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的个性倾向性

 灵藏阁 2015-09-01

导读:“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是由理想、信念组成的复杂、理智、高级的心理活动总的价值体系,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总和。这里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看,而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的角度。

      1.“需要”

      饮食(自身生存)、“男女”(繁衍后代,扩大再生产)、防御(进攻、劳动)、娱乐(天性,放松)等维持个体生存生活、种族延续发展的必需和要件,是“本我”对一些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通过动机等表现出来,是行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像饮食、性欲、休息(包括睡眠)、趋利弊害等,是生物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学习以及文化、秩序、道德等的需要。
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生理到心理、从生物性到社会性、从基本生存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参见《心理咨询师备忘录》篇“人本主义疗法”中的表述。

      有一说叫“人必有一漏”,指的是花钱。有人花在“本我”的吃喝玩乐上,如酗酒者、打麻将的;有人花在“超我”的升华事情上,如做公益慈善事业的人们。这都是需要。

      2.“动机”

      是与满足个体某些欲望、需要有关的活动时的内部动因或动力,直接推动或指引着行为去实现一定目标的意念活动。动机的产生,一是内部需要的存在,二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或诱导。表现为兴趣、意向、意图、观点和信念等。

      人们想做什么叫动机的指向,人们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叫动机的力度。

      动机的功能有:

      一是始动功能。行为总是有原因的,动机往往是隐藏的。

      二是导向功能。不断调整行为,引导行为达到目的。

      三是维持功能。当目的难以达到,行为可能暂缓。

      四是强化功能。这次动机得以实现,又强化了下一个动机:需要→动机→紧张或焦虑→行为→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又一个需要→动机……

      动机若不能实现,往往会受到挫折。挫折,是欲达到目标的过程遇到阻碍所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及主观体验。对挫折要有耐受性。

      这里侧重说一下“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同时,既存在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相互排斥的动机。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双趋式冲突”。两个同时并存、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又不能同时实现,必须或只能从中选择其中之一的心理冲突。鱼与熊掌,都是想要的但同时不可兼得,怎么办?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义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二是“双避式冲突”。同时面对两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回避其一件必遭遇另一件。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两难。关于道德两难的“海因茨难题”,参见《心理咨询师备忘录》篇“认知疗法”中的表述。

      三是“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如要么利,要么害,火中取栗,患得患失。

      四是“多重趋避式冲突”。

      3.“兴趣”

      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是人认识探究事物或从事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兴趣”能调节机体的机能,增进健康,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产生和影响兴趣的内在因素是年龄、性别、个性等,外在因素是家庭(如京剧世家)、环境(允许或吸引)、教育等。

      兴趣有精神的和物质的。

      兴趣包括直接的(从物质客体本身直接获得心理满足。对结果感兴趣,如吃鱼)、间接的(对过程感兴趣,如钓鱼)。

      兴趣的品质:

      一是倾向性。针对某种内容产生兴趣。

      二是广度性。有人兴趣狭窄,只有一两项;有人兴趣广泛,什么都喜欢。兴趣的广度性可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质量。

      三是稳定性。可以保持一生不变,从中获得愉悦。

      兴趣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重大:少年多一个兴趣会增加一条就业的渠道,老年多一个兴趣会增加一个玩伴。

      与兴趣有关的是“爱好”、“嗜好”、“乐趣”、“志趣”。

      4.“观点”

      观察事物所采取的态度。

      5.“理想”

      对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活动的主要动机,实现目标的内在力量,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设想。

      追求目标失败≠错误≠不合规律。

      “理想”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它的水平可分为4级:

      一是低级、浮浅、模糊的目标。混吃等死,听天由命,被动适应环境。

      二是有目标,但不愿付出努力。

      三是目标实际但不够远大,仅限于眼前利益。如放羊→卖钱→娶妻→生子。

      四是有远大目标,正义的事业、老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与理想有关的还有“空想”、“幻想”、“妄想”。

      6.“信念”

      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被个人所确信了的正确观念和准则。

      观念和准则是个体主观认为正确的,并且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先后会有不同的信念。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过去活着是为革命,如今活着是为挣钱,等等。

      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有“信念”的人,其个性稳定而明确,品质优良,意志坚强。

      “信仰”、“信任”和“信心”都属于“信念”的范畴。

      7.“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是由理想、信念组成的复杂、理智、高级的心理活动总的价值体系,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总和。这里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看,而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的角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