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门宴》课堂教学反思

 昵称2040955 2015-08-28

《鸿门宴》课堂教学反思


 

《鸿门宴》课堂教学反思

在高一(12)班上《鸿门宴》第一课时。备课时间从24日晚到27日晚,共三稿,读课文三遍。备课之前找了三十多篇文章,积累了一些资料。

三个设计都围绕“项羽”的性格特点,第一稿的问题是,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太单薄,主要突出了他在情与理的之间的矛盾斗争(项羽对刘邦“称王”的欲望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碍于情义难以对他下手),忽略了他性格特征的丰富性,有拔高其英雄形象的嫌疑,并且大多问题的分析流于浅表,没有体现“仔细理会”的专题目标。第二稿的问题是,设置的问题太细,没有一条主干,过于零乱。第三稿更偏向于宏观把握,从人物关系切入人物性格分析,既较好地突出了教学内容,也使课堂显得有较大的弹性,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三稿的主要思路是这样的:将全部出场人物分为两派,指出其中的奸细。接着,由曹无伤引出项羽,抓住“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对项羽性格进行初次分析;由项伯引出刘邦,分析刘邦的所言所行,从而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由角色转换来理解项羽。接下来通过还原项伯的话来理解项羽这一性格特征。最后由项刘之间的对话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总起来就是说,通过项羽的三次主要活动以及刘邦的一次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地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

因而,通过文本细读理解项羽性格特征是这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之所以以此为目的,原因有三:第一,本文选自《项羽本纪》,教学理应扣住项羽这一人物来着墨;第二,“鸿门宴”在《史记》中出现过四次,其中《项羽本纪》中有1605字,《高祖本纪》仅268字,《留侯世家》仅169字,《樊哙列传》仅273字。不同的版本突出的人物是不一样的;第三,司马迁善用虚笔来写人物,也就是“不写之写”,未着墨处都是在渲染项羽。

正因如此,就主观先验地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设计来看,有几个考虑较为到位的优点:

第一,教学目的较为单一。一堂课不能有太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个主要的教学目的去附带其他教学目的的达成是较为理想的。如果设置较多的目的,容易浮于浅表。

第二,教学设计有宏观把握意识。三次教学设计的改进,比较大的突破就是由相当零散走向了相对规整,整个教学过程能用几十个字表述清楚。只有宏大、规整的教学设计才有比较大的弹性。一旦过于琐碎,学生往往容易被牵制。

但是,缺点也还是相当明显的:

第一,教学目的设置不合理(周老师);

第二,教学内容不得当(羊老师);

第三,部分环节较为琐碎。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回顾自己的备课过程,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资料的翻阅多于文本的研习。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依照文本自身的“纹理”,在研读之前装入了太多的现成观点,缺少了独立阅读中的自我发现。因而,所做出来的教学设计,也就成了一个完全“人工”的缺乏生命力的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