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不要把占有当做拥有

 海明山水 2015-08-31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拥有,你会怎么回答?
  不管你怎样回答,老子是这样回答的: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皆有其因缘由来,都是由相应的因果关系的生成的。
  当然,这个天下之“始”,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就是混同天下万物的大道,就是决定着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客观规律。
  所以,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既得其母”,就可以知道事物未来的新趋势,新变化,所以说“以知其子”。
  我们经常说,某某高人,料事如神。其实再高的人也不是神,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不过是因为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有所了解罢了。
  普通人总是喜欢自作聪明的,认为能够超越常规,常理去做一些事情,然而结果只能有两个:第一不小心合于大道了,那么就会获得成功;
  第二不幸有悖于大道了,那么就会失败。
  一句话,成也在道,败也在道,终究逃不出大道的范畴,摆脱不了规则的束缚。
  其本质就是一个,就是背离了“反也者,道之动也”(任何事物,在其向前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就是向其反面运动),在成功,或者仅仅是个人意愿的驱使下,忘记了“反”才是大道之常这一道理。一味的去伸展自己的愿望。用我们前面的说法,就是脱离了圆心,跑到了圆周之上了。在那里迷途而不知反。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占有当做拥有的错觉。事实上,却因为占有,而使自己失去了自由;因为执着于眼前的占有,而使自己失去了对未来的拥有。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为了一棵树,却失去了一片森林。
  所以,老子强调要收敛自己的欲望,谨慎自己的行为,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其中的“兑”是嘴巴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说话,管好自己的欲望,少作不该自己做的事情,那么就会“终身不勤”,也就是终身都不用那么辛苦焦虑。否则,张开嘴巴乱说,撒开手脚到处参与,就会“终身不救”,一辈子都会无药可救。
  为什么呢?
  因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所谓,主动的“启其兑,济其事”,主动的张开嘴巴乱说,撒开手脚到处参与,一多半都是“轻诺”,“多易”——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觉得什么事情都很容易的具体表现。所以,必然会因为“寡信”,而难以被群体所容;必然会因为“多难”,而终生焦虑不安。
  但是,这个道理不是普通人所能够理解的,更不是绝大多数人,所愿意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后面一句“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反面——只有真正明了了大道,真正达到了“明”的境界,才能见到“小”,才能见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才会摆脱由于对未来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才敢于坚守于对大道的柔顺,才能实现真正的坚强。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实现对大道的领悟。所以,
  不相信,或者更准确的说,不敢于相信,眼前的“小”在未来会变成大,坚守于“柔”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所以,老子最后用了一个十分高明的比喻来给什么叫“袭常”下了一个定义,“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光不是不可以用的,人的一生如果永远没有闪光的时刻,闪光的事件,那这一生又有什么意义上呢。
  第二,老子所要强调的是,在“用其光,在享受了闪光时刻之后,应当重新回到光源上来。因为任何闪光,都是短暂的,有限的,只有拥有这个能够发光的灯泡,才能恒久的拥有闪光的能力,才能真正抓住每一次可以闪光的机会,而不是一辈子就闪一次。
  所以,老子说“袭常”的好处,或者目的是“毋遗身殃”。因为,如果仅仅为了一次闪光,就放弃了整个灯泡,那么就等于失去了根本,不仅失去了再次发光的机会,就连这一次,也会一闪即灭。
  所以,有人说“袭常”是老子无为思想在行为上的全面体现,这是基本正确的,因为“袭常”包括前面所说的“袭明”,都是以道为对象的,都是要因于大道之后的意思。
  这种行为,在具体的表现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普通人都奔跑在争夺和占有的跑道上,因为“明”而“袭常”者,则仅仅是通过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而等待它的反。
  (本文为朱东原创,转载须经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