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论《内经》“法天则地”治疗观

 NEJSLJLIB 2015-08-29

【摘要】  “法天则地” 是贯穿《内经》治疗学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而总结出来的纲领性治疗原则。与“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对生命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把这一中医治疗理念进行整理、研究、归纳与梳理。希望对我们的临床及《内经》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内经  法天则地  治疗观


 


1. “法天则地”观点的提出

1.1 《素问.八正神明论》开篇即云:“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将“法天则地”作为一个中医治疗的法则确立下来。

1.2 “法天则地”是《内经》提倡的治疗学理念,其几乎贯穿于《内经》整个学说之中。用今人的语言来阐述它就是:强调中医治病的“天人合一”思想。顺乎天地则生,逆乎天地则死。天地是什么呢?天地就是大自然,天地就是节气,就是时令和气候变化。

人生活在自然这个环境里,就应当与之相协调。

1.3 作为“人与天地相参”的治疗原则,在《内经》中多次强调。

《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素问. 宝命全形论》亦云:“今末世指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2. 天地(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1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於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於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於暑,秋为痎瘧;秋伤於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於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四时不同的气候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邪气,产生不同的病,所以特定的季节会发生特定的流行病。人在受邪后也不一定马上生病,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病。上一个季节受到的邪,可以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到下一个季节才发病。

人感四时邪气,由于感邪种类、时间不同,人体正气和体质强弱之差异,可有感而即发伤及五脏,伏而后发损伤他脏的不同发病情况。

春季感受风邪,春气不生则夏气不长,至夏而发为“洞泄”之病;夏季感受暑邪,伏于体内,到秋天又感风寒,外邪引动内邪,正邪相争,出现寒热交作之疟疾;秋天感受湿邪,湿伏不发,困脾伤阳,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阻肺,遇冬寒引发而生咳嗽,或湿邪浸淫,损伤筋骨而生痿病;冬季感受寒邪,寒伏郁久化热,至春阳气生发,再感新邪,则易发春温之病。

2.2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还包括脉象。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素问.脉要精微论》)春脉趋向于表,正如草木萌芽,阳气初发。“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夏天阳气隆盛,草木繁茂,人气向外,腠理疏松,脉象就如大水一般旺盛有余。秋天草木开始凋零,阳气开始内收,脉是下伏在皮肤下面,比较沉一些,好像蛰虫将要冬眠。所以说“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是说冬天阳气潜藏,好像虫子冬眠一样,这时人也不到室外去了,脉的表现是深沉的,像贴着骨头一样。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脉有“四时动”,脉象的变化与天体运转的规律相应。脉象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正常变化,揭示了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现象的影响、干预。为“法天则地”治疗学说增加了旁说佐证的效果。

2.3 五脏与四时阴阳是相通应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为自然界进化的产物,自然界造就了人类,又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自然界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界每一季节由于禀受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人体内脏由于禀受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五脏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特性,因而五脏与四时阴阳有着不同的“嗜欲”和“所通”。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肝通于春气,肾通于冬气。五脏之中心肺居于上焦胸中,故为阳,肝肾居于下焦,故为阴;四时之中,春夏为阳,肝心与之相应,但春为少阳生发之气,肝主疏泄而升发,故肝气通于春;夏为太阳温热之气,心为火脏具有温热的特点,故心气通于夏;秋冬为阴,肺肾与之相应,但秋为少阴收敛之气,肺为清肃之脏,具有宣降的特点,故肺气通于秋;冬为太阴寒凉之气,肾为封藏之本,故肾气通于冬。五脏与四时阴阳的通应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

 

3. 如何理解“法天则地”

3.1 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因四时之法而成,对于天地阴阳的运动,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也应当与其相应和。

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息息相关并表现出时间节律性,“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风雨寒暑均来自自然界,它是诱发诸多疾病的根源。只有掌握了这些病根,在治疗过程中加以协调,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顺天之时,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作为医者,一方面要善于辨别外邪的性质,另一方面,要懂得如何使用顺应的方法。

3.2 人体应当顺从四时变化规律而养生调神。“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类养生必须自觉、主动地适应、顺从自然变化。“人能法天道清静,则志意治而不乱,阳气固而不衰,弗失天和,长有天命”(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倘若违反了“四时之序”,使阴阳之气失调,人体正气受损,就会发生“内闭九窍”、“外壅肌肉”等病变。所以说,人与自然界之息息相通,“顺天之时,病可与期”。

春天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天应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冬天应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进行养生,不仅不会生病,还可以健康长寿。违背四时阴阳变化,那么,五脏就会受到伤害,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就会打破。

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也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有效的应时、应季改变自身生活习惯,达到“人以合天”,顺应自然,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目的。

3.3 “法天则地”的核心要旨就是应用《内经》所提的“援物比类”、“别异比类”的方法,在疾病发生时,在治疗中顺应天时的变化规律,做到因天时而治。

“五行有序,四时又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灵枢.五乱》)总体上要“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和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具体上要做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灵枢.寿夭刚柔》)及时把握与人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天时因素,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 如何应用“法天则地”学说

4.1 “法天则地”除了重视自然界的“天”—四时,还应当关注自然界的“地”—地理地域。中国地大疆宽,同样的时令节气,东南西北气候特征大不相同;同样的温度环境,各地域的湿度特点也不一致。因此,在应用“法天则地”学说时,要因人因时因地相结合灵活掌握。同样治疗外感风寒的方子,在南方麻黄可能用3g就够了,而到北方可能用到10g才见效,因为南方气候热,稍加辛温就发汗不止,而北方气候寒冷,腠理紧密,即使加大剂量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4.2 中医学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中,现代生活中环境的因素对中医治疗的影响逐渐增大。比如环境污染(空气、水源、土壤等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次污染(核辐射等等)无不伤害着人类。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已经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倘若将环境问题与自然界致病理论挂起钩来,将“法天则地”与“法环境则生活圈”联系起来,是否更能有助于治疗环境问题造成的疾病。这无疑是迟早要确立的独立的治疗学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