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 有一次我跟一位数学老师聊天,谈到学生学数学为什么这么困难?问题究竟在哪儿? 我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数学很差,讲过多少次的题目不会做,很简单的问题弄不清楚等等,那么问题在哪儿呢? 这位老师的看法是数学其实很简单,简洁明了,逻辑关系清晰,弄清基本关系和判断,这就是科学思维,逻辑性、条理性、清晰性,把它还原到本真状态。从清晰明了处一步步推理,每一步都应该是明确的,如果有一部没有推出来,就要停下来把它弄清楚,不要急着往前走。 千变万化的题目背后应该有几条简明的规则,我们的问题是没有深入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则,而是纠缠在一个个具体的题目中,不知道这些题目的实质。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构架)及其逻辑关系,这是这门学科的原点、起点、根源,然后是对它的描述和推演,后者是派生的,是流而不是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理科学科,都应该在源上下功夫,正本清源,纲举目张,删繁就简,才能举重若轻,以简驭繁,否则就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剪不断理还乱,舍本逐末,知识碎片化,事倍功半。 语文学科有没有这个问题呢?当然也有。比如说,首先是文本,然后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然后是评价,然后是联系现实和自身。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文本,立足文本。拿字词句的教学来说,古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古文里先秦两汉是源,唐宋明清时流。拿一个词语来说,一词多义有原始义(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附加义),后者是流。所以我主张多读古文,并立足文本,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也是这样,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文学评论是时事评论,事实(现实)、材料(素材)、现象、生活中的人和事、经验、体会、阅历等等是源,对它们进行描述、分析、评价是流。 但是,语文(包括文科的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等)与理科学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起点的不同。理科从理论出发,从抽象出发,思维方法主要是推理、论证和演绎。文科从事实出发,从具体现象出发,思维方法主要是形象、归纳、灵感和具象。理科是举一反三,文科则是举三反一,甚至无法反一,举三还是三。 语文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听说读写都离不开经验,经验从何而来?从经历阅历中来,从实践中来,从体验中来!丰富的经验从何而来?从不断经历中来,从反复实践中来,从积累中来!这儿的反复实践,不是大量地做题,而是读和写。 比如说作文。写作文需要两个东西,第一是素材,第二是思想,无论是素材,还是思想,有也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生活,二是阅读。 所谓素材,就是有话说,有东西写,肚子里有货。生活经历、阅历,体验丰富的人当然肚子里就有货。中学生生活经历比较贫乏、单一、枯燥,而且大家也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生活。这时,只有阅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打开书本就是打开一个世界,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无限丰富起来。 所谓思想,就是你说出来的话是有意思的,给人启迪的,人家愿意看喜欢看的。思想来自思考,而思考要有素材(材料),也就是你对什么进行思考。一是对生活进行思考,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二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阅读材料无限丰富,思考的天地无限宽广。 你是有想法的人,有见地的人,何愁作文?反之,没有素材,没有思想,既没有话说,更没有有意思的话说,我怎么教你写文章?写文章当然有技巧有方法,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再比如说现代文阅读,你首先要看懂文章(文本),这是答题的先决条件。但现在就有相当多的学生看不懂文本。好,我教你怎么看懂文本,我讲阅读的方法、分析鉴赏的方法,但是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看,去尽量多的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阅读经验。阅读能力是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一般来说,读得越多,越容易读懂,越读得懂,越容易做题,这是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不是相反,相反就是邪路,歪路,歪门邪道很危险。 我前面讲过语文是一门经验性学科,这一点必须牢记。既然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就要靠经验,大量的丰富的经验靠积累。 生活是无法教的,读书是无法教的,经验是无法教的:所有这些都要自己去做,别人无法替你完成。 数学可以教,物理可以教,化学可以教,但语文无法教。有些事情可以教,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做,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能明白。 叶圣陶讲“课文只是例子”,这是不对的。每一篇课文都不一样,无法由一篇课文推理出另一篇课文。就是写同样内容的课文也大相径庭。同样是离别相思,同样是爱情友情,它们的具体情境不一样,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它们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它们的个性气质不一样。同样是写一个女人的美,大家可以找找古诗文中有哪些不一样的美。文学的生命在于个性,而文学的大敌则是雷同。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的话也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幸福。“幸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不是一个数学概念,“不幸”也是。有人认为把自己和书籍关在一起是幸福,有人认为把自己和金钱关在一起是幸福,有人认为把自己和所爱的人关在一起是幸福。 通过阅读,尽量多的占有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经验,有两个问题,一是时间从哪儿来,二是怎么阅读。 关于时间 时间是安排出来的,是计划出来的。我的建议是:每天半个小时(至少)看语文,可以预习,可以复习,可以做语文作业,也可以看语文课外书(读写结合)等等。这个时间相对固定,比如放在晚上8点到8点半。每天如此,天天如此,坚持到底,绝不含糊。 比如,今天数理化作业多,是不是可以免了?回答是:不行!哪一天数理化作业不多?这个也能成为理由的话,那就把语文扔掉算了。 有人说,我今天身体不好,到医院挂水了,今天的半个小时是不是可以免掉?回答是:不行!你难道24小时挂水吗?再说,就是在医院挂水也不影响你看书嘛,除非你24小时处于昏迷状态。 有人说,我要参加什么什么竞赛,要参加这个那个辅导班,这一段时间是不是可以免掉?等竞赛结束以后我再花双倍的时间补偿。我的回答是:不行!你只要有一天没有看语文,就语文学习来说,就是一天的缺失和罪愆,不存在弥补的问题,也是无法弥补的,经验是无法弥补的,你以后再怎么补,也无法把损失的那一天补上。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今天做了一件坏事,明天做两件好事,能不能把那件坏事抵消掉呢?不能!你做100件好事也不能掩盖今天的这件坏事,它已经存在了,无法收回了。 在语文学习上,跟所有学科的学习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无法弥补的。高一高二在数学上没花时间,没有学好,说不定高三一年我能把前面的不足全都补上,而语文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从小学到初中毕业9年时间没有学过一天数学,我可以用高中三年的时间把它们全部补上同时把高中数学也很好地学完,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语文你试试看!语文必须天天学,每天学一点,不学不行,学多了没用,也就是说,它是积累起来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这就叫经验,没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就不可能形成经验,经验是很难在短时间里强化的,短时间里强化的只是今天的经验,而昨天的经验已经永远失去了。 每天半个小时,这个要求并不高,难在坚持,贵在坚持。 关于怎么读,我已讲过很多,下次有机会再讲。 2015年3月5日星期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