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诚实孩子亮出10刀,刀刀插死O2O!

 阿凯书屋851 2015-09-24

 


导读:裁员、关店、融资失败……千万不要当着O2O创业者的面儿提“Winter is coming”,就如同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生活中的大多数都懂得忠言逆耳,但事情发生了,却总有人置若罔闻。


亿邦动力网特约撰稿人“闻道”不同,这位资深零售人士、O2O创业者就像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男孩,偏偏喜欢讲一些刺耳的大实话。他没想逆转未来,因为不管如何,O2O真的要“硬着陆“了,这是行业铁律。所以,那些心知肚明且不听劝诫的人,可以继续打肿脸充胖子,但也可能会死得很难看。


是的,有那么点残酷。


中国人民喜欢一窝蜂,O2O该理性冷静地反思一下了。股灾之后,VC市场冷静下来,冬天来临, 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得更加深远和刺骨;实体经济2015年8月份开始下滑,导致靠忽悠和补贴模式的O2O商业难以为继。“基于假设的假设”将不再成立,换言之,单纯靠跑马圈地“拉粉上新”的创业,基本上都是死。


“O2O”成了一场口号,发烧的结果,就是病态。中场之后,再无大盘, G点来临之前没有占好坑的,高潮过后与你无关。留下以下10句话送给O2O的创业者们:


1、O2O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用户的数字化,继而进入数据化经营。


移动互联网只是个工具,最终是产业巨头之间的PK。问题是:你在哪个产业?GMV上千亿万亿吗?产业巨头认可你吗?


2、商业以人为本,但要汇集有价值的用户,而不是“丐帮用户”(屌丝)。


那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为便宜而来,必然为价格而去。目前的O2O,还是汇集屌丝,这种用户量即使再大,二次商业价值也有限。洗车、按摩、美甲……都还是边角料级别的消费,不是主流人群的主力消费,是刚需是高频吗?看上去很美,其实很弱,二次商业价值低。并且,这几类的O2O服务没有专业深度和资源壁垒。


3、标准化的实物和虚拟商品,一定线上效率高。这样的产业,线下都会挂掉。


譬如书,内容依然火爆,而作为载体的印刷/零售书店,还有几个在坚挺地活着?内容都在手机屏幕上,被快餐式消费了。再譬如手机,品牌已经高度集中,各玩生态,昔日零售巨头天音、爱仕德,存在价值暴跌,因为品牌商直接通过网络面向消费者,建立自己的社群和粉丝群,Direct To Consumer(to C),单纯靠商品差价生存的零售商,廉颇老矣,得想新法子。


4、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有实体存量,直接转化即可。公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形力量。


O2O初创企业,靠烧钱,没人相信会活得久。传统产业会收购或者投资靠谱的O2O垂直业务。傍大款,是一个能力,首先要找到大款,其次是大款愿意让你傍。“小姐小妹”千万别端着,有个合适的大款,就赶紧嫁了吧。


5、O2O是产业资源的PK,先企业内部PK,再外部同行业打,最后合纵连横打群架。烧的不是VC的钱,而是产业资源。


但是大多数传统产业所有者跳不出利益框框,缺乏新格局新理念,自然组建不了最新的团队,舍不得试错,安静地等着开向自己心窝的那一枪。当然,土壕们直接扔钱收购一个O2O团队,皆大欢喜。


6、传统产业的DNA再造,是内外结合。慢,但是力量巨大。初创O2O企业,必须结合传统产业。


类似60岁老爷子和5岁孩子,世界是你们的,早晚都是你们的,但现在请听爷爷几句话。


7、上门,在规模化之后,存在巨大的安全和法律风险。上门解决了用户的便利性问题,但成本不菲,投入产出低。


快递行业的法律边界,是用户的门口,快递小哥赚取的是路途上的辛苦钱。到家,提供的是服务,若进入客厅/卧室,会存在各种隐私和法律风险。一个负向案例,就可能毁掉一个创业团队。


8、物流不是O2O终极目标,包括京东到家,过程中都会迷茫。


因为其本质是“物流+”,忙来忙去,还是一个高效率跑腿儿的,和顺丰、四通一达混战在一起,没有进入实体零售的核心战场。忙啥呢?真以为条条物流通罗马啊?实体经济的品牌资源和商品资源,开放给你了吗?消费者的心智中,各种“到家”除了及时送货,然后呢?


9、To C是体力活,To B是脑力活,要忽悠商户;To VC是口活儿,口干舌燥讲故事(大家都喜欢把估值和融资额乘以3,看到牛逼的融资额,您呵呵一下就好了,别太当真,吓着)。所以,线下专业体验和服务,才是O2O的切入点。O2O要想活下来,符合下面三个标准:


标准1:线下面对面是必需品;


标准2:线下服务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标准3:面对面服务30分钟以上,建立信任。


10、移动互联下的经济要经历四个层次:Digital Connection(数字化连接)、Trust(信任)、Credit(信用)、Finance(金融)。很多创业企业烧钱,做的仅仅是屌丝用户connection(连接)的活儿,Trust在哪里?Credit在哪里?高净值用户的Connection/Trust在哪里?距离有价值的商业,仍重而道远。


商业是消费者主权,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烧钱是心惊肉跳。


想一想,消费者不主权的领域呢?譬如医疗产业,你丫的敢让医生打5折吗?医生说:好呀,我手术缝一半.....


少扯什么“颠覆”的鸟蛋了,那真的是你无知者无畏。对传统产业心存敬畏之心,接近和学习他们,移动互联网给了传统产业一个蜕变的机会,所以我们把初心放在:服务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存量的增值中分一杯羹。


总有一天,量变引发质变,但那时候是融合的结果,而不是颠覆的结果。


来源:亿邦动力网


《别一提关店就说电商》


[导读] 都说这波倒闭潮、关店潮是被电商逼的,但电商却也实实在在补贴着一些线下门店。别总一提关店就是电商冲击,其实很多店铺注定会死——模式陈旧者死、选址错误者死、瞎折腾者死,这些统统跟电商无关。


都说这波倒闭潮、关店潮是被互联网、被电商逼的,但电商却也实实在在补贴着一些线下门店。别总一提关店就是电商冲击,其实很多店铺注定会死——模式陈旧者死、选址错误者死、瞎折腾者死,这些统统跟电商无关。



近期笔者在做一款实体商业的应用,一位互联网朋友忠告:互联网已经把实体商业打垮,别瞎折腾了。虽然近年来各种唱衰实体商业的观点已经把耳朵磨出了茧,但还是惊诧于这位朋友如此决绝。三人成虎,这次终于有所动摇,但依旧不甘心,于是回顾一下实体商业的近况,要看看互联网是如何将它打垮的!


先看看关店的数据吧,这轮起于2012年的实体百货店关闭潮,到今年则更加来势汹汹。根据联商网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3家关店数量。


不过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百货在商业欠发达地区尚可,而在商业发达地区,这一业态已经彻底落后了。继续分析看百货是如何在商业发达地区垮掉的?数据显示,新开店主要在商业发达地区,新店商圈中有上海南京东路、北京三里屯这样的全国性商业地标,新店所在物业也有万象城(青岛)与新光天地(苏州)这样全国领先的商业品牌,另外,珠海、宁波、嘉兴这些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有新百货店开出。


我在7月底特意去体验上海的新世界大丸百货。这家百货店开在南京东路东端,与外滩近在咫尺,对面是FOREVER21的形象店。要知道,在上海这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城市,在南京路这样众多品牌挤破头要开形象店的商圈,一家新的百货店开业背后一定是有理由的。百货店中庭宽敞大气,-1F引入了OLE高端超市,整体品牌搭配整齐,与徐家汇那些传统百货相比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剩余的那些垮掉的百货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统的百货店形式、品类单一与较差的体验,导致其无法与新百货竞争。百货业态要进步,要“新陈代谢”,新的百货店迟早要取代老的百货店。


这与电商无关。


除了百货店,影院是被认为要垮的另外一种业态。


7月份我国票房创历史新高,但更多的宣传在影片质量、电商渠道等方面,而关于影城建设,则主要是负面信息:影城发展速度高于票房增长速度,存在过度投资的风险;电商售票渠道越来越强大,影城沦为电商们的“放映室”,是实体商业被电商打垮的最生动案例。先来看影城近年来的发展——


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新建影城1000家左右,我们保守假设影城的平均面积在2000平方米,这样每年仅新建影城就消化商业地产面积200万平方米!商业地产巨头万达集团旗下不仅仅有商业地产,更有院线。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万达商业2014年收入1078亿元,万达院线2014年收入42亿元,院线收入是商业的4%,但从两家上市公司市值来看,院线是商业的35%。数据显示资本市场对电影市场的良好预期。


目前影城已经是实体购物中心的标配,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影城开业。


看上去影城一片蓬勃,但这之前也确实有过影城关店、解约新项目甚至将发展部门全部裁员的事情。一位多年从事电影发展的朋友解读,当初《阿凡达》热映引燃了影院投资建设热潮,各种资本涌向新建影城。据他观察,任何一个商业品牌,每年适合其开店的位置都是有限的,少开就会损失机会,而突击开店就会不可避免出现位置较差的门店。部分影城的突击开店也确实开出了一批滥店,导致经营困难,只能裁员闭店。


位置是任何实体商业成功的前提,行业内有一句话:货不行可以调,人不行可以换,位置不行就只能关掉了!几年前有一家实体商业连锁获得了风险投资,制定的战略是:第一年开店,第二年经营,第三年上市。开始疯狂开店,结果基本全是亏损店,之后停止开店,开始经营救店,但因为位置太差,怎么经营都无任何起色。位置不行是实体商业的另一种垮法!这也与电商无关。


前两者的垮主要是外部的因素,还有一种垮是内部的因素,可以说是折腾导致的。


前几年是烘焙发展的黄金阶段,早期一家很有实力的烘焙品牌并没有借大势而发展。这个品牌当初认为基础的工作(位置+产品+现场服务运营品质)已经不是主要的方向了,未来的方向是营销、电子商务、会员体系、品牌建设,工作的重点转向这些所谓的“战略”,而基础的工作由于缺乏资金(预算限制)、激励与管理,一落千丈。几大“战略”丧失了基础。这个品牌因为舍本逐末而止步不前。


这是一个各种“先进的技术”“远见的观点”“颠覆性的模式”满天飞的时代,耐不住寂寞瞎折腾也会让实体商业垮掉,这更与电商无关。


三种垮法都与电商无关,一个事实是电商还在不断补贴实体商业,并且接受补贴的业态越来越多,电商们补贴得越来越频繁,补贴金额也越来越大。2014年3·8节,淘宝为线下做了广泛的实体商业贴补,手机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3·8手机淘宝生活节”的优惠共覆盖到800家餐厅、300多家电影院,超过200万张电影票,230家KTV的5.5万个包厢,共计132万个小时的消费。2015年春节期间,大众点评与美团4亿元现金补贴电影票。而近期,百度宣布将在实体商业领域砸现金200亿元!


但这些补贴并不是每一个实体商业都能享受到的。电商补贴是一种投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助优势线下资源快速做大自己,位置好的实体商业有着更好的经营潜质,也有着更好的广告位等资源,在获取电商资源方面远比那些位置差、经营不好的实体商业有竞争力。


电商们普遍唱衰实体商业,但却为实体商业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落后守旧、选址失败、舍本逐末瞎折腾才是部分实体商业品牌垮掉的根本原因,而他们的对手却从电商那里获取着大量的“弹药”(补贴)。


我们发现,实体商业并没有垮掉,虽然周边的环境愈加复杂,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身处困局的品牌(项目)更要从根本上来思考翻盘的答案:不落后守旧,才能有符合需求的产品、服务,正确的位置选择就像正确播种时间的选择一样重要,而时时刻刻扎实地做好现场运营服务,看似简单却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些做好了,就是从0到1的质变。有了1之后,很多好事例如电商的补贴便会不请自来,而后续1到N的量变也才可能发生。


(文/大成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