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民自家酿米酒 冬至腊月正当时

 草堂微澜 2015-08-27
俗话说“冬至腊月正做酒”。过去冬至到腊月这段时间,农村各家各户都会酿些米酒以备来年享用。如今也只有那些放不下传统手艺的人,继续在冬至时节操持着这份现代人看来已有些神秘的“酿酒”活了。
12月24日,记者在徐行镇曹王村村民戴保兴的家中见到了制酒的全过程,并非如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般繁琐,“只要掌握好米与水的比例,发酵时的温度,就能做出一瓮好酒”戴保兴告诉记者。米酒是中国农村的特产酒,酒精浓度一般保持在15%—25%之间,不同于白酒需要蒸馏的步骤。
 

 蒸米

正值花甲的戴保兴,做米酒已20多个年头,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不为别的就为平时能喝上一口,每年总要做上600—700斤酒。走近老戴家的院子,便是一股扑鼻而来米香萦绕。院内摆放着锅子,锅下火苗正旺,锅上是一笼屉热气腾腾的糯米,这是制酒的第一步“蒸米”,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在水中浸上4-5天,而后沥干上锅蒸熟。蒸熟后的糯米放入酒缸内,还要经过“注水”、“放麯”、“保温发酵”三个环节。

 
 

 搓揉糯米

记者来到酿酒的房间内,三只巨大的酒缸安放其中,户外寒风凛凛,室内老戴却干得热火朝天。先用双手搓揉着沉在水底的糯米,保证米粒的分开,再往酒缸里注水,按照一斤米两斤水的比例,不过老戴多是凭着多年的酿酒经验,水面只要高出糯米一个拳头就成了。

 
 

 倒麯

在酒缸旁的地上,记者看到了一块块黄色的小“砖头”,“这可是酿酒的关键——麯,起到发酵的作用”老戴说。他家的麯都是自己做的,每年七月以小麦为原料,经碾压成块状,做完的麯会挂在墙头,等到酿酒时再用。老戴将麯掰成小块然后均匀的放入酒缸底部,通常一百斤糯米需要搭配10斤麯。

 
 

随后老戴又往酒缸里倒入了,枸杞、橙皮、参须、红枣等食药材,增加酒的滋补性与口感。剩下的便是保温工作了,酒缸的外围早就用稻草、海绵、麻袋等保温材料裹上,将酒缸盖盖上后,老戴又在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并用麻绳捆扎紧。据了解,酿米酒时温度保持在20-30度之间最为适宜,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酵母的生长。


 
 

 用棉被保温

老戴说,过上5-7天,得打开酒缸盖子用耙子将糯米再翻下去,因为糯米发酵后会膨胀,有时一天得翻个4、5次,这段时间一般维持在5天左右,再等上个一星期这酒就做好了,到时一开盖子酒香四溢,好闻的很。
老戴做的酒好喝是村里出了名的,每年都有人请他帮忙做酒,虽然过去家家都有做酒的习惯,如今却很少有人为之,整个村里也不会超过20家。“自家酿的米酒味道醇,不像外面买的里面都掺了水,难喝,价格还贵”,凡是喝过老戴家酒的总会说上这么一句。
来源:徐行镇 作者:闵慧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