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定(7)

 芝润斋 2015-09-11
         宋代是一个崇文偃武的时代,整个有宋一代,文人的环境是我国历代最为顺畅的时代。他们没有廷杖的威胁和文字狱的恐惧,即使也会受到冤屈,但往往都会绝处逢生。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宋代文人一个宽适和闲遐的环境,宋代文人的散淡是真实的,它远远真实于魏晋时期七子所谓的肆意酣畅,那是避免政治高压的伪装。而宋人的这种真实的生活必然反映在宋代的艺术作品上,而陶瓷这种形象艺术的突出象征往往就以含蓄作为自己意境的主要表现手法,釉下纹饰装饰工艺的盛行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陈万里先生在评介宋代官窑青瓷时说其“釉色厚润莹亮”,[1]这种釉色和釉面特征如图15台湾故宫藏品所示,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定(7)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也可见于前面介绍的官窑瓷器。以器型的和顺、线条的柔和、釉色的晶莹单一和纹饰的蒙胧,这四者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没有厚润的釉层,印花的纹饰就不会蒙胧,器物的线条就遮盖不住修胎的张扬,只有厚润莹亮的釉色才能衬托出宋代官窑这种端庄和气度不凡的瓷器。不能把握这种和谐的统一,对于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定只能就事论事,作一个匠人式的摸象,而不能象文化大家那样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形象本身来亮度艺术的真谛。

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也是征服收藏家的一个艺术因素。开片是最难控制的瓷器表面的一种缺陷,但当人们改变审美情趣,把这种瓷器特有的现象以缺陷美的观念来观赏时,开片就成了美的象征。图9北宋官窑洗上的开片就是宋代官窑瓷器开片的典型。大多数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是大范围的大开片杂以局部区域的小开片,这种特殊现象是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的一个参照因子。我们不知道宋代的窑炉为何能烧出这种奇妙的纹路,开片为何在瓷器表面产生这种大小参差区域间隔的现象,它和宋代文化环境的宽松及文人个人的张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开片的意蕴,究竟是宋代瓷人的刻意追求还是无意之中的天工巧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它所表现的宋代文人的心胸和宋代文化的度量,却是再恰当不过了。

宋代官窑瓷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多多少少陶瓷爱好者,而对宋代官窑瓷器艺术之美的欣赏,却又因各人的艺术修养而不同,这不仅阻碍了对宋代官窑瓷器的鉴赏,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认知,那种抛开器物艺术之美而讨论器物的鉴定,是不能从审美本质上来认知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而要做到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鉴定宋代的官窑瓷器,则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熏陶。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以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修养来认识更多的出土和传世的宋代官窑和其他窑口的瓷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