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驱虫剂 【教学目的】 1.掌握乌梅丸(1首)。 【教学内容】 【概念】 凡以驱虫药物为主组合成方,具有驱虫或杀虫,以及止痛、消积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等范畴。 【虫证的表现】 由于人体寄生虫所寄生的部位不同,其治法也不尽相同。驱虫剂以驱杀消化道寄生虫为主,适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蛔虫、蛲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寄生虫病。人体寄生虫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痛而能食,虽能食而肌肤渐削,面色痿黄,或青或白,或生虫斑,或见赤丝,或见胃脘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乍大乍小等。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又可见肌肤瘦削,不思饮食,精神萎靡,目暗视弱,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成为疳积证。此外,由于寄生虫的种类不同,尚可有其特殊见症,如:唇内有红白点,耳鼻作痒,巩膜上有蓝斑者,多为蛔虫病;肛门作痒者,常为蛲虫病;便下白色虫体节片者,多为绦虫;嗜食异物,面色萎黄甚而■白虚肿者,多为钩虫病。 【组方原则】 驱虫剂常选用驱虫药如乌梅、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苦楝皮等为主组方,配伍用药则因证而异。若虫证属寒者,常配伍温中祛寒药如川椒、干姜、吴茱萸等;若虫证属热者,常配伍清热药如黄连、黄柏等;若虫证兼有食积成疳者,常配消食化积药如神曲、麦芽等;若虫证兼正虚者,常配伍益气补血药如人参、白术、当归等;若病机属寒热虚实夹杂者,则宜配伍散寒、清热、补虚等药物。此外,驱虫剂还常配伍泻下药如大黄等,以促进虫体尽快排出体外。代表方如乌梅丸、化虫丸等。 【注意事项】 1.服用驱虫剂应忌食油腻之品,空腹服用。必要时可与泻下剂同用,以破结去虫; 2.某些驱虫剂多含有毒之品,连续服用极易蓄积中毒,若剂量过大易损伤人体正气,不及则又不能驱虫,故应用时要注意剂量及服药间隔时间; 3.驱虫剂多由攻伐药物组成,所以对脾胃素亏、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4.辨证选用驱虫剂时,宜结合粪便检验报告; 5.服用驱虫剂驱虫后,应适当调护脾胃。 乌梅丸 * 【来源】《伤寒论》 【命名】以主要药物命名。 【组成与方解】 乌梅――-味酸安蛔 川椒、细辛――制蛔、温脏祛寒止痛 黄连、黄柏――下蛔,清热燥湿 干姜、桂枝、附子――温脏祛寒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 本方治证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喜温而恶寒,寄生于肠道内的蛔虫,因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不时上窜胃中,故腹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虫。由于蛔虫起伏无时,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见四肢厥冷而发为蛔厥。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 方中重用乌梅,味酸安蛔,使蛔静而痛止。川椒、细辛味辛性温,以辛制蛔,温脏祛寒止痛。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苦下蛔,清热燥湿以除胃热;干姜、桂枝、附子皆为辛热之品,增温脏祛寒之功。人参、当归补养气血,扶助正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冷。对于本方治蛔作用,柯琴曾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其释义可谓要言不繁。诸药相伍,共奏温脏安蛔,寒热并调,邪正兼顾之功。由于乌梅兼有涩肠止泻之功,因此,本方对于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亦可奏效。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又治久泻、久痢。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主治上热下寒之蛔厥证。以腹痛时作,烦闷喜呕,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对于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也可应用。 2.使用注意 暴泻与湿热痢者,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 本方原为胃热肠寒,正气虚弱所致的蛔厥证而设,临证时若无上热者,可去黄连、黄柏;无下寒证者,可去干姜、附子;若体不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又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力弱,故可加使君子、榧子、苦楝皮等以增强驱虫之力。若呕吐重者,可酌加吴萸、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若腹痛甚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便秘者,可酌加大黄、槟榔等以泻下通便。 4.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结肠炎、克隆病、滴虫性肠炎、胃脘痛、激素依赖型哮喘、胆石症、慢性盆腔炎、崩漏等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 【类似方】 1.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 人参2g 白术3g 茯苓3g 川椒8g 乌梅9g 干姜1.5g。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蛔虫从口腔吐出或从大便中排出,舌苔薄白,脉虚缓。 2.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 胡黄连3g 川椒1.5g 白雷丸10g 乌梅肉5g 生川柏2.5g 尖槟榔10g。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且有身热,面赤,口燥,舌红,脉数等。 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均为驱虫剂,均可治疗蛔虫证,但所治蛔虫证之病机不一样,故其治方也不尽相同。乌梅丸主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蛔厥重证,故方中寒热并调,邪正兼顾,以温下寒为主,兼以清上热而安蛔;理中安蛔汤主治中焦虚寒之蛔虫证,故方以温补中阳,祛寒驱蛔;连梅安蛔汤主治肝胃热盛之蛔虫,故方中以清降肝胃之热,兼以驱蛔。 3.连梅汤(《温病条辨》)云黄连6g,乌梅(去核)9g,麦冬(连心)9g,阿胶6g。功用:清心泻火,生津除烦。主治:暑邪深入少阴,火灼阴伤,消渴引饮;暑邪深入厥阴,筋脉失养,手足麻痹者,以及暑热所致的心热烦躁神迷。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