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仓孵化器在7月底做了第一次公开课,其中,创业酵母合伙人cherry的分享,我觉得对于很多在公司里蠢蠢欲动要出来单干的同学,还是很有用的,加上自己的体会整理如下。
第一步,先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我预感这一步就干掉90%+了)。 主要针对创始人,有四个前提条件。 同窗:过去多年,已经积累了一群,不管你干什么,都愿意跟着你的兄弟姐妹,当然,这群人与要做的事情,匹配度、团队完整性越高越好。 无根:没什么牵挂,可以全身心投入,比如可以说走就走换城市。 无畏:创业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无数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态度,有点像阿里常说的“心力”。 激情:对做的事情有使命感,不做就会死。 诚然,我发现身边的创业者,兼具这第四点的很少,但,这些无疑都是大大的加分项,成功的创业者,总有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
第二步,组队,如何选择合伙人。 主要有三要素: 共同愿景:对做的事情要真心认可,所以,真靠谱的合伙人,不要用强拉、过多的股份比例来吸引。 背靠背的信任+包容:所有消息,包括坏消息都可以分享,相信彼此已经努力到无能为力。 互补:性格加能力方面,这时候对要做的事情需要什么能力,应该有个大概认识了,比如一个在外面冲,一个在内部管理;一个线下,一个线上。
第三步,找到精准的商业模式,切入点很重要,话题较大不展开。 与合伙人一起讨论,好的模式都是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用类比的方式:中国的Airbnb、某某领域的滴滴打车……最容易理解。
第四步,确定股权结构,推导出各自的权责利。 根据商业模式和切入点,可以推出需要哪些能力,然后看初创团队里,长短期,各自的重要性,以及还缺哪些能力,根据这个,推导出股权结构。 特别记了一点,因为现在传统公司准备搞“互联网++”的很多,与他们合作需要记住三件事: 独立成立新公司;不被控股;团队一定要有话语权。
确定最重要的角色,CEO的五项工作: 对外:PR打品牌,融资; 对内:做精神领袖、战略方向、员工培养。 记住公司的铁三角——人财物(团队 > 业务 > 资本)。
第五步,打磨业务和产品。 广义的产品,即你的解决方案: 产品心态:尽快出一款丑陋的产品,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尽快验证; 产品迭代:一周为一个里程碑,本质是保持快速的节奏; 能否外包:CEO应该是公司的第一任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层面绝对不能外包,技术实现,短期内应急可以外包,但要做好找到技术合伙人之后,重做一遍的准备。
再往后都是产品经理已经很熟悉了,就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