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活动开发的一般方法

 海蓝蓝ss 2015-08-24

主题活动开发的一般方法

来源:综合实践活动网  日期:2015/05/14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 沈旎  浏览次数: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这就意味着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生一种生动的课程。[1][1]

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及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主动研究及建设者。教师如何根据国家制定的指导纲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本节将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 主要问题探讨

1.    为什么要开发?

为什么其它课程都有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却没有可以依托的教材呢?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

2         它是综合性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以及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2         它是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参与活动,注重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2         它是开放性的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程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

2         它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它集中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即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指导和管理,学校开发和实施。[2][2]

课程的特性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教学环节,还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开发工作。只有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形式有较大的主动权与自主度的情况下,课程的实施才能达成相应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开发也为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提供了舞台。

2. 开发前教师需要做哪些准备?

为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角色变化,指导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施前应做好思想、组织、方法等方面的准备。

1)   思想上的准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学内容是教材编写者决定的,教师得不断地揣摸编写者的意图,深恐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教师成了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学方式是教研部门定的,教师把自己排除在教学研究之外,专家说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师成了机械的模仿者;教学评价权牢牢地控制在出试卷的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只是评价结果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谈不上专业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把教学的主动权交到了教师手中,指导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组织的方式等都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要开发、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2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实现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梦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较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综合性、平衡性、可选择性的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亮点,其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

A、将课程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生活,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活化的课程,打通了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遵循“来自生活、在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活动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参与,关注活动过程性、实践性,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结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B、综合实践活动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它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将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在学生学与用之间架起了桥梁,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C、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赖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为教师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提供了可能,它将促使教师自主发现资源、自主生成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不断创生与发展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新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及发展空间。

D、课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资源状况,是学校特色的承载体,它独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形态,将为学校的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管理的方式等,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有利于三级课程管理方式在学校的落实。
 

2  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把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需要通过其实施过程来实现,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把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一般课程内容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像其它学科课程有以教材为依托的内容体系。它是由一个个主题活动构成的,它在内容组织上,遵循的不是知识线索、学科逻辑,而是生活线索、实践逻辑。它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可以来源于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可以来源于学校的传统活动,可以来源于学生发现的社会、自然、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探究活动、一个体验活动、一个设计与制作活动、一个调查活动、一个实验活动等。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设计与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         了解实施的基本思路

A、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活动效率的保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以协力者与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指导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侧重于活动方法上的引领。旨在通过指导发展其自主活动的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并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在指导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将体验与探究引向深入,并鼓励学生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

B、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与小学中年段活动以全班为主要单位,各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同时进行同一活动不同,基于高年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允许个人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可以跨班、跨年级、甚至是跨学校建立,在小组的组织上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指导也可以小组指导为主。

C、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的前提下,注意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的时间,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以整合的状态实施,并得到充分的开展。在小组活动的时间上,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
 

2  了解评价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旨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中,注重过程,评价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服务于过程;尊重多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

2)         组织上的准备

2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支持体系

A、及时与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单位进行沟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新课程的理念只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才能有效地推进。这一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尤其重要,学生许多活动在社会中进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一种方式是建设长期协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单位,另一种方法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寻求及时与活动所涉及的单位进行沟通的途径,这对师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B、与社区长期的合作关系

社区将是高年段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在活动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机构,与社区共同进行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a,)必须取得相应的社区机构的支持,学校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确立与社区长期合作的关系,并在每学期开学初,向社区通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安排,以便取得支持。

C、寻求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认同

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认同,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落实的关键。一些活动内容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可以家长会、家长联系卡的方式,向家长通报学生活动状况及活动需要的支持。学校可以在学期初,将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通报给家长,方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2  综合实践活动校内跨学科的教师协作体形成

A、与各学科活动、德育活动、校传统活动整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赖教师整体课程观的形成。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与各种学科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以及各类校传统活动进行整合,以避免活动的冗余,提高活动的效率。教师每学期可以通过组织高年段各年级任课教师及学校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参与的会议,与大家共同交流本学期各学科活动、德育活动、校传统活动的基本内容、形式、时间,从而找到各类活动的切合点,制定统一的活动计划,以实现各类活动的高效地整合实施。

B、建立基于活动的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教师所能胜任的,它需要有一个跨学科的教师小队来共同完成,在实施中,实现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这一新的课程门类将成为教师协作精神的培养基。

2         具有自我管理性质学生组织的组建

在活动的实施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少先队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在组织中的自主性,将它建设成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团体,同时,可以根据活动需要,组建相应的校报编辑部、小专家活动指导小组,学生课题论证的组织或相应的学生社团等来配合活动的实施。

3)方法策略上的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学科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导,旨在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过程中习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实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对这些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活动中实施指导。
 

2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及方法举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

明确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法上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心中有底,但教师在以往的学习经历及教学经历中,对这些方法与策略有所涉及,可能并不全面,需要教师在实施前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

A、通过自学相关书籍,掌握一些方法性的理论,如其基本的流程、注意的事项等。

B、通过教师的“下水”实践,亲历实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在活动中所涉及的方法上的指导重点,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测。

C、与学生一同在“做中学”,将方法的指导融合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在做中完善方法的指导,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3.   开发的依据有哪些?

2    《国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按国家课程计划统一制定的《国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以下简称纲要),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纲要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3~6年级的具体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领域,并对实施、评价及管理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及建议。纲要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统一要求,也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是教师开发课程的直接依据。

2    地区及学校资源状况

其次,课程开发依托地区及学校资源状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3][3]任何活动的设计都要基于学校及地方资源的状况,不能脱离资源搞开发。同时要注意防止把物化资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了解课程资源形式的多样性,课程的开发工作尽管受条件性资源的制约,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素材性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与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非文本性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2   学生的发展状况

课程开发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一方面,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开发的课程旨在服务于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时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以及差异性的特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加速学生的发展。

2    学校及各年段(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及各年段(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是学校根据课程计划,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统筹学校各类教学活动,对纲要中的总体目标按年段(年级)进行分解,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校的开发与实施提出的具体要求。

 

4.   开发什么?

1)    学年(学期)工作计划

它包括指本学年(学期)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希望达成目标、主题活动的意向、大体的时间安排、阶段性的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设计。一般在学年(学期)初形成,是对学校或年级方案的进一步细化,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阶段性的规划。

2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教师指导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一个个的主题活动构成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计划,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经过我们的实验在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是比较实用的:背景(主题适应性分析)、适用年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小队、活动时长、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

A、活动背景

即: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在活动背景的描述中,忌将整个课程设置的背景或整个新课程的背景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背景,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师理清设计思路。

B、活动目标

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也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目标设计的具体、相对集中,将有利于在活动后运用本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更具可操作性。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方案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它是下面所有活动设计的导向。在第二章第一节中,已经对主题活动目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C、适用年级

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尽管很多主题在不同年级均可实施,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实施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D、设计者

即:主题活动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标明设计者,一方面是责任的明确,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知识产权或开发的版权,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认同,另外,由于开发成果是可共享的,有时开发者与实施者并不相同,标明了设计者还有利于实施者与开发者的沟通。

E、教师指导小队

即:承担活动实施任务的教师团队。许多主题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个体能够承担的,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组织成相应的教师指导小队,共同实施。明确教师指导小队,有利于该团队的形成以及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将有利于活动的落实。

F、活动时长

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在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下,在设计时既要有总长度,如几个月,又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时长、及课内活动的时长。这样的时长设计,便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对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

G、活动过程

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可跳转的模块设计思路,各阶段的目标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的分解,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H、实施建议

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由于主题活动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实施的,所以,明确的实施建议将帮助团队内各成员了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相关对策,关注活动细节,有效地减少活动的阻力,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可操作性是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的灵魂,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以上基本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相应的增删。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常是由教师小队协作完成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一般由主导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前开发完成,并提供给其它参与指导的教师参考,再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各小组活动指导计划的开发工作。

 

2)  学生活动资源的开发

学生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的支持,如何发现、发掘,并改造这些资源使其成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前期开发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除了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外,还需要根据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列出学生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源项目及取得途径的清单,形成相应的学生活动资源包,提供给学生活动中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不仅存在于主题活动前,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和主题活动进行之后所进行的验证、修订工作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一部分。所开发的课程产品不仅包括活动前期教师开发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等,也包括主题活动中及主题活动完成后形成的教师反思、活动随笔、课后记、学生的成果或课堂实录等,这些开发成果一般以文本、音像等形式呈现。

 

5. 开发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归纳,形成了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提供给大家参考。

1)  解读纲要及学校实施方案

这一步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或教师自主的文本学习完成。学校在解读纲要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学校的发展规划,对纲要进行详细、明确的说明,对各年段、各年级、各学年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2)  学生当前发展水平

要使开发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准确地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发展当前发展状况,这里的发展不仅是指如某些学科学习,它包括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同时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如:A教师联席会。教师可以采用召开本年级或年段各科教师联席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发展需要,这种联席会的形式也有利于各学科的活动的有效整合,同时让其它学科教师对本课程的实施状况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团队的形成。B学生水平测量。在主题活动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测量工具,对所需要了解方面的学生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测量,为主题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并可作为学生经历活动后评价学生发展的常模。

3)  确定主题意向、查阅资料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有些老师认为,主题应该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意向的确定并非学生的单边活动,特别是在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价值和可行性。当然,随着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的了解,教师可以逐渐降低控制度,加强学生选择主题的自主性。

主题意向的确定基于教师对学生生活的熟悉,和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的把握,充分考虑所选择的主题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以及主题实施的可行性。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意向后,教师可以过网络、文献等方法调查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信息,如这个主题可能涉及到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当前的发展状况,是否有教师已经实施过相关主题,有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等,从而让活动方案的设计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

4)方案初步设计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过程,根据前期所收集的信息,按照方案设计所需要基本要素,对主题活动进行全面、具体的设计规划。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明确的知识线索,但却暗含着一条方法线索,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尽可能以丰富的活动方式,保障学生在一个阶段的活动中经历各种活动的方法。同时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广度,但在一个主题活动有限的时空内,不可能穷尽一个主题的所有的问题,活动的内容要进行选择,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效果。

因为方案是预设性的,所以在设计时,还要考虑获得教学资源的可能性,同时方案要为活动的调整留有空间,呈现出动态的发展。

5)  方案可行性的论证

初步设计方案形成后,可组织教师小队进行方案可行性的论证,一方面让协作教师了解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的情况,是教师小队活动的一个启动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教师小队对方案的论证意见,为方案的修订做准备。

因为学生是方案的主要参与者,所以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主题适应性的调查和方案可行性的论证,了解主题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的切近度等信息。这样增强了主题实施的透明度,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意识。

6)  学校及家长支持的获得

在方案初步完成后,对所需要得到的支持列出一个清单,如哪些活动需要调用社会其它部门的资源,哪些活动需要学校的协调,哪些活动需要告知家长并得到家长的支持等,通过家长会或其它方式与对象取得联系,寻求协作。

7)  方案的修订及申报

根据教师小队及学生的论证意见以及资源现状,对预设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及时向学校课程管理部门申报。

需要说明的是前期开发的这些内容和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实际进程进行必要的调整。方案是否可行,经历活动后学生是否能达成所预期的发展度,这些有赖于教师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预测,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水平。

 

6.   怎么开发?

  课程开发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未曾经历过的。如果没有任何可供参考借鉴和学习的样本,白手起家,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有关课程理论的校本培训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妨寻找一些国内外成功的开发案例,逐步从模仿走向创造。

  在国外,有些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似,经历了比较长的发展时间,有些比较成熟的开发成果被引进;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几年的实验经验,介绍开发成果的资源包、案例集等也不少。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开发工作的样本。在开发之初,完全的新编可能会有困难,可以选取一些普适性较强的样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后实施,从而降低开发的难度,积累开发的经验。需要指出的是,现存的开发成果是其他教师依据本地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的,不宜照搬照套,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造后方可实施。

  同时,在区域内建立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开发工作的进行,在前期开发工作中,可以针对一些学生的共性问题,在区域内进行一些同题的开发研讨活动,避免了开发工作中的单打独斗,集大家的智慧,共同进行开发,将有利于教师开发经验的形成。当然,这有赖于区域内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

  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样,课程的开发工作也是教师进一步的业务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完成由教学理论向教学行为方面的转化。这种学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文本案例,一方面是课堂的现场观察。教师在拥有大量的案例信息的情况下,将它们与新课程的基本思想以及所学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相结合,做出自己的评析与判断,并从中提炼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规律。

教师的学习品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教师在自主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自主性

即不唯书、不唯上,以自己对纲要的理解为依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判断学习资料的价值,避免学习过程中的误导及引领缺失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以学校的资源情况为基础的,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课程的基本原则,教师才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关联性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孤立地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将它与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相结合,由学科课程逐步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性

即学用结合,在“做中学”,建构“学、研、做”三位一体的教师自主学习体系;

         过程性

即关注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史。

 

7.  开发时要注意的问题

2   在开发过程中如何看待生成性与预设性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如果在前期形成了具体全面的主题活动方案,那么它的生成性体现在哪里?

专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开设的初期,有失范的现象,在实施的过程中,比较混乱,表现在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强,只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而忽略了活动的预设性。

“对综合实践活动整体的规划与周密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4][4]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教学率性而为,如何保障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这也使生成失去了基础。没有生成,把方案当圣经,不顾学生的现实状况,一味照搬,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有的价值?没有生成的预设也是毫无意义的。

    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度。

2    开发过程中如何达成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的一致?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怎么实现教师的预设与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一致呢?特别是当教师面对当前班级授课制,有些地方甚至大班及超级大班的情况下,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设之初,教师的开发工作可能更多是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随着小组学习机制的健全,教师指导小队的形成,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活动的能力的情况下,教师的开发工作逐渐由针对的班级,到针对小组,甚至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活动设计,这是一个将教师的开发工作逐步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统一的过程。 

2 学校条件不好,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课程实验区一些学校领导一方面非常认同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课程价值,但一方面心情沉重地认为,学校条件差,不具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条件不好的学校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是以学校的资源为基础的,尽管课程开发工作受条件性资源的制约,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素材性资源。

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而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受制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状况,地区性的课程资源不平衡,可能首先体现在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不平衡上。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要求学校自主开发,正是考虑到不同地区学校资源状况的差异性,让学校能按自己的资源状况进行课程的开发,体现的是对学校条件性资源差异的尊重,应该是更有利于不同资源状况学校的实施。如果想在实施中照搬照套其它学校的模式,因为资源状况的不同,当然就行不通了。所以在主题开发过程中,我们提倡学校有什么样的条件做什么样的事。

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过程中关键性的因素。比如,一些学校虽然没有图书馆,但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人生经验,学生的经验和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等等,它们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再比如,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观摩了城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后感慨道,多好的活动啊,可惜我们做不了,因为我们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没有打印机,家长也不可能提供这种支持。其实,这里比的仅仅是条件性资源状况。换一个角度,即使是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素材性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村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有更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有更多动手操作的可能,农村学校可以做适合农村资源状况的主题活动。由此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眼睛,缺少将各类资源进行及时加工、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思路之后,就不会一味地说“我没有条件该怎么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