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八卦掌走转与十二经筋

 风雨彩虹27 2015-09-06

下面谈谈如何在走转中做到下实上虚、“阴阳平衡”。既然阳气是向上的,要做到下实上虚、“阴阳平衡”基本思路就是1、身体要松,特别是肩、胸,要做到腹实胸空肩松,2、用向下的体位、意念、经筋灌劲和呼吸来解决下沉的问题,从而达到 “阴阳平衡”。

1、走转时要重视坐胯。蒋师爷讲过,转掌的诀窍第一是尾闾,第二是头,第三是脚底。可见坐胯的重要性,走转或技击时只要胯不起来,气就不会上浮,坐胯才能气沉丹田。此外坐胯是拧胯的前提,胯坐不下去就谈不上拧胯、旋垮。坐胯时要同时提肛或缩二阴,我个人体悟,这就是论坛中大家提的练海底功的具体措施。缩肛一是连接任督二脉,这和舌顶上腭搭鹊桥是一样的,二是缩二阴或提肛是封闭会阴穴(阴跷穴)进而提升阳气,防止阳气下泄的重要手段,第三坐胯是气沉丹田的关键,气沉丹田不是将气向下压,而是通过坐胯骨盆下移拉长小腹,气自然就沉下去了。下坐上提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也是下面将提到的“呼吸以踵”的前提条件。

2、抓住练丹田气不放松。丹田是“根劲”之根本,丹田充盈,自然就能做到腹实胸空肩松,气不上浮。我在和各地武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练法是不利于练出丹田气的。例如有些武友在走转中隔几步就利用拧腰带动上肢拧转一下。我不太赞成这种练法,因为走转中意念要定住丹田不做调整,练到一定层次横膈膜都不上下鼓荡,气息很微弱,只有这样在走转中才能入静,有利于练出丹田气。另外这样练也利于练出整劲,一调整神就散了,劲就不整。这些武友之所以要拧腰带动上肢拧转是因为没有拧胯,不拧胯在加大拧转时呼吸就很难气沉到骨盆,呼吸不畅只能使用自然呼吸。所以拧胯,走转时用胯的掰、裹带动腿摆步、扣步是非常有利于练习丹田气的。

3、梢节领劲,利用经筋同时向手、脚灌气、灌劲。前面讲过八卦掌一般练法是从脚跟到前手掌根,从脚跟到后脑通过拉伸外沿的经筋从而达到撑裹拧钻的目的。但由于拉伸的多是手脚的外沿经筋,带动阳气上升,八卦掌叫此种劲为“逆劲”。要做到“阴阳平衡”,就要有向下的经筋拉伸以平衡“逆劲”。郭铸山师叔爷一门有一种“梢节领劲”的练法,就是手脚在盘拳时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拉伸经筋并节节贯穿的导气,在练习太极拳和八卦掌时均采用这种方法。这就较好的解决了“阴阳平衡”问题。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郭师叔爷的徒孙王明星先生。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视频。但我在实践中感觉脚由于要起支撑作用,且由于地面的限制和脚要平起平落都限制了后脚筋的向下拉伸,因此上下不一定能达到平衡。且不少人由于按通常练法已经成定式,改起来不习惯。我就尝试在转掌前或转掌后加练一段行步练习进行调整,每一脚平起后抬脚向前或外侧缓缓蹬脚拉伸后筋再平落,当然这要有一定的悬吸步的基础,实践的效果很不错,气能较快沉到脚底,大家可以试一试。

4、慢练入手,松沉为先。一些习练者由于在技击中强调快,因此一开始就从快练入手,结果练出的架子脚底发飘。我主张从慢练入手,初级阶段把练出松、沉劲放在首位。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慢练容易松下来;二是慢练很吃功夫,对于练出扎实的下盘功夫很有好处;三是慢练呼吸平稳舒缓,对练出内功极有好处。四是慢练容易练出灵敏的感应力,对对方的攻守意图有敏锐的察觉并快速做出反应。慢练入手并不是总是慢,待松沉劲有了就可以练快,此时下盘功夫扎实快而不飘。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处理由转掌中撑裹拧钻引起的紧的问题,是灌劲、灌气紧到极致就会松,还是在保正放松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拧钻的程度,不断求得拧钻和放松的新的平衡,最后达到撑裹拧钻的要求。我是赞成后一种练法的。

5、动静结合,逐渐放低桩架。由于八卦掌的走转实际就是行桩,因此不少练家认为不需再单独站桩。本门虽然有自己的桩,但很多同门并没有把站桩放在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同门都不知本门有哪些桩。我通过几十年的练拳实践体悟出在转掌的同时一定要单独练习站桩。其原因是一、站桩是全身较快放松下来的重要手段,站桩、走转的练习过程都是从肩到脚层层放松、换力的过程,但站静桩要更快一些。二、站桩是练习丹田的不可替代手段,站桩较走转更易入静,到高层次进而入定。三、呼吸是练习内功的重要手段,内家拳技击特别是发力是以浑厚的内力为前提的。先天呼吸在提升内力方面要大大优于自然呼吸。有些 人认为谈这些是忽悠人骗钱的,这是以偏概全,井底之蛙之见。而呼吸的练习必须通过站桩掌握熟练后才能放到走转中。四、站桩是形成整劲的重要手段,是练出抗击打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达到上虚下实、阴阳平衡的目的,很多拳友都很重视降低桩架以练出下盘功夫。对此我有三点看法:一、降低桩架是达到上虚下实、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二、降低桩架我主张在保持放松的前提下渐进进行,我不主张一开始就站很低的桩,因为那样松不下来,不利于出内功。当丹田气出来后,特别是气灌脚底后,降低桩架就容易的多。三、多低的桩架为宜要服从你的整体技击思想,桩架过低虽然下盘功夫好,但重心移动慢,要统筹平衡。

在站桩和转掌中当降低桩架大腿感觉吃力时,适度的提肛可以帮助减轻大腿的吃力感,这也是利用了阴阳平衡的原理。

6、呼吸以踵。

论坛里有武友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有武友认为这是忽悠。我不能认同,呼吸以踵确实是练就周身一气的重要手段,也是达到阴阳平衡的方法之一。周身一气是内家拳追求的内家功夫之一,第一步先练出丹田气,第二步将丹田气扩散到全身,达到混元一气的目的。至于如何达到周身一气,各家的方法不同,有用导引法沿经络导引,有分区域灌气的,有使用中脉的,也有一开始就把全身看成一个整体练习的。根据黄帝内经上虚下实、阴阳平衡的理论,周身一气的“气”在全身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肾气是生命之本,因此肾脏所在的下膈也就是丹田所在的小腹是内气最密集的区域,中膈、上膈逐渐递减。下肢特别是足底由于离心脏最远,是气血最不易到达区域,因此必须经过专门的练习才能使气达末梢。

有些武友认为,我既不想成仙入道,又不想长生不老,学习这些道家仙家的功法有什么用?同一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在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围绕武术来讨论的。例如为什么要练习先天呼吸?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练习先天呼吸后(不管是哪一种先天呼吸),内气变得充沛了,内力大大增强了,你如果是练武之人,这是不是你所追求的?我在学会了某种先天呼吸后,一般都是将吸入的“气”导入丹田,我出于好奇也是一种探索,将它吸入后直接导入任脉导引,结果走周天的冲力比常规状态下要大得多,你认为对健身是不是很有好处?实际在八卦掌走转中向手、脚末梢灌气、灌劲,最好不要动用丹田真气,因为灌气、灌劲是要消耗自己的真气的。练到较高层次时是将先天呼吸吸入的气直接灌到末梢而不动用自己的丹田之气。

 什么是呼吸以踵?我前些日子转发了疑是武国忠先生写的《真人呼吸以踵》一文,文中介绍了胡海牙先生的看法,“脚后跟正是阴跷脉的所在,……“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的。”我同意胡先生的这个看法,但我认为这是练就周身一气的第一步,要想周身一气,在丹田气足后还要将丹田气扩展到全身包括脚底的涌泉穴。气达脚底的过程就是呼吸以踵,而且这也是平衡阴阳的重要方法。胡先生在此文中没有讲如何练出丹田气,重点讲了阴跷穴的作用,我在前面已经讲到,八卦掌在站桩和走转中都强调坐胯和缩二阴,即下坐上提,目的就是练习海底,锁住阳气不下泄。实际上武术中练习丹田的方法很多,但在使用阴跷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下面我举两种呼吸方法介绍练习呼吸以踵的方法。第一种就是曾提到的“蛤蟆气”功法,“蛤蟆气”是武当剑中一种内功练法,也是京剧中的一种发声训练方法。在播音专业和管乐吹奏家中也是必修的功课,其学术名称叫胸腹式呼吸,是后天呼吸中肺活量最大的一种,经过适当的练习,一吸一呼可以长达四、五十秒。具体的系列训练大家可以看看野狼先生的声乐科学发声系列视频讲座,虽然讲的是声乐知识,但对武术的内功练习和发力的气息运用还是很有借鉴作用的。“蛤蟆气”在练习时,首先像闻香味一样深深吸口气到肺部,然后设想从肺部到小腹有一较粗的管子通到小腹(实际即是中脉),将肺部的气缓缓的通过这根管子导入丹田(小腹),在吸气同时身架慢慢降低,在向小腹导气的同时,意念中想象从阴跷穴有阳气升入丹田中,当丹田进气时腹部鼓起(顺腹式呼吸,因和蛤蟆类似鼓肚,故曰“蛤蟆气”)。气进丹田后稍作停留再缓缓由鼻中呼出。同时身体缓缓站直。“蛤蟆气”在练习过程中最好把丹田想象成一个球,这样从上方导入的气和从阴跷穴上升的阳气只要想象进入丹田即可,如果把丹田想象成一个点,问题就复杂了,因为这个点在哪,上下两股气有没有交汇问题等都要费思量。“蛤蟆气”在练习过程中如果从鼻中吸入的气直达海底,而又没关闭阴跷穴,则就会出现阳气下泄,出现拉肚子现象,习练者切记。练习蛤蟆气至丹田气足后,可以进一步发展练习呼吸以踵。将吸进的气在丹田稍作停留,意守丹田一会儿,运丹田气沿大腿内侧阴经到脚心涌泉穴,然后用意领气至足跟升起,沿膀胱经走督脉到大椎,气分三路;一路过百会定祖窍,另两路自大椎到左右两肩,两肘、两腕、直贯两掌劳宫穴,稍停一会儿。再将气收回膻中,沉入丹田。也可从丹田到脚底涌泉穴后,在涌泉穴稍作停留后散开。

第二种呼吸方法就是我转发的胡海牙先生介绍的听皮肤 ——仙学呼吸法,学术名称叫做“体呼吸”,这是一种先天呼吸法。“体呼吸”在中学生物课中讲两栖动物时都有介绍,因为两栖动物既没有鱼的腮,又没有哺乳动物的肺,所以它们呼吸依靠的是皮肤。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原先也是有此功能的,但退化了。实际上在太极拳、大成拳习练者中常常提到的通透感,本质就是“体呼吸”。“体呼吸”是一种辅助呼吸法,其呼吸区域受主呼吸影响较大,例如主呼吸是自然呼吸,体呼吸的区域就偏上,如果在站桩和走转中使用逆腹式呼吸时想象自己的汗毛孔都张开,大自然中的真气徐徐从汗毛孔中进入丹田这个球状体聚集起来,呼气时想象身体中的病气,污浊之气从汗毛孔中排出到宇宙无限远的地方,慢慢这种“体呼吸”就会越来越强,而肺部呼吸会越来越弱。这种呼吸方法有人称其为胎息法,也可认为是胎息法的初级练法。当丹田气足后,可以想象丹田这个球状体扩大到脚底,站桩时似乎坐在一个两腿夹着的球体上(利用内侧的阴经),真气从四周特别是小腿部进入这个球中,慢慢真气就充满了两腿夹着的这个球而灌到脚底涌泉穴。

两种呼吸方法都是先练出丹田气(相当于小周天),在向足底灌气、意念下行以达到下实上虚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练习八卦掌的转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经筋和其他手段去平衡八卦掌练习中的“逆劲”,做到上虚下实,阴阳平衡。把这些方法要领总结在一起归纳为:

      抱元守一,根劲发源,下坐上提,苦练丹田。

      拧腰旋胯,手脚同步,整体走转,内外三合。

      腹实胸空,松肩圆背,桩架渐低,下实上虚。

      慢练入手,松沉为先,撑裹拧钻,筋紧形松。

      科学吐纳,内功捷径,轻进缓出,呼吸以踵。

      梢节领劲,两头拉伸,巧用经筋,阴阳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