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运动智能指善于动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能用双手灵巧地生产和改造事物,也就是说动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即便孩子将来不想做运动员,肢体运动同样重要。因为这项智能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大小肌肉的控制技巧,不只影响专业的运动技能,表现为平衡、协调、敏捷、力量、耐力、柔韧、弹性、速度等以及由触觉所引发的能力,如:跑、跳、投、攀、爬等。同时还会影响精细动作的实施;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必备素质,如果断、坚韧、合作、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及观察、记忆、推理、判断、思维等智力方面也会表现不凡。
心理学上的动作协调是指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身体各有关部位的各个动作之间能够协调配合,顺利而连贯地进行。当完成某种活动的各个有关动作之间没有达到协调之前,则活动时常常会觉得特别费力气、紧张,动作姿势也往往不正确,注意力总是只能集中在某一个部位上,而不可能顾到其他方面,因此常常出差错。当完成某种活动的各个动作之间达到协调时,活动起来就感到不那么费力气与紧张,注意力也能分配到其他方面,各个有关动作能一个接一个地顺利连贯地进行,而且差错大为减少。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如写字、读书、体育运动等,都是需要动作协调才行的。如果动作之间不协调,速度与准确率无法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低,容易疲劳,也无法从中体会乐趣与成就感。随着不断的反复练习,这些动作协调日趋牢固,那么动作的速度和正确性也大为提高。
肢体-运动智能杰出的孩子的表现为:在小时候就很能动、爬和走;喜欢亲历冒险,把他们自己置身于挑战性的环境中;能控制东西,并进行堆砌和建造,如玩积木和拼图;对球能够进行抚摸,滚动,和玩耍;自己一遍一遍重复地做相同的事。稍大一点后,他们还会喜欢:进行体育比赛并学习新的运动技能;不停的练习一种特别的运动技能;所有类型的比赛;喜欢模拟表演等。
孩子动作发展和动作协调的实现与感知觉的发展紧密联系。因为在动作过程中,身体中筋腱、肌肉会产生许多动觉,使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状态产生感知觉,如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平衡、稳定,双臂是否伸直,双腿是否酸胀疲劳等等,并通过这种感知觉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动作协调的实现,也依赖于孩子其他感知觉的发展,如用眼看指导者示范动作的每一步,听指导者对动作要领的口头指导,以某些外部信号(如音乐、图示符号等)来调节自己的动作,使之协调正确。在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中,人本身也必然伴随着相应动作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儿童感知觉和动作协调的训练,必须结合起来安排,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来了解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1、从上至下,即从头部、躯干到脚,每个儿童动作发展总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成熟;2、以身体中轴到远离中轴,即从身体中间部位(从头到躯干)为轴心先开始发展,逐渐延伸到远离身体中轴的各部位。以上肢动作的发展为例,总是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方向成熟的。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一般是粗大动作在先,精细动作晚些。这也就是我们常建议家长朋友不要过早让孩子写字的原因。如果生理还不够成熟时让他们做超出能力的练习,只是拔苗助长。
再来了解一下作为人类动作行为的一个基本的感觉--本体感觉。它是指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来自自己身体的一种感觉,靠这种感觉人们进行动作和行为的调节、修正、有目的地行动。如果本体感觉有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解纽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据对象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常将东西弄碎、弄坏。
据此我们给出肢体-运动智能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婴儿期:(见另文)
二、幼儿期:4-5岁左右可以安排孩子到正规运动班去,学习规则和正确的技术是技能进步的好方法,同时在同伴游戏中还能习得社会交往能力。很多非对抗赛性质的运动中包含着肢体-运动智能中很重要的要素,如跳舞,溜冰,体操,健步,爬山,柔道,空手道,摔跤,越野跑,羽毛球和骑自行车都属于这个范围。一些戏剧的形式,特别是哑剧,也能发展肢体-运动智能。还有的孩子则从对小而老式的机器的拆拆合合以及拼图的解答中得益。
三、学齡期的孩子:针对粗大动作(大肌肉群活动)的训练和精细动作的练习。(一)大肌肉群活动。 粗大动作是指主要依赖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来实现的动作,如翻身、坐直、站立、爬行、行走、跑跳等等。 孩子在入小学后,上课时分心是个常见问题。孩子大肌肉力量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大肌肉尤其是腰背力量不足不足以支撑孩子40分钟的课时。有这样一句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若该动不让动,上学必多动。学前任其活动,动够上学不动。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在运动中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来我们工作室咨询的孩子,我一定会问他小时候的抬头、爬行和运动情况,并给出建议,让家长带孩子去补运动的课。 入学孩子运动能力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这些标准,多给孩子进行这些练习: (1)基本动作。指人的正确的站立姿势和坐着时的正确姿势。 (2)与整个身体有关的动作。指爬行、行走、上下楼梯、跑步、跳跃、翻滚等。 (3)手臂与手的握放相配合的动作。指投掷、滚动、推拉、拍打等。 (4)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指坐、卧、伏、跪、站立、行走等基本动作的练习,还有双脚踩着直线(或脚印)交替行走,头上顶着东西前进,身体双侧或一侧活动时保持平衡,以及在平衡木上做各种简单的练习等。 (5)控制动作的力量。指恰当地运用大肌肉群并控制所使用的力度,如脚步的轻重,拉、推、举、提、扛重物、攀高等所使用的力量控制。具体示例略。
(二)针对精细动作(小肌肉群活动)的训练。 精细动作则是指主要依赖身体小肌肉群的活动来实现的动作,如用筷子夹菜吃饭、用笔写字画图、用剪刀剪纸、用手指拣药丸、剥豆荚等。很多孩子在入小学后这些方面仍然会有欠缺,具体表现为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费力,写字不漂亮等现象。
入学孩子精细动作应该达到以下指标:熟练使用筷子,会使用剪刀,自己能系鞋带、扣纽扣,能专注地、动作协调地将蜡烛一根一根插在蛋糕上,能用正确的方法桑被子,能用正确的方法将护肤霜擦在手上和脸上,能熟练地将衣服叠好、收放整齐,熟练地折纸、描红。如果孩子不能做好这些,也要及早多进行练习。
我们的训练课堂里会进行这样的游戏: (1)基本动作练习。捡拾、翻揭、撕扯、用手指捻压与钻、搓揉、搓卷、夹取、旋开与拧紧、摺叠、捆缚等,这些动作主要依赖手腕力与手指力的训练来实现。很简单的一个办法,给孩子一张纸,先让他用笔来画画,或者按一定形状涂色,然后让他撕,感受不同纸张的质地、韧性,控制手指力量,撕出图形等。 (2)利用指力和腕力进行工具的操作练习。如摺纸、手指画、用橡皮泥捏模型、用筷子、用剪刀、穿针引线等。(3)对足部的动作控制。如起步与停步的控制、转动身体时双脚动作正确配合等。穿线板、连点成线或者是对称画图都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及空间知觉能力。
(三)神经系统的协调。健脑操对左右脑协调的锻炼非常有效,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练习。健脑操的介绍详见运动的重要性(三)肌动学之教育肌动学。 相关阅读资料:
汤老师学习力工作室简介: 专业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致力于指导青少年学习动力激发、学习能力训练及学习方法提升,家庭教育优化。 学习力分享群:14263277 请备注:紫罗兰。 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我们一起让爱流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