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赵岩 整理:刘建春 2015年8月29号在东直门医院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期间听了北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的讲课《系统性血管炎》,结合我自身的知识积累,没有罗列完整的授课内容,仅将我的听课收获总结如下。
2011年ACR、EULAR、ASN三个学术机构的风湿病、肾病和病理专家建议:将荣誉性命名的疾病逐渐改成基于疾病特点或疾病病因的命名。将韦格纳肉芽肿更名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明确了它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具有相似的病理特点,即多血管炎,并强调了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不同,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有肉芽肿性表现。
Chapel Hill 2012年新分类如下:
1)巨细胞动脉炎。既往认为主要累及头皮、眼动脉等头颈部血管,很少累及其他血管,但现在的诊断技术提高,发现它可以累及内部的大血管,可能达到70-80%。巨细胞动脉炎引起主动脉病变很常见。之前的诊断率低,可能只是检查手段的问题。累及主动脉弓的达到50%以上,相当于大动脉炎的头臂型。
2)如果诊断一个患者是血管炎,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判断累及的是大血管、中血管,还是小血管。如果判断是累及大血管,又是年轻女性,考虑大动脉炎可能,如果是老年男性,则考虑巨细胞动脉炎可能。国外报道巨细胞动脉炎常合并风湿性多肌痛,但在中国人少见,临床表现为头痛,间歇性下颌痛,眼部受累三联征。其中头痛在临床上,患者可能主诉梳头时有头皮痛。
3)诊断小血管炎前,首先须除外继发性血管炎,因为继发性的占到90%以上,如感染、肿瘤、其他结缔组织病等。而大血管炎90%以上都是原发的。
4)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三联征。包括ENT(眼耳鼻喉的表现)+肺+肾,活检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坏死性肉芽肿,C-ANCA阳性。其中眼耳鼻喉表现为斜视、耳鸣、声嘶等。
5)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三阶段病程。首先是过敏体质(如哮喘),然后进展至单器官炎症(皮肤过敏、肺炎、嗜酸性胃肠炎),最后发展为系统性血管炎。这个病程可长可短。辅助检查包括:查外周血嗜酸细胞或组织嗜酸细胞,血IgE,cANCA或pANCA阳性。
6)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主要是pANCA阳性,但是cANCA阳性也不能除外。临床多表现为急进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但也有良性的缓慢进展的,仅表现为长期镜下血尿。
7)肺肾综合征,鉴别诊断仍然首先是继发因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次是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以前把Goodpasture综合征归类于继发性血管炎,现在我们知道它也是血管炎的一类,属于小血管炎。
8)冷球蛋白血症相关的血管炎,与肾脏有关,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和血尿。国外报道,和丙肝相关,中国不一定,很多是继发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或干燥综合征等,其次是乙肝、丙肝感染。肾脏、皮肤为主要表现。冷球蛋白血症表现血管炎的同时,血管闭塞明显,缺血表现很突出,如皮肤缺血性紫癜,疼痛明显,与我们常见的皮肤紫癜不同。冷球蛋白血症依然是继发性的常见。肾脏病理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与狼疮肾相同。
9)如果我们临床考虑血管炎,但找不到大血管证据,也找不到小血管证据,例如患者表现为长期腹痛、高血压或周围神经病变,成人里只考虑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可能。
10)系统性血管炎的现在治疗策略包括诱导缓解,长期巩固维持。主要是激素+环磷酰胺+血浆置换。轻症的大血管炎可以单用激素治疗。但重症的,都需要环磷酰胺治疗,环磷酰胺疗效确切,但其副作用受到关注。因此欧洲血管炎研究小组(EUVAS),提出了如下三个临床问题。如何使用环磷酰胺副作用更少?有无替代环磷酰胺的药物?有无更好的治疗策略?CYCLOPS研究显示,口服环磷酰胺的复发率更低。可以下楼梯治疗,即环磷酰胺诱导缓解后,换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霉酚酸酯等药物维持治疗,其中硫唑嘌呤疗效优于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疗效优于霉酚酸酯。轻中度的患者可以用甲氨蝶呤替代环磷酰胺治疗达到缓解,但国外的用量是20mg/周。缓解后,不能停用环磷酰胺,否则会复发。尽可能减少环磷酰胺的使用,但黄种人的耐受好,环磷酰胺应该更宽松和更长期的使用。
11)重症血管炎,尤其是血清阳性的,需要使用血浆置换,每周做4次,连续2-3周。
12)生物制剂。受体型的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不推荐使用。单抗型的如英夫利西单抗,有效。CD20单抗如美罗华是最有希望的药物,在美国,被批准可用于ANCA相关血管炎治疗,但肉芽肿性的效果差于血管炎性的,且规律使用的效果好于按需使用。IL-6单抗如雅美罗对大血管炎,尤其是巨细胞动脉炎、大动脉炎,效果很好。IL-5抗体治疗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国内还没上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