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中医学》解内伤——饮食内伤

 郭玉臣 2015-09-01
饮食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无论是远古人类还是现在4G新人都离不开饮食,作为科学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很早以前的周朝就设有食医,在《黄帝内经》更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精辟论述,这就是最原始的营养科学。现代营养学的出现为人民研究营养又找到了新的途径,但是还只限于资料的积累和初步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这一点最反感的当然是营养学界,我也是营养师,经过长期探索还是要面对这个现实,服从人体规律。

现代营养学最大的成功和败笔就是制订了营养标准,以为达到营养标准才是科学饮食,这种观点适合于大多数人的正常情况,对于特殊情况和特殊人就不适合了,营养学把人体当成一个简单机器看待,完全违背了人体规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有思维,因思维引起的变化是无法用对机器的理解来描述的。我在讲营养的时候不回避那些百岁老人清淡饮食(大都低于营养标准)的现实,也不回避病人需要营养要高于营养标准的现实,营养学不能单独解释这些现象,需要借助于其他科学来解释,这就是营养学的不完美。我对很多病人做过调查,他们在大多数情况都是正常的,当家里、单位、亲朋好友出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心理压力突然增大,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期压在心里,最终导致疾病,从营养学角度看压力会增加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就多,按照营养标准吃饭就会出现营养缺乏,进而导致疾病。只有把营养学与我们身体需要紧密联系的时候才是科学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疾病,西医认为是营养缺乏或者过剩导致疾病,近些年有人提出代谢综合症概念也是营养不均衡造成的,中医认为是饮食内伤。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科学饮食,无论是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营养膳食宝塔还是《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都可以很好的指导人们的饮食。

食物从开始消化吸收到成为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最后排出体外,是有规律可循的,现代医学有着清晰的运行路线。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门脉循环到达肝脏,在肝脏进行初步加工以后送到心脏,由心脏进入肺脏与氧气会合后再返回心脏,然后通过血液循环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细胞需要,经过细胞代谢以后再回到血液,最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气体通过肺脏排出体外,一少部分则是通过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中医则有自己的认识,很早的时候《 黄帝内经》已经有了对食物流动的描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两种医学都有自己对营养物质循环的基本认识,这就为饮食内伤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以现代医学的营养物质循环规律为基础,对营养过剩引起的体内变化进行分析,营养素吸收过多(胰腺)血液粘稠(心)肝脏负担加重解毒能力下降肾脏代谢压力增大内环境变坏肺脏代谢压力增大细胞需要更多营养素对抗恶劣环境加重胰腺系统负担,完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无限进行下去就会出现器官的实质性病变,实质性病变又会强化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人体器官功能越来越差,最后等待的就是死亡。

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知到是逆向运转五行,与五行相生规律正好相反,也就是营养物质每向前运行一步都是经过筛选的,营养素在肠道选择性被吸收,吸收的营养大部分进入血液的时候一部分则通过淋巴运行,由血液进入肝脏的营养物质有一部分通过肝肠循环又回到肠道,进入肾脏的营养物质又会代谢掉一部分垃圾,进入组织液以后的营养物质一部分被细胞利用却也有一部分从皮肤流失掉,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不断有垃圾毒素被代谢掉,这也就是为什么逆运五行的原因。在营养物质五行循环中每一个系统都是代谢毒素的系统,营养物质不断得到净化,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图片

常见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引起的疾病:

胰腺系统:糖尿病、胃炎、胃溃疡、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

心脏系统:动脉硬化、静脉曲张、脉管炎、冠心病、心绞痛等。

肝脏系统: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结石等。

肾脏系统:肾炎、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癌等。

肺脏系统:哮喘、肺栓塞、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痔疮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