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竟然还有一个在说天津方言的地方?

 远望鱼香肉丝 2015-08-24


“*(*(%……¥……”“大哥您说的嘛?”相信大家在路上都有过这种被人拦住问路的情况,这些操着标准方言的大哥大姐语速极快还听不懂,乍一听以为胡建那边过来的朋友,仔细一打听,武清的……


这里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意思,只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为什么都是天津人,竟然会有语言不通这么个情况,比如武清口音其实跟北京话很像,蓟县、宁河、宝坻、静海话都有点儿唐山话的味道,语音糯糯的。




这种现象有一个专有名词——方言岛


方言岛,就是指一种方言仿佛岛屿一般被其他方言包围造成的一个不连贯的方言片区。虽然说“隔河不下雨,百里不同风”,但是方言民俗的变更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然而天津话与周边各地的方言很明显的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不类似于周边任何一地的方言,这种现象就叫做方言岛。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跟天津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明永乐二年,明官府在此筑城建立军事要塞,称为天津卫,已经600多年了,很长的一段历史了是吧?然而别忘了,咱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这片土地早在隋朝修京杭大运河的时候,南运河跟北运河在此交汇入海,因漕运需要,开始有人驻扎繁衍,称三会海口;到南宋时,这里的金国的地盘,漕运港口发展为居住地,开始有街道,称直沽寨;到了元朝,直沽寨人烟繁盛,元官府在此设海津镇,是最早的官家监制。




这些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天津及周边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民俗,也就是天津周边的方言的来历。


天津方言的来历


而天津人的祖先此时正在安徽快乐的吃着板面唱着歌,多搁鸡蛋豆皮不要辣子。


没错,就是安徽,也就是燕王朱棣驻守的地方。而常年在安徽生活的朱棣忽然觉得北京烤鸭明显比板面解馋(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安徽境内),对民情颇有所知。)于是登高一呼:“哥几个不跟你们说别的哩根楞,愿不愿意托兄弟一屉?等哥们当了皇上,封你们老哥几个都当娘娘!”于是大伙纷纷表示:“介有嘛了,来来吧,咱去给小皇上拿拿龙!”于是朱棣就反了……


虽然他们当时具体说的是嘛羊汤没听见,但是想来也差不多,这里真不是恶搞,你要知道,这批人帮助朱棣打下江山后,就被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某种角度讲,这便是津城最早的一批移民。天津话最早的雏形也就在这时候开始形成了,而燕王朱棣从十岁起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被同化也是必然,想象一下朱棣坐在金銮殿上:“来俩人给介shun鸟拉下去,重打四十脖溜!”




那么这批安徽兵的口音是什么样的呢?口说无凭,羊汤找到了一段当地的视频,你们听过以后就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