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金刚经》?

 真友书屋 2015-09-14



接上半部分


所以,阅读的层面,《金刚经》实在非常简单,从头至尾,不过是释迦牟尼和须菩提的答问,而主线不过是释迦牟尼两次回答须菩提的同一个问题:如何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完整的答案:断除了妄相和妄念,就可以彻底解脱。


5


但在理解的层面,很多人觉得《金刚经》很难懂。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难懂?原因在于《金刚经》的革命性。释迦牟尼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时,第一次的回答颠覆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相”,认为不过是“妄相”;第二次的回答颠覆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念”,认为不过是“妄念”。


一方面,对于人类感觉到的一切色相表示了质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你所见到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假相。另一方面,金刚经对于一切的观念表示了质疑,甚至对于金刚经本身的观念,也表示了质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金刚经所要破除的,一是妄相,二是妄念。所要引导我们的,是在任何时侯,不论遇到什么现象,都要明白这个现象不过是暂时的,都要追究一下这个现象的原因;不论升起什么念头或想法,都要追究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或想法,它从何而来?任何时候不要被眼前的形形色色以及各种成见所迷惑,要对真相保持觉知。不要活在盲目的信仰里,而是活在觉知里,活在“空”的境界里。“空”差不多是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从四谛开始,释迦牟尼领悟到“缘起性空”的真理。而想要领会“空”的含义,就应当细细阅读《金刚经》。


几乎可以说,《金刚经》传达了一个伟大的信息:存在是空的;而生命要圆满,只有一条途径:安住于“空”。

空?很多人好像明白,又好像很难明白。好像能够说得很清楚,又好像很难说得清楚。很玄妙。这个“空”让很多人觉得《金刚经》很难。在这本书里,根据《金刚经》的原文,对于“空”有一个分析。在这里,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把“空”想得很玄妙,也不要急于为“空”去下个定义。


不妨回到最初,尝试着把你的心空下来,把你的心想像成一间房子,里面装满了各种东西,所以,你会觉得很沉重,那么,现在,在阅读《金刚经》之前,把你房子里的东西全部清空,甚至把房子本身都清空,变得空无,以完全敞开的心态去阅读《金刚经》,也许,你会在阅读的过程里慢慢明白《金刚经》到底要说什么,更为重要的是,你会慢慢明白世间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到底什么。


不要指望着像其他的书籍那样,会告诉你一个什么结论告诉你一个什么法则;金刚经没有任何结论,只是一种启迪,一种指引,指引你彻底地自我解放,从一切的成见里解放出来。


所以,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也许只是三个字:不执着。你只要做到了不执着,对于一切的一切不执着,你就能够解脱。一部金刚经,说的是为什么要不执着,以及如何不执着。




6


《金刚经》影响巨大,从出现在世间,一直到此时此刻,不断地启发着无数的心灵走向觉悟的道路,走向自在的道路。六祖惠能本来不过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往客人家里送木柴,偶然听到有人在读《金刚经》,正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一刻,这句话神奇地击中了这个目不识丁的樵夫的心,一下子让他领悟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然后,他就辞别了母亲,往北,去寻找一种灵性的生活。很多年后,这位樵夫成为一位觉者,在南华寺弘法,留下了一部《坛经》,成为唯一一部出自中国人的佛经,开启了禅宗生机勃勃的源流。


如果不去诵读《金刚经》,不去领会并践行《金刚经》所指示的道路,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学佛,修行佛法,《金刚经》是必须的功课。但对于普通人,对于那些不一定想要成佛的人,《金刚经》有什么意义呢?


尝试着不去思考“空”啊“出世间”啊这些深奥的佛学概念,只是把《金刚经》作为普通的读物,用普通人的心态去阅读,甚至只是随意翻阅一下,尝试一下,你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你一定会意想不到,这部名为佛教根本大法的《金刚经》,其实讲的道理并不空灵邈远,而是句句契合日程生活里的琐碎人生。


《金刚经》全篇,是对于须菩提同一个问题的追问。须菩提的问题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不是诸如“今天天气怎么样?”“怎么应付今天的面试?”这样的具体问题,而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一个关于解脱的终极性问题。


这种提问的方式给你一个启示,那就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被每天琐细的日常问题淹没,每天不假思索地按照社会为你设定的道路前行,而是应该经常抽身而出,停下来,哪怕只是片刻,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个问题蕴涵着生命最基本的问题:我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仅仅活着,而是创造,我想要创造什么呢?我能够创造什么呢?或者通俗地说:我想要做什么呢?我能够做什么呢?


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无论你做什么,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活出了你自己的韵味,当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遗憾,因为你已经做了你想做的,做了你能够做的。假如有什么成功的法则,那么,这就是最基本的成功法则: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大部分人之所以充满挫折,充满焦虑,那是因为他们从不彻底地追问,至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至死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


叔本华说得好: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我们不一定能要我们想要的。所以,自由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就真的去做了。活着,如果有什么意义,那是你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什么,做了一些你自己想做的东西。如此而已。


《金刚经》全篇,是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但并非结论式的回答,而是提问式的回答,回答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中让你思考。也许你对于《金刚经》里的佛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金刚经》在讲述佛理的过程里,展现了一种质疑式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启示。试着带着问题去生活,带着反思去生活,带着质疑去生活,你就会渐渐走向智慧的道路。


质疑会开启你的洞察力。不论看到什么,都不轻易下结论,不论什么方法,都不轻易去迷信。而是如《金刚经》里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在佛学里非常有名,但你可以不去考究佛教上的义理,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也会很有意思。


你见到的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你能够见到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那么,你就见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了。初读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句话不符合你从小接受的常理,你从小得到的教育是:眼见为实,相信眼睛看到的。但是,释迦牟尼说,你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

你也许一下子不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这种说法给你一个冲击,一个震动,启示你不论你看到什么,不要盲目地跟随着这个东西,要运用你的洞察力去观察;也启示你不论看到什么,不要只看到这个东西,要看到一个整体。


确实,读《金刚经》,并不会为你带来更多的钱财,也不能治好你的绝症,也不能帮你找个好的工作。但是,读《金刚经》,即使随意读读,也一定能够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一定会把你从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里解放出来,你将会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充满创造的气息,你的心态会变得柔和。




当这种改变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发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生意更成功,一定会让你的工作更顺利,一定会让你的身体更健康。尤其重要的是,读《金刚经》,会让你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不会消沉,因为你看到的失败不过一个假象,不过一个游戏,你不会被一个游戏击倒;会让你在遇到成功的时候不会迷乱,因为成功不过一个假象,一个游戏,你不会被一个游戏迷惑。


确实,《金刚经》不会告诉你怎么找工作,吃什么,但会告诉你,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找到自己的心?怎么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如何回到最深的心灵状态?如何面对生死?这一些,世间的那些成功学的书,那些养生的书,都不会告诉你。那些书,都在告诉你一个具体的目标,让你为着那个目标全力奋斗。你为着一个世俗的目标奋斗,这没有什么问题。


活在世间,除非出家,总是需要金钱,需要房子,需要工作,需要车子,等等。这一些,你都可以努力去争取。只是你不能让你的争取变成一种苦役,而你在争取的过程里,成了服苦役的奴隶。活在世间,必得为谋生而劳作,但这个劳作一定不能是苦役,而是一种享受,在劳作中心生欢喜,每个当下都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在劳作中享受到生命的喜悦,这是大部分的书籍不会教给你的,大部分的书籍教给你知识,让你变得聪明,但不会教给你智慧,让你变得喜悦。聪明的人很多,智慧的人很少。聪明的格局很小,所以叫小聪明;智慧的格局很大,所以叫大智慧。聪明的人往往执着于成功,也往往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却总是在成功里迷失,最终还是在命运的迷雾里无所适从。智慧的人不执着于成功,也不畏惧失败,在成败之外随心而动,拨开命运的迷雾,明白最终的去处。

爱因斯坦曾说:“奥秘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经验。体验不到奥秘的人没有惊讶的感觉,无异于行尸走肉,看不清世界。奥秘的经验产生了宗教。真正的宗教情感:意识到有某种看不到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活在世间,要走好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也要常常仰望星空,飞翔在无限里;活在世间,要学习语言所能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也要感悟语言所不能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之外的奥秘。人类历史上,只有很少的书籍,比如《道德经》,比如《圣经》,比如《金刚经》,积淀了人类的大智慧,阅读它们,可以把你从有限的世界里解放出来,融化到一个无限的境界。一句话,它们能够让你安静下来,让你在安静中获得生命的喜悦,在安静中获得生活的力量。

这种力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你的生命。藏传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说雅瓦地方寺庙内有位小沙弥,遇到一位精通相术的算命师。算命师看了一下小沙弥,说:“你很聪明,不过你只能活到十八岁。”小沙弥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上师,上师让他每天在寂静处诵读金刚经。小沙弥听了,就安下心来,每天诵读金刚经。这样到了十八岁,结果还好好地活着,一直到九十五岁才去世。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但改变确实发生了。事实上,他在诵读金刚经的过程里,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什么时候去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平静地活着、平静地死去。


明代的文人里,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他们都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他们的母亲龚太夫人是虔诚的佛教徒,特别信封金刚经,几十年来坚持每天持诵金刚经,从不间断。有一天,她正在读金刚经,忽然看到梁柱上垂下一条黄丝,一只巨大的蜘蛛沿著黄丝而下,绕著经卷走了数圈,蹲伏在经卷旁,龚夫人见了,并不觉得惊奇,而是轻轻说:“是来听经的吧。”继续敲著木鱼诵经,当她读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时,蜘蛛缓缓摇动,像是在礼拜。等到诵读完毕,龚太夫人发现蜘蛛一动不动,细细一看,只剩一副空空的壳子。


她叫来家人一起观看,都赞叹金刚经的不可思议。于是,将蜘蛛的遗蜕,装在一个小龛之中,以僧礼安葬,并立了一座小塔,称为蜘蛛塔。蜘蛛是否听了金刚经而蜕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龚太夫人在诵读金刚经的过程里,渐渐地破除了一些界限,存在的一切都变得可以沟通。


讲述上面的故事,并不是想说金刚经有多神奇。不是的,如果你把金刚经看成是神灵般的符咒,想透过它祈求世间的财富或别的什么,那么,你注定会失望。事实上,如果你安心诵读金刚经,那么,世间的财富之类,对你来说已经微不足道,因为透过金刚经的指引,进入的是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获得的是比财富更坚实更永久的东西。


金刚经所指引的,不是世间的世界,不是语言的世界,而是世间之外的世界,语言之外的世界,是爱因斯坦讲的奥秘,是看不见的经验之外的奥秘。但金刚经并非符咒,也不是神话,而是很平实的真相的揭示。




7



读《金刚经》,不是做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修行,把自己的心修成迅猛的闪电、坚固的钻石,无论什么形色或观念导致的烦恼或诱惑,都能洞察清晰,都能穿透现象进入本质;无论什么形色或观念,都不能影响到自己,安住于自己本来的样子里。

《金刚经》所说的,并非理论的推演,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证悟。这本书解读《金刚经》的书最早完成于2009年,以《空了-金刚经心读》的书名出版,在《空了》的前言里我写到:“这本书的书的写作,让我感到文字和言语的无力。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诵读,表达的是我自己因为诵读而产生的喜乐,以及对于《金刚经》这部伟大经典的敬畏之心。”


这次修订,我再次感到文字和言语的无力,所以,不如说这次修订,是我自己再次从日常的轨道里跳出来,停留在某个片刻,再次诵读这部伟大的经典。愿你我都能透过《金刚经》的文字,领略到生命最初的喜乐,用心把世间的路走好。

注:此文为《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的序言。



编辑 Blake

配图 Pixab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