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

 庄子吴松柏阅读 2015-09-05

暑假读书是一种精神旅行,至少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读书是可以观照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读书也是可以陪伴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不断成长的很好的渠道。张向众、叶澜著的《“新基础教育”手册》则是在19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概述“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及其“如何做”的经验总结与提升的一本教育专著。

读这样的书,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埋头教师的一线教师的确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教师还没有仔细考虑过,但在这本书里却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教育得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不仅仅关注升学率和学生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提醒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是一个处在人生最重要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具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基础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手册》列举了很多按照手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的一系列的工作体验与工作总结,甚至包括这些学校具体操作的案例;这些体验、总结和案例无不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加以揭示:教育的核心都是为了生命的健康发展;就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生命自觉的人。

正是这样的核心理念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位置与地位。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当下的教育,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工作?客观地说,在以往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尽管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尽管我们也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当下的考试体制下,我们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的应试的范畴之中,只是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考出更好的成绩,这并没有错,只是很多时候,在我们这些老师的心中,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并没有把学生放置在一个需要关注、需要尊重、需要关爱的地位;而这种结果自然是老师理所当然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设计者命令者的位置,自然而然使得学生在应试的过程中尽可能提升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两败俱伤。学生在题海训练中不断地伤害自己的身体,教师在应试的培训中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所以要想回归教育的本质,按照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去开展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当下的育人模式是否值得反思?如何将生命放在教育最重要的位置,如何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可能让教育真正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才可能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真正得到生命的尊重,获得生命的尊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