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谭泽闿临蔡襄《蒙惠帖》 ■薛元明

 东方竹马 2015-09-22




谭泽闿临蔡襄《蒙惠帖》


■薛元明


  如今可见的古人临摹书迹,以元、明、清三代居多,尤以明、清两代为甚,赵孟頫、董其昌、王铎、邓石如、何绍基和吴昌硕等人,可以说毕生都在坚持临摹,甚至一本帖可以临摹数百通。临作的大量呈现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宣纸的广泛应用;二是临摹成为彼此间酬答的主要方式之一;三是发掘的新资料不断出现;四是距离当下愈来愈近,较少毁弃,从而得以整理面世。

  民国书家仍然延续了前辈的习惯,并非像今天将临摹与创作截然分开。今人的临摹若想与古人比肩,学问是首要问题。其次,对临摹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临摹好未必创作好,但创作好必定临摹好。最后则应重视日常书写的回归,使得临与创之间能够自然过渡。研究书家,从临作切入似乎更有说服力。书法大家皆是临摹大家,早已成为共识。

  蔡襄《蒙惠帖》书于1052年,蔡襄时年40岁。此作深受《兰亭序》影响,而又参以颜真卿敦厚沉稳的笔意,成为蔡氏的精品力作。正文虽只十数字,却展现了正统的《兰亭》笔法,一些字可以直接与神龙《兰亭》中的同字相对比,如“惠、水、林、感、天、气、和、左、右”等。其中第一列“水”字中的“转笔”细微动作,极其精妙。第二列的“感”字,末列中的“右”字,都是形神逼肖。

  谭泽闿的临作采取了竖式,落款中有“正临”字样,说明已当成了作品。谭泽闿学书,根基在颜真卿,但很大程度上受到翁同龢的影响,通过翁书来理解颜真卿,而后在“宋四家”中的苏、米、蔡三家之中盘旋,这三家皆学颜,因此,他们在笔法上便有了一种贯通性。

  临作的文字内容与原作略有出入,第一列“惠”字后落“水”字,第二列“安”字后多出了“手启不次”四字,“襄”字后多出“谨”字,原帖末“左右”讹为“阁下”,按此情形推断,很可能是背临所致。

  临作运笔纯熟,笔画饱满敦实,铺毫迅疾有力,不拘于原貌,自由出入,又兼具米芾“刷字”的特征,然而从整体上看,已是自家成熟的笔法。

  应强调一点的是,不管神似还是形似,临作必须要建立一种作品的意识。很多人只会临而不会写,原因即在于此。过多地关注细节,经常会导致五味杂陈,支离破碎。临摹前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一旦落笔后,就要放下一切,不计工拙,待临摹结束后再分析得失成败之处。因此,临摹最根本的目的之一,是从与古贤的对话中培养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积久功深之后,临摹过渡到创作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初时临摹,尽量不要杂入他家笔法,临一家像一家,功力到了,自己的笔法会不自觉地得以呈现。开始临摹时一定要有整体感,即使临摹过程中有几个字漏掉了,或有不满意之处,也要坚持写完,不要出现开篇不满意就立即废纸的情况,否则,就会养成心浮气躁的坏习惯。应当清楚,真正完美的作品是不存在的,最关键的,还是要态度严谨,心态放松。严谨的态度需靠平时练就,因此,最终的结论是——关键在平时,平时是关键。


蔡襄《蒙惠帖》


谭泽闿临蔡襄《蒙惠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