼓动王涉等人谋反的那个是这样: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而在光武帝刘秀的《即位告天文》中,则采用了另一版本,其表述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解释一下,赤,指以火德为代表的刘汉;伏,表示炎汉势力虽然潜伏但终将重新崛起,说白了,《赤伏符》其实就是预言刘汉重新崛起的宣传册子。当然,由于《后汉纪》中还记载了其他出自《赤伏符》的谶语,故我们知道,那东西肯定不止这么两三句话,很可能是个汇编,但最著名的却是这段。
第一句就是说有个叫刘秀的人要平定天下,捕讨那些不道之人。
卯金修德为天子,卯金即卯金刀,是个刘(劉)字,这句是明言姓刘的要当皇帝。(这个版本真的很烂)
另外那个版本稍好一些,但也有限。四夷云集龙斗野则是说天下纷乱干戈频起的景象;四七之际火为主,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昭的家伙注曰: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火德,故火为主也。(自刘邦汉元年,至刘秀起兵的地皇三年,二百二十八年;刘秀起兵那一年,二十八岁;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有一堆,但后来生生弄了个云台二十八将对应二十八宿来。反正这个刘秀就是和四七二十八较上劲了。)


当然,更搞笑的是汉献帝时期的应劭,他在注《后汉书》时说,汉哀帝建平元年,天下就开始流传三句版本的《河图赤伏符》,于是刘歆改名为刘秀,以期望自己能够应谶。实在话,我觉得我的智商和情商都有些不够用了。
好吧,《赤伏符》中还有一些句子,比如王良主卫作玄武,再比如孙咸征狄,王良孙咸这些人名居然都存在,在刘秀即位之初的建武元年居然都出现在刘秀阵营里。很扯吧。
嗯,不扯就不是谶纬了。


那么,我们就扯扯这个谶纬。
事情依然还是得从汉朝说起。
汉代儒家认为,既然有经书,自当有纬书,于是就有了《尚书中候》十八篇出世,甚至传说同样是孔子亲自删定的,这便是纬书的发端;后来又陆续有《尚书纬》、《诗纬》、《易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也有叫《孝经谶》的)等《七纬》出来,也称《七经纬》,两者合起来就叫纬候;再后来,当时还不是经书的《论语》也被拉了进来,但又不好叫纬,遂名之《论语谶》,亦有八篇,于是就有了谶纬一词,(虽然有一段时间,谶和纬分家,但很快又合二为一密不可分);接下去,各种形式的《河图纬》和《洛书纬》纷纷面世,把伟大的河图洛书从祥瑞扯进谶纬体系,完成了谶纬体系的来源说,也弄出了图谶这个说法;等到《黄帝谶》、《老子谶》、《庄子谶》、《孔老谶》、《老子河洛谶》、《尹公谶》、《刘向谶》等一系列无经可比附的杂谶书出现,纬书体系构建工作终告全面完成。
实际上,所谓纬书,不过是些汉代方士化的儒生,借助古代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依托今文经学经义制作的,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为怪诞无稽之谈。这个东西,当时要打假,其实并不算太难,但由于它属于政府工程,事关重大,无人敢出这个头,而儒家却是完全配合的状态。


和以往的的历代君王不同,刘邦从来就不是个贵族,一介流氓行径的贱民居然做了天下之主,合法性总是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到了那位伟大的汉武帝时代,他可不愿意他们家的皇位来路不明。
老刘家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个,第一,刘邦以赤帝子的身份杀了一条玄幻的白蛇;第二,诸如杀蛇这类涉及天命的事情其实是惯例。


那条玄幻蛇的故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说是刘邦押送劳工去郦山,很仁慈的在路上把劳工放走,但还有十来个壮士愿意追随刘邦,(准备干啥去?)某天夜里,喝醉了酒的刘邦令一人前行探路,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醉得稀里糊涂的刘邦叫了嗓子胡话就独自歪歪斜斜冲上去,在没有任何旁证的情况下挥剑将大白蛇斩为两段之后,还坚持继续走了好几里路才倒头睡在路旁。他那些不放心的手下在随后寻找领导过程中看见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儿子(很关心蛇还在不在),一问,说她的儿子就是化成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杀。然后老妇人忽然就不见了。
赤帝就是炎帝神农氏,白帝是黄帝之后少昊金天氏,在五方天帝里,一个是南方天神,一个是西方天神。同时少昊确实传说是秦始皇他们嬴姓的祖先,刘邦杀蛇便坐实了自己炎帝后人的身份,自可以谋个贵族身份,这个可比那个胆敢叫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强出太多太多。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太高明,制作成本和难度都不是太高,这和刘邦当时身边的人手和能力有关,自然与汉武帝时期拥有的祥瑞技术水准差别很大;此外,象我这么有学问的人自然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创意肯定是出自一个学渣型读书人之手的(可当时萧何跟刘邦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了呀)。
至于炎帝和那批黄帝他们家世代恩仇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说。


老刘家的的第二招就是把儒家改造成儒教。纬书便是汉代儒家将儒学神秘化、宗教化和神学化的结果。孔子当然得神通广大,通过去知未来,不光掌握学问,还掌握天意,所以在经之外还得纬,而其又与预言性质的谶相结合,加之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以及武帝寻仙好道的示范(其实这也是系列安排中的内容),造成谶纬的大行其道,号其为内学,尊其为密经。经书、阴阳五行和祥瑞,再加上纬书以及谶纬系列,儒教这个玩意就差不多齐活了,儒学就这么进化成儒术了。
(虽然因为谶纬老刘家短暂丢失了皇权,但光武帝又很快借用谶纬夺了回来。)
当然,光靠书是不行的,不仅仅因为流传的问题,因为他们还要面对那些没有谶书的岁月,于是他们用上了谶谣这个概念。从狭义的角度,谶谣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歌谣形式流传于民间的预言,但实质上,谶谣在使用过程中慢慢把谶纬甚至诗谶、金石铭文谶都全部包含在内了。


其实也挺难办的,因为在他们之前的记载里,几乎很少找到这类的东西,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搞出来了,他们找到了左丘明。
根据他们的研究,《左传》里就一些谶谣,最有名的是僖公五年这则: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丙之是日子,龙尾(尾宿或者箕宿)、鹑(井、鬼二宿)、天策(尾宿的傅说星)、火(心宿二),都是星宿名,意思大概是:在丙之日的早上,太阳照到龙尾星,阵容整齐的晋军夺取虢国军旗,只见鹑宿如飞鸟,天策星无光,而大火星之下,虢国公逃跑了。这条谶谣预言的就是那场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战争,当时晋军包围了虢都,晋献公问卜偃能不能取胜,卜偃引用了这条童谣回答。在天文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春秋时代,儿童居然能传唱这样高技术含量的童谣,实在是很有些奇妙。


当然,根据他们的研究,最早的谶谣是可能跟左丘明相关的另外一则:檿弧箕箙,实亡周国。这句话里,檿是桑树,箕大概是柳木条一类的灌木,弧是弓,箙是箭囊,檿弧箕箙的意思就是:桑木弓,箕木箭囊。
我第一次知道这故事是小时候看《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当时就对古代的小孩能集体知道那几个字(我查了字典)敬佩不已。这个故事基本算是这本书的开头了,大体是这样:
夏朝的某个时候,忽然有两条龙出现在王宫内,自称是褒人的两位先祖。夏王占卜,发现无论是杀、是留、还是送走,都显示不吉,最后高人出招留下了二龙唾液(龙漦),藏于盒中,经历商周两朝近千年。直到那个很有可能也英明神武的周厉王多事,非得打开看看,结果龙漦流淌于地,化为一玄鼋,有女童见之,及笄之后便有了身孕,至宣王时方诞下一女,因她无夫而孕,故惧而弃之。而那时,国都内正好有刚说的这个童谣在流传,又正好有夫妻二人卖檿弧、箕箙,结果妻子被杀,丈夫逃跑,正好又捡到那孩子带到褒国。后褒君因罪被天子所拘,遂以此女进献,并为幽王所宠幸,这就是褒姒。再后来嘛,自然就烽火戏诸侯,断送西周。
檿弧箕箙以及褒姒的故事几乎是原封不动从《国语》中来的,实际可以算是原汁原味的史料。冯梦龙的这部《东周列国志》,在所有历史演义里应该算最接近史料记载的一本了,他把《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里的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然后把史家那些隐藏在文字缝隙里的东西挖掘出来并按自己的观点鼓捣一番,最后归为一统。我总觉得他这本书做学问的成分更足,历史地位本应该更高才对。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依据的四本书,《战国策》、《左传》和《史记》我们前面都涉及过,这里再说说《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凡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此书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那么,《国语》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但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这事,最早是司马迁说的,班固沿用了这个说法,《春秋外传》和《左氏外传》主要就从他的记载这里起头的。但晋以后的学者普遍对此采取怀疑态度,虽然也有过刘歆伪作的说法,但更多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可能不止一人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好了,先这么说着,起码在大汉朝时期,跟左丘明有关的两个谶谣都是成立的。总之一句话:谶谣起源于先秦时代。
搞定了《左传》和《国语》,《史记》就比较好说话了。


关于秦始皇,《史记》中记载过这么几件事情:
卢生为始皇出海求仙访药不成,却得了一本天书,上写:亡秦者,胡也。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谶谣之一了,可怜的秦始皇理解错了,于是派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顺便修了万里长城,却不知道这个胡实际上是胡亥。
有使者自华阴道过,有人持玉璧拦路,要使者把玉璧送给滈池君(水神?),那人随后又说:今年祖龙死。那使者回咸阳后,居然就把玉璧交给秦始皇,并且禀报了这条名气不小的谶谣,睿智的皇帝一改常态(当年巡游湘山,因天气不好就要砍光山树),默然良久后,温柔地原谅了那个只知道一年事情的山鬼和这位犯了神经的使者。
但另外一次他没忍住,有陨石落东郡,石头上有字,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大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
后面两件事情都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一十一年,那年还出现了荧惑守心的星象,即火星留在心宿内的天象,在古人看来是大凶之兆。


当然,《史记》里对谶谣也有打假的情况,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也出现过谶谣的,但司马迁义正辞严地找到了来历。戍卒们在鱼肚里找出写有陈胜王三字的白绸,司马迁记载是陈胜用朱砂写好预先塞进鱼肚子里的。而著名的篝火狐鸣则是陈胜让吴广暗中到附近一座荒废古庙里,夜里点起火,用竹笼子罩上,冒充一闪一闪的鬼火,又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着这个让强大秦朝迅速完蛋并后来基本形成事实的伪谶谣:大楚兴,陈胜王。
我一直认为司马迁对这个张楚王陈胜很是不公,但表示理解,故打油曰:
误因篝火谶狐鸣。
二世江山一霎倾。
太史公何施慧眼,
刘邦曾帅楚王兵。


是否又一次觉得伟大的太史公很可疑?
说实话,我小时候读到秦始皇死后赵高劝说李斯那段,就觉得极为不可信,小心翼翼猜想过这个私密的谈话很可能就是司马迁自己编造出来骗人的,于是后来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司马迁的文字,结果发现许多解释不通的事情往往比较容易就通了,所以我在前面一次次地提到太史公的人品和文品。
抛开虢国公那个牵强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谶谣,不考虑可疑的《国语》,我们可以认定《史记》之前的史书整体上严谨可靠,原则上也不涉鬼神之事。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系统的捋一下了。



提供图片:  王迎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