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光想着玩,大学生也要提高新媒体素养!

 沩江学者 2015-08-23

  小李等三名大学生为了找兼职,在网上联系一家“北京学知博雅营销管理中心”,对方承诺“不收取中介费”,并说可以安排做促销工作。可是当他们稀里煳涂每人交了150元的“工装费”后,兼职的事却没影了。后来小李等人在网上一查,发现自2010年开始就有人发帖骂“北京学知博雅营销管理中心”是骗子。(据《北京晚报》报道)

  这个真实事件让我们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给当下大学生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交往模式;然而,在新媒体发挥强大的正功能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种种负面作用。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举例说,一些大学生的作业令老师们怀疑,这是他们自己的思想还是从网上摘录所得?这样的怀疑不无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作业似曾相识,经深入了解,这些学生承认是从网络上“荡”下来的。

  从知识或信息获得的角度看,新媒体来得快,去得也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春琼认为:“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使青少年思维简单化。用转发、点赞替代了自己的观点,用别人的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考,制造博学假象,不做深入思考,甚至置观点本身的内在逻辑于不顾。”大学生虽为社会精英人群,但具备较多知识的同时却显现出心智的贫弱,对于这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长期乏于独立思考,必然制约主体意识的养成,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互动交流与传播,但令人担心的是,新一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却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的社会功能日益消退。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交往挥洒自如,但一进入现实生活中就狼狈不堪,一“虚”一“实”之间,反差如此巨大。

  新媒体光怪陆离,良莠夹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媒体使用及甄别媒体信息真伪的技能,有益于大学生既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正功能,又能摆脱其负面桎梏,置身于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高校及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规划教材《人际交流艺术》,适时地引入了新媒体下人际交流知识及能力培养内容,涉及电子邮件交流、QQ交流等。

  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材、引进课堂,无疑对大学生提升新媒体素养具有建设性意义。大学生是“学校人”,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大学生同时也是“家庭人”,也是“社会人”,家庭和社会也应关注他们的新媒体素养的养成。例如家庭教育中,可以加强正确引导,无须一味限制或控制对新媒体的接触。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会让传播途径变得更加洁净,更能够及时发现和删除虚假信息和非健康言论。只有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