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敷肚脐疗法

 kevin618 2015-09-16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简称脐疗。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换言之,脐疗是以脐(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 敷脐疗法的历史沿革

1. 1 萌芽时期

药物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从古代药熨、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脐疗法历史悠久,其渊源虽无文字可考,但据彭祖蒸脐和太乙真人熏脐法防病治病的传说和后世典籍记载的推测,至少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开始应用。若见诸于文字,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脐疗填药、敷药、涂药及角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彭祖小续命蒸脐法》中云: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

《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这说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这些论述无疑为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皇甫谧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明确指出脐中禁刺,并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开始运用常见的药物(如食盐、人尿等)填入脐部以治疗疾病,如用令人骑其腹,溺脐中的方法治疗卒腹痛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以治疗霍乱苦烦闷凑满者,这是最早的隔药灸脐治病的记载。


1. 2 发展时期

《千金要方》:泻泄暴利,大蒜捣贴两足心,可贴脐中。《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急救暖脐散填脐治子死腹中不出方,以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落水死,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

此外,孙思邈还擅长应用脐部以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等。

王焘的《外台秘要》中都收集了不少药物敷脐治病的妙方。如药物敷脐治疗脐疮流水不止用杏仁捣烂如泥与猪颊、车髓搅和均匀敷脐以治疗小儿脐疗红肿等等,都是以说明唐以前药物敷脐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在隋唐时期,还发明了许多脐疗膏药,如今沿用的紫金膏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均源于此时。


1. 3 丰富时期

宋金元时期方剂之多医家之众均是前所未有的

《针灸资生经》则认为: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

《三因方》治中暑,蘸热汤敷脐上

《万病回春》治疗小儿泄泻不止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

《太平圣惠方》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厥逆,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

《本事方》用葱白熨脐治癃闭发作欲死。

《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厥逆青卵缩,六脉欲绝者等传世之作中,对脐疗均有颇多记述,且多以脐疗用于急症救治。均说明宋元时期脐疗已得到广泛应用。


1. 4 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敷脐疗法应用更加广泛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有大量的脐疗方剂。如 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

张介宾《类经图翼》,对脐的生理及重要性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载有一些脐疗验方,如隔盐、川椒灸脐治不孕症等。用甘遂、黑白丑研末热敷脐上治湿气肿胀。

李时珍《本草纲目》用赤根捣烂入元寸贴脐心以帛束之治大腹水肿。

李中梓《医宗必读》用独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并固封治疗小便不通。

赵学敏《串雅内编》、《串雅外编》等,均记述了大量的脐疗方剂。

《医宗金鉴》中,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并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

中医外治宗师吴尚先的《理瀹骈文》是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敷脐疗法的方药竟达300处之多而且从理论上对作用机理、方药配伍、用法用量、赋型基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都作了详细论述,使脐疗发展到了更臻完善的境界。该书不但在临床治疗方面载脐疗方达数百首之多,具体用药法兼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蒸脐、熏脐、炙脐诸法之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脐疗的作用机理、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辨证论治等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全面的阐述。吴氏提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并在临床上以之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脐疗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是对脐疗法的一次承前启后的全面总结,使脐疗法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认为,《理瀹骈文》的问世,是脐疗法经过历代医学不断努力,探索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 5 提高时期

到了近现代,这一疗法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无论是在临床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世纪70年代以前,却较少有人问津,至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人们才又逐渐重新发现和注意到了这一宝贵遗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脐疗的优越性,有关脐疗的文献呈现出了爆炸式增多的趋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敷脐疗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方法,结合临床对敷脐疗法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如超声、激光、红外线、电离子等在脐疗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虽然脐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在脐疗古今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发掘方面还没有系统进行,基本上尚属空白。

在脐疗理论研究方面,多偏重于运用解剖学知识及中医理论作泛泛解说,对机理的研究还不深入。

在脐疗的实验研究方面,基本上尚属空白。


2敷脐疗法的理论基础

《类经图翼》:“脐,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其为生命之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神阙为五脏六府之根,神元归藏之本,脐的特殊结构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脐疗可广泛应用于全身一百多种疾病,有着较好疗效

经络学说认为,脐通五脏六腑,联络于全身经脉。腧穴学说认为,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气功理论认为,脐下(当指脐之深部)为下丹田之所在。现代医学证明,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最有利于药物渗透与吸收。数学理论证明,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是调整整体最佳作用点。


2.1脐部的经络分布

脐,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又名脐中、神阙。脐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十二脏腑和全身相通。其通路如下:

脐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奇经八脉中有4条经脉直接到脐。

一是任脉;二是督脉。《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三是带脉。《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经络学》:带脉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四是冲脉。《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经脉循行神阙穴位于任脉,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且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为一源三歧,由于奇经八脉纵横,贯穿于十二经脉之中,联系全身经脉,因此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均可影响于脐。

脐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

脐与心相通:《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

脐与肝相通:《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又据解剖学: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联结于门静脉(肝脏)。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可见脐与肝通。

脐与脾相通:《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 冲脉挟脐上行,脾经之公孙穴通于冲脉。

脐与肺相通:《灵枢·营气》 :故气从太阴出 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脐与肾相通:《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 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而带脉前平脐部,故肾与肾经可通过带脉通脐。肾为先天之本,脐也为先天之本。 《道藏》曰: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

脐与六腑及其经脉相通

表里脏腑经脉之间的络属关系,决定了脐既然与五脏相通,也就与六腑相通。

经终感传证明脐直接与全身经脉相通

有人在经络敏感人上针刺其神阙穴时发现:针刺神阙穴能引出不少感传路线,其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纵行的主干,呈双向贯注循行任脉通督脉;

二是横行双向贯注的环形路线,为沟通神阙穴与命门穴的一条捷径;

这些感传路线分布严正,排列规则,分布联系范围广泛。这说明脐与全身经脉相通。综上所述,脐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


2.2神阙穴解

经穴名。位于脐正中。 见《外台秘要》。位于脐正中。《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穴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

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脐中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考察》称是心灵生命力,是君主居城之门(阙:泛指帝王所住,谓称宫阙”),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会元针灸学》曰神阙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育俞,上有水分,下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据考,脐中为古代丹家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即气穴。人们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


2.3太极与脐

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三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

·朱熹说:太极者,可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2.4丹田与脐

脐即为丹田,在脐部外敷药物或给予某些刺激(如艾灸、激光照射、按摩等),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起到了意守丹田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医家或气功家都认为丹田的部位在脐下,而对脐下两字却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是仰卧位的脐下,即脐的深部,如道家气功多以脐为丹田,现在的脐密功等也以脐为丹田。另一部分认为是站立位的脐下,此又有分歧:或曰脐下1.5寸气海穴为丹田,或曰脐下2寸石门穴为丹田,或曰脐下3寸关元穴为丹田。

现在看来,以脐的深部为丹田较为正确。经络感传现象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有人为了探索丹田的部位,在针灸实践中发现多次接受扎针的经络敏感人,其经络感传速度快,感传部位远,且有针一穴(神阙)能同时贯通诸经的现象。

《道藏》曰:脐为后天之气舍。 意守脐部(丹田),可诱导大脑入静,再则,由于脐部解剖部位的重要性,意守脐部能改善腹部血液循环,促进腹式呼吸甚至胎息的形成,以调整植物神经和内脏的活动,从而强壮身体,防治疾病

《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亦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下出丹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冲任二脉向上循行必经之地,因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肾气和脏腑虚实之变异,势必影响冲任,并通过冲任而形诸于脐腹,于体征上则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然搌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


2.5数学理论(黄金律)

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按照数学理论,黄金点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

提到黄金律(又称黄金分割),人们不禁会相到0.618。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数字,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他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是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树叶……处处都蕴含着这种比。

在我国,很多人都还记得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推广了优选法,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实际上,优选法就是根据2000年前古希腊誉为黄金律的0.618数字而来的。

据《气功与科学》1990年第3期报道,医学界有人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有了惊奇的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也就是说,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


2.6 脐部结构

脐在胎儿时期,表面包有羊膜,内有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以及结缔组织。胎儿出生切断脐带包扎后,脐动脉与脐静脉逐渐封闭。脐静脉在脐到肝的一段成为肝圆韧带,肝后缘到下腔静脉间的一段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封闭后所残存的遗迹居脐外侧壁之中,成为脐外侧韧带。脐的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皮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和腹膜壁层。内部是小肠,脐部腹壁下有动脉、静脉分支。脐区受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支配。

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植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等。它们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刺激神阙穴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如:

隔盐艾灸神阙穴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提高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

脐可治晕厥、昏迷、休克,说明刺激神阙有兴奋大脑、强心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药物敷脐可治各种虚汗、神经性呕吐,说明刺激神阙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

神阙治阳痿、不孕,说明刺激神阙可调节内分泌紊乱。


2. 7药物吸收

敷脐疗法利用药物敷贴脐部通过脐部受药物的刺激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部表皮角质层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皮下无脂及组织,皮肤各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敷贴后与脐部凹陷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可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膨胀形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度可因此而增加4-5倍,这种自然形成的密闭状态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增进血液循环;脐疗所用的芳香性药物如冰片、麝香、沉香、檀香等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这些均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入血,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免疫系统,发挥药物的全身作用。可见,脐部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3 敷脐疗法的应用

药物敷脐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说明外治与内治的医理药理是一致的。譬如治疗泄泻若为水泻用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寒泻用车前子、肉桂共研末调敷脐上热泻用车前子、滑石、甘草三味研末以葱汁调敷脐上。

敷脐疗法临床运用范围甚广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养生保健。诚如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所说“中焦之病以药物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要法”又说:“对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脐而上下相应”。


3.1 脐疗的临床功用及适应症

非常广泛

回阳苏厥,息风固脱:灸脐部对虚脱、昏厥、中风昏迷等急症,每有回阳救急之功。般多用隔盐灸脐法。

健解和胃,升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的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故临床上对胃病、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纳呆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脐通任、督、冲、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女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遗精、阳痿、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疾患。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临床上可治疗小便不通、腹水、水肿、黄疸等病症。

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脐通全身经脉,脐疗可使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临床上可治疗痹证及诸痛证。

敛汗安神,固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惊悸、失眠、带下等。

扶正祛邪,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具补脾肾、益精气之功。为保健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人,有祛病保健、益寿延年之功。临床上可用于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在我国北方不少省域农村都有系兜肚的习惯,男女老幼概莫能外,尤其在妇女、儿童则为必用之品,意在防止脐部受寒,以转生消化系统及妇科经带疾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亦常常在脐部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以防止身体不适或疾病的发生。如在脐部贴麝香虎骨膏或橡皮膏之类,以预防旅途晕车晕船;以盐炒小茴香熨脐,或隔姜艾灸神阙,以防胃肠受寒引起吐泻、消化不良。方法简便易行,又可免针药之苦,不失为防病保健的有效方法。


3.2 脐疗的用药特点

必须配伍善于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如常用的有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蓖麻子、凤仙草、轻粉、穿山甲、冰片、麝香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酌选1-3味即可。

一般应是气味俱厚之品,或力猛有毒之药,且多生用,如半夏、苍术、吴茱萸等。因其药力从外而入,气味轻谈之品不易收效。

多用温通、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如丁香、乳香、樟脑等,以有利于药物吸收和促进气血流通。如吴师机曰,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

热药较凉药效果好,攻药较补药见效快。

膏药贴脐,选用补药时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猪肾、牛胞衣等。

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能治某病,用某药敷脐同样治某病。

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

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敷脐能治某病,但内服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敷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

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能治某病,用某药敷脐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敷脐能治某病,但内服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敷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又如用苍术、白芷、川芎三味药等量研末内服治疟疾效果欠佳,但外用敷脐3次后疟虫消失率可达100%。

一般情况下,往往是两种作用的综合,是在触发、调动和增强机体的自组织能力的前题下或同时而实现的,其实质是一种综合的调节作用。

又如用苍术、白芷、川芎三味药等量研末内服治疟疾效果欠佳,但外用敷脐3次后疟虫消失率可达100%。

一般情况下,往往是两种作用的综合,是在触发、调动和增强机体的自组织能力的前题下或同时而实现的,其实质是一种综合的调节作用


3.3 脐疗的常用方法

1、贴敷脐部法

即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膏等)外敷于脐部的方法,是脐疗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又简称为贴脐法。贴脐法又可分为以下数法:

填法:将药物填于脐内。多用散剂或丸、丹剂,用药部位一般局限于神阙穴(脐孔)内。如附子填脐法。

敷法:将鲜药(一般用植物药或虫类药)捣烂敷于脐部;或用干的药末用水(或用蜜、酒等)调和成膏状敷于脐部。用药部位可不局限于脐孔内,较填法范围大。

覆法:将用量较多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或调糊膏,覆盖在脐部及脐周围,用药部位较大.已不局限于神阙穴。

涂法:将药汁、药膏、药稀糊等涂擦于脐部。如软膏涂脐法。

滴法:将药汁(或煎汁或捣烂取汁,或用水等)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冰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脐内,以达治疗目的,称为滴(脐)法。

熨法:用药物切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熨脐部。如平胃散熨脐法。


2、灸疗脐部法

灸,是灼烧的意思。灸疗,是利用燃烧某些材料产生的温热,或利用某些材料直接与皮肤接触来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穴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悬起灸;

隔物灸;

温灸器灸;

天灸。


3、拔罐脐部法

是在脐部拔火罐的方法,因拔罐古称角法,故拔罐脐部法又称为角脐法。角脐法是通过罐内负压,使被拔的脐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按摩脐部法

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手法有:

揉脐法:

摩脐法:

按脐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腹部向下垂直按压脐部或脐周围(以有酸、胀、痛为度),一按一放,有节奏的按压100一300次。

按摩脐部法简便可行,可让病人自己进行按摩。


5、意守脐部法

意守脐部法是一种气功锻炼方法,又称为养脐法或练脐法。

意守时,可采取坐式或立式,也可采取卧式,全身放松,二目微闭,或状如垂帘,鼻尖对准脐中,舌抵上腭,意守脐部。

每次20分钟,并可逐渐增长至1小时左右,每天1-3次。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5、针刺脐部法

是在脐部或脐周进行针制的方法。自《甲乙经》以来,历代医家一直把脐之神阙穴列为禁针穴,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教科书中,认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但据钱志云等介绍,自1969年以来.针刺神阙穴治疗各类疾病患者500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故确认神阙穴是可以针刺的。但认为针刺神阙穴应严格消毒,慎重用之。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以脐旁穴位(如气海、天枢等)透刺神阙穴的针法,既便于消毒、进针,又能增强疗效,扩大治疗病种,易被患者接受。


3.4 脐疗的优点

1.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凡本疗法适用范围内病症,若能按法选方用药,坚持治疗,多能很快见效,多获良效或痊愈。

2.适用范围广,长于救急扶危。本疗法不仅适用于脐部病,而且可用于内、外、妇、儿多种局部和全身性疾病。对一些重症昏迷及口噤难进汤药者,则能救急扶危,以解除中药汤剂不能及之窘况。

3.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应用。脐疗法不似口服给药,不少患者不愿接受,无论畏药苦难咽者,还是体虚衰老病急苦无良法时,均可适当使用,患者乐于接受,便于广泛应用。

4.安全可靠,较少出现副作用。脐疗法属中药外治法,除少数皮肤过敏外,一般无副作用,安全可靠,无后顾之忧。

5.简单易行,便于推广。本疗法易学易懂,操作简单,不但医护人员可以施用,也适于患者及家属自疗用药。

6.药简价谦,利国利民。脐疗法用药简单,用量小(一般1-10克左右),既可节约医疗费用,又能节约药物资源。


3.5 脐疗的注意事项

清洁局部:脐孔内常有污垢,应用脐疗时,一般应先用75%的酒精棉球对脐部进行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防止起泡:脐部皮肤娇嫩,在用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时,或隔药灸脐法壮数较多时,宜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后再用药,可避免脐部皮肤起泡。在给小儿用药时尤应注意这一点。

防止过敏:脐疗给药时一般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封,个别患者会对胶布等发生过敏反应,可见局部瘙痒、红赤、丘疹等现象,可暂停用药,外涂肤轻松软膏,待脱敏后再继用,也可改用肤疾宁贴膏或纱布包扎固定。

正常反应:由于脐部吸收药物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内,个别患者(尤其用走窜或寒凉药物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过几天会自行消失。

注意疗程:慢性病和预防保健应用脐疗药物时,室采取间断用药的方法,如二次换药之间宜间隔数小时或1天,每个疗程间可休息2-5天。一般不应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引起脐部过敏反应。

孕妇慎用:孕妇若非治疗妊娠诸病,宜慎用脐疗,有堕胎或毒副作用的药物更当慎用或禁用。


4 常见病脐疗治疗举例

1. 高血压

(脐疗粉)

[药物] 吴茱萸 川芎各等分

[制法] 混合研为细面,密贮备用。

[用法] 将神阙穴用酒精棉球擦干净,取药粉5-10克纳入脐中,上盖用麝香壮骨膏固定,3天换敷1次,1月为1疗程。

[疗效] 治疗84例(Ⅰ期3例,Ⅱ期75例,Ⅲ组7例),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

[验案] 王×,男,49岁。患Ⅱ期高血压病3年。自觉额颞及巅顶部疼,伴耳鸣、失眠、心悸,测血压180/110毫米汞柱。治疗1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平均血压降为140/90毫米汞柱;又用药半个疗程,症状消失,血压稳定在138/85毫米汞柱,眼底动、静脉恢复正常,随访半年,血压正常,症状未复。

[出处]《中国针灸》(2);15,1990


2、糖尿病

[药物] 石膏5克 知母2克 生地 党参各0.6克 炙甘草 玄参各1克 天花粉0.2克 黄连0.3克 粳米少许

[制法] 经提炼制成粉剂,放阴凉处保存备用。

[用法] 每次取药粉250毫克,加盐酸二甲双胍40毫克,混匀,敷脐,盖以药棉,胶布固定,每5-7天换药1次,每6次为1疗程。用于糖尿病有一定疗效。

[验案] 杜××,女,54岁。患糖尿病8年,曾用降糖药治疗无显效,对胰岛素过敏,患者消瘦,易饥饿,多食,口干渴,多饮,小便频数,大便干结,1-2日1次,手指麻木,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质谈,苔薄黄腻,脉弦数。空腹血糖300mg/dl,尿糖++++。诊为糖尿病,阴虚阳亢型。用上法1疗程后主症减轻,空腹血糖223mg/dl,尿糖++ 。2疗程后,以上诸症基本消除,体重增加,空腹血糖178mg/dl,尿糖+——++ 。继治1疗程,临床治愈。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11):35,1986。


3、失眠

方1(丹硫膏)

[药物] 丹参20克 远志20克 石菖浦20克 硫黄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 用时加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填至与脐部平齐,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疗效] 治疗35例,痊愈15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3%.

[出处] 《吉林中医药》(3):28,1989

方2 (交泰丸)

[药物] 黄连 肉桂各适量

[制法] 共研细末,蜜调为九。

[用法] 填脐内,膏盖。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睡。

[出处] 《理渝骈文》


4、便秘

[药物] 生甘遂3克 冰片1克 食盐4克

[制法] 研为细末,和匀。

[用法] 将药末撒入神阙穴内。取纯艾绒0.1克做成圆锥状,置于药未上灸之,每次约5-7壮。若症状较轻者,亦可以药末撒入穴内,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热秘。

[出处]《江苏中医》(6);26,1989。

[备注] 加减法:寒秘者,另加附子1.5克,并减甘遂为2克;虚

秘者,则去生甘遂,加生大黄3克。


5、自汗、盗汗

方1

[药物] 五倍子适量

[制法] 研为细末,或用水调成膏状。

[用法] 敷脐中,1次用药2-5克,1-2日1换。用于自汗、盗汗。

[疗效] 巢伯舫治盗汗37例,除1例用药6次无效外,其余36例均于用药1-4次后痊愈。

方2

[药物] 五味子适量

[制法] 捣碎如泥状。

[用法] 敷贴脐部。用于盗汗。

[疗效] 治疗3例因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脊髓外伤所致的重症盗汗,均在用药1-2次内痊愈。

[验案] 杨××,男.50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小便困难5天入院。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病人入院后10余天左右,两下肢从脐以下夜睡盗汗如水洗,并白天伴有轻度出汗,用许多方法治疗10余天无效,病人十分痛苦。后用五味子60克捣碎如泥(如干稍加水),用纱布敷于脐部,1次大减,2次痊愈。


6、痛经

方1

[药物] 白芥子15克 面粉150克

[制法] 白芥子捣为细末,加入面粉,用沸水调匀,制成饼状。

[用法] 趁热贴脐上,3-4小时痛即止,若不效可再敷1次

[出处]《大众中医药》(4):28,1990

方2

[药物] 肉挂10克 吴茱萸20克 茴香20克

[制法] 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

[用法] 趁热(以不烫皮肤为度)敷于脐部,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敷3日即效。用于寒凝气滞之痛经。

[出处] 《生活百事通》(9):44,1988。

方3 (痛经1号)

[药物] 全当归 大川芎 制香附 赤芍 桃仁各9克 延胡索 上肉桂各12克。 生蒲黄9克 琥珀末1.5克

[制法] 研为细末,贮备。

[用法] 在经前1-2天或行经时取3克,用30%酒精调和,湿敷于脐部,外衬护创胶或用纱布、橡皮膏固定,日换1次(夏天可换2次),连敷34天为1疗程。用于原发性痛经。

[疗效] 治疗17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4例。


7、前列腺肥大

方1

[药物] 大葱白5个 白矾9克

[制法] 将白矾研为细末,再混入葱白,捣成糊状。

[用法] 用1块2寸方型塑料薄膜,将药全部撒在膜上,敷于肚脐。用于前列腺肥大症。

[出处] 旅大市《医药卫生》1976年第6期

方2

[药物] 葱白10根

[制法] 捣栏,分为3等份,锅内加热。

[用法] 交替熨脐。用于前列腺肥大,小便困难。

[验案] 王××,男,64岁。1985年4月7日诊。小便滴沥I0天,诊为前列腺肥大入院。住院后用乙烯雌酚和中药治疗无效。面色萎黄,素畏寒肢冷及腰涌,舌淡白,脉沉细。诊为:肾阳虚弱,不能温煦膀胱。用上法,3份未用毕小便通畅,翌日出院。

[出处] 《四川中医》(3):12,1989。


8、过敏性鼻炎

[药物] 党参10克 白术7克 干姜5克 炙甘草3克 盐酸苯海拉明1.25克

[制法] 将前4味药混合烘干碾面备用。

[用法] 每用0.2克填脐,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3-7天换药1次。用于过敏性鼻炎。

[验案] ×××,女,38岁,1981年8月2日就诊。经常感冒,鼻塞不通,时常打喷嚏流清涕,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时常头晕,身困怕冷。白带清稀量多。脉弱无力,舌淡体胖,苔薄白。用上法治疗1周后基本痊愈,续治疗3周以巩固疗效。

[出处]《河南中医》(1):39,1983。


9、妇女面部色斑

[药物] 山渣 葛根 穿山甲 厚朴 乳香 没药 鸡血藤各100克 桂枝 甘草各30克 白芍50克 细辛 冰片各15克

[制法] 将山渣、葛根、白芍、甘草水煎去渣,煎液浓缩成膏;穿山甲、厚朴、桂枝共碾成细粉,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以除去不溶成分。以上三者混合,烘干研细;细辛、鸡血藤提取挥发油,加入冰片,共混入上述细粉中备用。

[用法] 用时取药粉0.2克敷脐,胶布固定,3-7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数次。用于妇女面部色斑。

[疗效] 治疗2例妇女面部色素沉着,皆愈。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1):11,1984;《江苏中医杂志》(6):30,1984。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丰毓杂谈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