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得点评七律《春》(二)

 醉月诗苑 2019-12-29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7 七巧


迟归旧燕剪风勤,岸柳山桃碧色纷。柴苑雄鸡初唱响,青衫农妇巧耕耘。
炉前煮酒丰年数,月下倚楼欣曲闻。心醉躬身邀好墨,此时共与谢东君。

迟归旧燕剪风勤,岸柳山桃碧色纷。

归燕,岸柳,山桃,春意盎然。起联铺景,就是渲染春色。旧燕迟归,就是一种心情,嫌它回来晚了,很巧妙的融在字里行间了。剪风勤也比较形象,燕尾如剪,“勤”字其实渲染的是气氛,用在这也算自然。对句“岸柳山桃碧色纷”属于平铺,平淡了些,也属自然。

柴苑雄鸡初唱响,青衫农妇巧耕耘。

入笔进农家,次联写的很实在。其实起联的燕也是贴合农家景致的。但是本联写的还是不够细腻,“柴苑雄鸡初唱响”,“雄鸡”写的有点大了,“柴苑”有点装不下它,“唱响”后就大上加大了,这类的词其实不美,显得有点俗白了。“初”字也需要炼。构思选的不错,但是怎么贴切的写出来是需要用心的。用“巧”来“耕耘”不适(除非做名词用,指七巧自己,呵),这联里,重点需要炼的字有“雄、初、巧”。

炉前煮酒丰年数,月下倚楼欣曲闻

颈联,还是以景色描写为写作背景,却没有一味的写景,而试图用“丰年数”和“欣曲闻”来提升了诗的意境。“丰年数”,我估计作者是想写数钱呢,呵呵。这里有几个问题,(1),“丰年”的意象在这里不很恰当,其意多用在秋收季节,如果这里的“数”是数日子表达期盼的话,那又显得生硬了。(2),“炉前煮酒”,按理说也不应景,这景象一般在隆冬季节,围炉煮酒话短长。春天了,干吗还守在炉边呢?外面春意盎然不也一样醉人吗?(3)“倚楼”是倚什么楼呢?土楼?要知道,前面写的是“柴苑”“鸡”“农妇”,而作者在这里显然不是想倚农村的土楼,而是风月之雅楼了。,那“曲”也必然不是农家曲了。到这里看出了什么?是开始凑景了。造境,是诗的手法,但是要通过谋篇而造境,要合理,这显现了诗思的不统一。

心醉躬身邀好墨,此时共与谢东君

----从转联起我们就感觉诗脉断了。我一再强调,转要转的精神和突兀,但是不能转的脱了隔了,全篇要有统一的背景来衬托,要有统一的格调来渲染。转是隔了,那么结也很难拉回去。诗的结构是第一位的,炼字次之。结构稳,炼字精彩,你要表达的诗意自然就出来了。回来看这结联,按照习惯,它肯定要跟着转联走了。“心醉躬身邀好墨”这句本身不算差,醉扣合上了转联的“煮酒”,“谢东君”,也扣合了题意。但还是感觉表达上欠流畅了些。

总的看,前两联开篇还算不错,后半部意象选取上过于随意了,不能构成完整统一的背景,失去协调美。所谓的结构是靠意象的组合而完成的,这重组合是建立在合理和谐的基础上的。最好在写作的过程中,随时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诗脉,让我们读的时候时刻能感觉到它。

8 常念一二


东风酿酒百花醺,旧燕初回柳摆裙。莺破青烟征淑气,蝶穿嫩蕊闹绯闻。
未逢杏眼墙头望,却见桃红夹岸纷。惟把春心留一盏,好将羞色换成文。

东风酿酒百花醺,旧燕初回柳摆裙。

首联比较有新意,以风酿酒,以百花为原料,一定是可以醉人的好酒。上下两句分述春色,燕归来,柳眼初绽如摆裙。起句分别铺展景色是可以的,但是建议上下句如有关联更妥贴一些,比如下句借上句的花意或酒意而再造境,当更自然流畅些。这里“酿”字用的略重了些,这类的比喻放在后面比较合适,如换成“若酒”等一类的写法,虽然平和些,但是适合起联之起。细微处也可以斟酌,“旧燕初回”时,是否是百花已开了?俗话尚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是否有个时间上的合理性问题?

莺破青烟征淑气,蝶穿嫩蕊闹绯闻。

注意一下“淑气”,是指温和之气,也指天地间神灵之气。有诗云“黄鐘应律好风吹,阴伏阳升淑气回”,那么这“淑气”就是春意了。“莺破青烟征淑气”这句不错,虽然“征”字霸道了点,不太适合“莺”之所为,但是我还是很认可的。“蝶穿嫩蕊闹绯闻”也不错,尤其这个“穿”字用的很美。可惜这个“绯闻”俗气了,“绯闻”者不适合这么雅致清明的诗句之中,你要是写理趣诗打油诗可以,但这里不好,无端的降低了格调。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意象的协调性。燕、莺、蝶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最好不要堆砌的过于复杂了,容易使人眼花燎乱。其实在铺陈这些物象时,不怕多,就怕乱。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是分写不同的飞鸟,但是这写的就有层次和序的表现手法问题。蝶,蜻蜓,蛐蛐等昆虫类和飞鸟一类的,不好协调,要谨慎。

未逢杏眼墙头望,却见桃红夹岸纷

这联有点嬉戏的味道了,上句暗含“红杏出墙”之寓意,隐藏的露头着痕的,呵呵。下句“桃红夹岸”形容的还有点味道。这联似乎想接引承联的“绯闻”之字,按说写法上挺老练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立意。立意的格调因此而降低了许多,得不尝失。艳俗之味不可取,写诗当记品位高。

惟把春心留一盏,好将羞色换成文

结联续接转联。“春心”蕴意复杂,也同样暗合“绯闻”“红杏”之意象,“羞色”同样如此。单就诗的写作写法角度无可厚非,但是我还对这篇作业不能给予高评价。写情写爱,写春天中的情爱本是美好的事,但是流俗就不可取了。写情人间的浓情蜜意是好的,但是要正写,所谓的正就取决与写作的视角了。影响本律格调的是两个关键处“绯闻”和“墙杏”,这点不用多说,使大好的富含情调的一篇诗文,淡薄了应有的品位。所以说,诗止创作,第一是立意!如果“正”写,同样是本文,换有些关键字眼,未尝不是佳作。




9 自学中医


我是青山一片云,好随蜂蝶卷缤纷。朝停绿水浮波浪,夕倚红尘染蕙薰。
曾带清华飞舞袖,也添雅韵缀歌裙。情怀万里无边梦,化作春风为报君。

起句便使用一种比拟的手法,挺有想象力。本律写的也比较有激情,不错。但是提出点写作上的看法。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既然做了一种比拟,那所拟之对象就是确定的了。“我是青山一片云”,就是将“我”化为云,那么以后所有的描写背景就要以这为线索。开篇定调,理所当然。但看了全篇后,觉得后面意象的描写,似乎每一句的描写都与“云”关联不大,既然化身为云(哪怕是想象),就要以云的背景和视角来铺展。更何况,云者,水汽之团也,四季皆有,其与春没有特殊的关系可言。所以,先要问的是,是写云呢还是写春?写云不是云,写春却拟云。选取云的角度好象不很妥当,至少其描写视角有偏差。更要命的是,以后每一句,俺都要以“我是青山一片云”的视角去赏析了……

我是青山一片云,好随蜂蝶卷缤纷

看首联,“我”是云,而且是“青山一片云”,青山之云,自有其特点,盘桓凌霄上,缭绕峰岭间,是其典型表征。它绝不会随着蜂蝶转来转去。如果是化做清风可以理解,但化做云,在这里实在是说不过去。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是没有统一是谋篇概念,所以想当然的想一句是一句,故出此误。虽然将笔触点到了春的意象(蜂蝶),但是因为视角问题,感觉很别扭。

朝停绿水浮波浪,夕倚红尘染蕙薰

次联继续描写我(云)的所做所为,还是感觉很别扭。别扭在哪里?当然还是角色的定位这里。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关键”所在,那就是起联的意象铺垫是十分的重要。我一再的说,诗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很重要,各司其职,谁也离不开谁。一般的习惯,把起联的作用看着没有后面颈联啊结联啊那么需要蕴意深远,所以常常在起笔的时候很随意,但起联的铺垫对后面的描写却非常重要。它起着为全篇定调铺陈背景气氛的作用。

再品这联的描写,我们当然是以这样的云的定位去审视,绿水浮波,当是清澈涟漪的景致,云停之?“红尘”是个很虚的意象,“夕倚”却是个很具象的动作,二者很不协调吧?“蕙薰”者,香草也,“夕倚红尘染蕙薰”该怎么解读呢?读之不通便可定义为强凑之句,呵呵。有为了对仗而凑格律的嫌疑哦。

曾带清华飞舞袖,也添雅韵缀歌裙

“清华”的意思很简单,是清秀华美之义,泛指清雅美丽,清秀美韶之意象也,其形容词的成分很浓。“我”(青山一片云)带着“清华”去飞舞袖?“我”为朦胧态,“清华”是清秀色,怎么掺和好呢?下句也是虚写。转联“提意”是应该的思路,转联由实化虚也是好是设计,但是要化之有迹,化之有理。如果以虚带虚,不管意象间搭配的合理性,则易使人云山雾罩的不知所以了。差在哪呢,呵呵,其实还在起句上了,真的不该是云。

情怀万里无边梦,化作春风为报君

到了结联,感觉作者的想象还是太随意了。“情怀万里无边梦”可以理解,对下句“化作春风为报君”俺又想较真了,“为报君”是怎么报的呢?是通过“好随蜂蝶”“随波逐浪”?前面的铺垫描写乱纷纷,最后拿什么“为报君”呢?

总的看,本律的写作在谋篇上比较失败。每联各自为政,散乱而缺乏统一的脉络,缺少统一的背景基调。起句“云”之意象的选取是个败笔,这影响了全篇的发挥,而在具体字句的锻造上,也欠熟练,过于率性而书。导致结构散乱,读之无序。虽然写了不少春的景色,但是因为框架不稳,仍然挽回不了失败。这里想起前面“天空”朋友的作品,其谋篇也是没到位,但是字句的锻造功底还是清晰可见的。建议本律作者从立意谋篇方面多考虑,也在炼字上多下工夫。

10 懂你


造化深情慧且勤,运筹生计有功勋。一蛰警醒闻风动,万象舒发沐雨欣。
日暖水流方潋滟,空明鸟啭渐纷纭。山头杂树河边草,老幼枝芽换碧裙。

造化深情慧且勤,运筹生计有功勋

从近体诗章法的角度说,这样的起篇方法属于“兴起”。所谓“兴起”,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春)之本意。这样的起法也叫“尊题法”,或者称为“颂扬起”,还有说法谓之“感叹起”。先感而后描述,也是格律诗做法常见的一种。四季之轮回,尤以春季最为令人振奋,感叹“造化”之功,也理所当然。一年之季在于春,“运筹生计”实乃大自然的力量,“有功勋”之夸赞不为过分。是对自然力量的感叹,也是因春象而引起的感叹,贴题。

一蛰警醒闻风动,万象舒发沐雨欣。

这一联承接的也不错。如果起句以描写景色为起,则不适合这样承接,因为这联单看是起句的用法。但是在起联使用“兴起”时,颔联是可以这么写的,只是要在起联涵盖的蕴意之内方可。由虚而化实,是对起句的“叹”是个追述和细化。很不错!本联唯感遗憾的是修辞不很精练,用字尚有推敲之处。上句意很好,下句的“沐雨欣”有凑痕。“舒发”一词不妥当而且出律,这里的“发”和上句的“蛰”都是仄音,应好好调整一下。本联整体满意,细处可酌。

日暖水流方潋滟,空明鸟啭渐纷纭。
山头杂树河边草,老幼枝芽换碧裙。

我一直比较强调谋篇,因为我认为谋篇对于诗词创作来说是重中之重,没有好的文章结构,诗体就会塌软而散乱。我把这后两联放一起赏析,是因为这两联做的其实是一种平行描写,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描述。

本律的起很好,承接的也不错,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转和结就弱了下来,非常遗憾。我不是指句子写的不多么好,而从谋篇的角度来审视的。开篇我就讲了“兴起”的起篇之法,这样的起法是需要后面的布局有配合的。兴起时,转联可以续写景色,而尾联就不适合再做一般的景色描写了。

本律只是把“感叹”放在了首联,其余的一概做景色铺陈,显得虎头蛇尾了。这里,要么转联有个“意”的回升,要么在结联有个“意”的发散,以此来照应起句的“兴”。这样,整体的结构布局就会显得平衡的多,而且可以构成起伏回旋的“意”之旋律美感。景与意的融洽搭配,是谋篇的重要考虑之处。所谓的起承转合之章法不是死的,活用之,才精神。


11 凝霜


独赏翠微芳径外,檐头已见燕殷勤。风前草色悄凝碧,墙角新桃漫作云。
几处闲花思入句,半江渔曲唱行文。举杯笑问东君事,山外楼中依旧芬?

独赏翠微芳径外,檐头已见燕殷勤。

起联铺景,渲染气氛,可取。但是要注意景象的协调和自然,意象的选取以及词句的修饰要自然而妥帖。起句“独赏翠微芳径外”,有“翠微”了那么“芳径”之“芳”就不必要了,这里有些犯复。下句呢,没有配合好上句的描写。为什么呢?这就要先搞明白“翠微”是什么。这个“翠微”是个固有的词,它不是指花指草的,而是特指翠绿的青山的。这样就可以看出,“独赏翠微”则必度步于野外,那怎么可能“檐头已见燕殷勤”?我们使用什么词就要先搞明白它再使用,否则易出现描写上的混乱。另外“芳径”也多指园林小径之意。

风前草色悄凝碧,墙角新桃漫作云。

这联写的还是比较清新的。从这“墙角新桃”也可以看的出起联的“翠微”是使用失误了,是将其当作“翠绿花草”之义了。上句写的挺好,下句“漫做云”略有不妥当,可修。起承两联作为一般的景色铺垫,乏善可陈。但是做为开篇和铺垫还是可以的。

几处闲花思入句,半江渔曲唱行文。

转联处,上句可以,下句有点隔开了,“半江渔曲”来的有些突兀。若是前面的景色铺垫中写的有山有水,那么这里来个“扁舟”啊“渔曲”都是很自然的事儿。但是前面分明写的是“庭院春色,那么这“半江渔曲”就不自然了。如果在这里另起景色铺垫,则嫌晚了,呵呵。再看“唱行文”说明“半江渔曲”是已经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前后的搭配衔接,是要时刻注意的。谋篇,在这里就出现问题了。再看造句和组词,“行文”是个常用的词,是“组织文字,表达意思”的含义(也指“给某处发公文”),那么“唱行文”是不是就不很妥当了?如果理解成“唱-行-文”那是不是也不好啊?此处属于为了对仗而强凑的字。其实,上句的“思”字应该属于名词性质了,再考虑一下?建议将“思入句”“常行文”重新调整一下,以使之工整精细。将下句整句重新推敲之。

举杯笑问东君事,山外楼中依旧芬?

这里先强调一个观点,近体诗中是不适合使用问号或者感叹号的。近体诗不同于现代诗歌,它的语气及情绪是不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来完成的,而是要求用字句本身的锻造修辞来完成。近体诗是古典诗歌体裁,而标点符号是近现代的产物,不配套。这点在以后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

我评诗为什么总是强调谋篇谋篇再谋篇?其实就是要求诗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诗乃韵文,它的本质就是行文,就文的完整性及协调性来说与其他体裁之文体没什么两样,只是要更精练更工典更含蓄。所以诗的谋篇难度要更大一些。说这些为因为看到了本律结联的一些问题所在。结联也不能脱离前面的背景铺垫的,看了结联后有个疑问,作者的写作角度到底是在山中还是在自己家的庭院中呢?“山外楼中依旧芬?”之句使背景错乱了。“依旧芬”不论是作为疑问句还是陈述句都是生硬的。


12 梦飘零


神州水暖日微醺,柳舞青丝荷舞裙。惊梦黄莺啼晚树,衔情紫燕戏流云。
清风染鬓游人畅,细雨零歌耕户欣。处处田园妆锦绣,天公纵笔喜酬勤。

神州水暖日微醺,柳舞青丝荷舞裙。

看起联,气氛挺好,但是在字句上还是推敲一下。先是感觉“神州”用的俗了些。很多朋友在写作时喜欢从大处落笔,动辄以“神州”这类的词来描写。其实如果以景做渲染,从小处着笔更见诗意的。由小景观而看大世界,才是为妙笔。不是有那么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吗?呵,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去构思写作,其实是不愁境界不大的。如果想配合“水暖”不妨简单的配以“池塘”,那么“池塘水暖日微醺”就很自然,上下句的照应也协调一些。“柳舞青丝荷舞裙”看着也不错,如果细炼一下,可以把这里的“舞”字换换。“柳”“青丝”义很近,不妨换以“柳绽青丝”略好,“荷舞裙”的舞也动作大了些,建议以“摆”换之更贴切些。

惊梦黄莺啼晚树,衔情紫燕戏流云。

次联继续铺展春之景色,“惊梦黄莺”“衔情紫燕”有并列描写的现象,这样的描写容易合掌。其实,在意象上让它们错开一些为好。如果“黄莺”和“紫燕”都不舍得割舍,那么就让上下句的描写形成一定的次序,而避免平行铺陈。比如在领字上琢磨一下,试例“才梦黄莺学晚唱,又陪紫燕戏流云”。这样的领字作用,就是把“人”的感觉融进了景色中,承接之句,是要把起句的意象深化,而尽量不做同一层次的描写。如此,可以为下面的“转”铺垫更扎实的伏笔。

清风染鬓游人畅,细雨零歌耕户欣。

转联有了进一步的递进,体现在“染鬓游人畅”“零歌耕户欣”这样的字句上,提升到了“感”的境界。但严格点说还是转的不够精神。“染鬓”“零歌”这样的对仗也不算工整。大略看来,上下句的诗意也没有错落开,基本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描写。转联对诗意的提升,于诗而言是很关键的,诗意在此要兴起,句子要工典精致,意象要自然错落。“游人”“耕户”的表现,使上下句失之协调,显得凌乱了,这联属于并列分述,不合适。要么就写游客感怀,要么就写耕户农忙,不要让“意”杂了。修辞炼字上也不够精细,“清风染鬓”形容欠佳,风用“拂、吹、撩、动、扫”这类的动词都可以用连动鬓字,但是“染”就不贴切。“细雨零歌”也属于凑了,还不如直白的写上“细雨如歌耕户欣”自然点。我对颈联处说的都比较多,因为这里对全诗的影响真的很大,这里在布局上是重点,炼字上要精细。个人建议,此处要做大一点的调整。

处处田园妆锦绣,天公纵笔喜酬勤

结联写的如何,其实和转联关系很大。本联结的平平,没有什么亮点可言。这类的写法属于大众写法。前面两联写的还比较清新,到转结两联其实没有把诗意真的提升起来。重要的是这几点,一是转的不够,二是炼字不够,三是结的比较匆忙。本律不再多评了,点到为止。

13 空山新雨


谁将浅暖作春醺,乱动蛇腰舞节裙,夜雪妆枝留雅树,晨烟绕日化彤云。
村歌自唱田间乐,野鹊群飞草上欣,老叟童牛清溪岸,韭花开处话时勤。

谁将浅暖作春醺,乱动蛇腰舞节裙。

我们写诗写的心境,也写的是外境,内外境的通融协调,才构成了一种和谐,也就构成了一种美的韵律。外在的景色要自然,反映到内心的感受才舒适。造境,外景可以虚设,但是不能凌乱。用词,可以华丽,但是不能堆砌硬凑。词句的运用是为表现意象服务的,所以一定要准确、贴切、合理。看这篇律诗,在造境方面似有所不足。“浅暖”有凑词的嫌疑,实际这样用是比较生硬的。颜色分深浅,冷暖无须修。“暖”字主要是形容词的成分,可以化做名词,但前面加上深浅这类的修饰有所不妥。“蛇腰”来的有些突兀,其为有形的比喻,以其来形容抽象的“暖”和合适。“舞节裙”也属于凑吧,至少我没搞明白什么意思。写景抒情,用字自然为好,宁可直白,勿要强凑。

夜雪妆枝留雅树,晨烟绕日化彤云。

这一联的景色描述,乍一看来,无疑是一付冬日景象。虽然初春时,一些地方会有春雪飘落,这是现实。但是写作不等于完全写实,艺术创作有艺术创作的规律,既然主题是写《春》那就要以春为主,雪是冬的特征,引入雪的意象,就要有它的用处,它的存在就不能孤立的存在。而这里写一句雪景就不管了,与其他字句也毫无关联,就显得隔了。另外用词上也不够精练,“夜雪妆枝留雅树”完全可以写成“夜雪妆树”其他的几个字多余。把多余出来的空间用其他词来丰富更多的内涵岂不更好?凝练,工典,锻造,是要下工夫的。下一句“晨烟绕日化彤云”就显得自然的多。这一联,承接的稍显生硬,无论是“夜雪”还是“晨烟”都没有很好的贴题,反而将题意推的远了,是不应该的。

村歌自唱田间乐,野鹊群飞草上欣。
老叟童牛清溪岸,韭花开处话时勤。

颈联,继续描景造境,将意象引到“田间乐”也勉强算是一“转”吧。但是转的仍嫌不够。本联以及下面的结联,仍然属于景色描写的范畴。转结两联乏善可陈。

再一次强调,就章法的活用角度来说,我不反对四联皆景的描写,但是这种写作方法其实需要更用心的布局安排的。这里,我再次以杜甫的《绝句》做例,“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是全篇写景是吧?但是我们细看一下,一二句是小境到大境大扩展,第三句也同样是写景,但它其实就是由景到“意”的提升。有“窗”边引入了人的存在,雪之千秋,其实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度,更是人的感受所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转”,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典型的结的形式,是发散性的思维描写。这篇绝句乃千古绝唱,其实是我们学习的好范例。

说这么多,还是强调诗词写作的大局观。章法不是死的,但是必须要有法度的存在。我们建议在转联做一定的“意”上的提升,是为了避免诗意描写的平面化。常言道“诗言志”,那么诗的作用主要就是抒怀、咏感、达情。景色的铺垫其实也是为这个服务的。虽然不必做格式化的套搬,但是文之有起伏还是必要的艺术手段。我一般认为,纯景色的铺垫,在起承二联已经有足够的空间铺展了,一般的情况(注意我是指一般),转联就不必再写同类的景色描述了。怎么提升呢?其实,只要前面渲染的气氛足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取决于作者对前面所铺设的景色有何所感所想了。借题发挥,与各位就诗词创作的方法进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