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A】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很好的资料哦!

 doudou0427 2015-09-2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是目前在心脏血管疾病方面临床应用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动周期相应的充盈扩张和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性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循环作用的一种心导管治疗方法。

IABP可降低主动脉阻抗,增加冠状动脉血供,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脏做功,降低心肌耗氧,增加氧供,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对手术前后的心肌缺血的控制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在改善高危患者的手术结果和存活率等方面的意义重大。目前随着适应证的扩大,其监护及并发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文献报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左右。

IABP适应征
(一)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适应征
1 高危因素,术前预防应用危重搭桥患者,急性心梗行急诊搭桥患者,EF小于30%搭桥患者,晚期风湿病患者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危险性大的复杂病人。
2 心脏直视术后脱机困难,左心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复跳后血压无法维持,必须依赖人工心肺机辅助患者。
3 心脏直视术后出现低心排,心功能衰竭。
4 心脏移植手术的辅助治疗,术前心脏功能差及无供体心脏,术后心功能差需进一步辅助。
5 人工心脏的过渡治疗。
(二) 心内科应用适应征
1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血压难以维持。
2 不稳定型或变异性心绞痛持续24小时。
3 急诊行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心功能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4 顽固性严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患者。
5 难治性左心衰竭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能做搭桥患者。

IABP临床应用指征
1 心脏指数<2L/min.m2。
2 平均动脉压<8.0 kPa(60 mmHg)。
3 体循环阻力>2100 dgne。
4 左房压>2.7 kPa(20 mmHg),CVP>15 cmH2O。
5 尿量<20 ml/h。
6 末稍循环差,四肢发凉。
  上述情况经积极治疗,正性肌力药及活性药调整心脏负荷、纠正代谢紊乱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患者,尽早用IABP辅助。

IABP禁忌证
1 严重主动脉关闭不全;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瘤、窦瘤破裂及主动脉大动脉有病理改变或大动脉有损伤者;
3 全身有出血倾向,脑出血患者;
4 不可逆脑损害;
5 心脏停搏,室颤及终末期心肌病患者;
6 心内畸形纠正不满意者;
7 周围血管疾患放置气囊管有困难者;
8 恶性肿瘤有远处转移者。

IABP操作方法
(一)、IABP的建立
1常用股动脉经皮穿刺法,较少选股动脉切开法和主动脉插管法;
2插入深度约30cm,X线下mark在降主动脉起始端为最佳位置;
3触发模式:多由心电图触发。无自主心率或心动过缓者可由起搏触发。
4设置参数:起搏比率常从1:1开始,气压由高开始,心功能改善后逐渐下调。

(二)、反搏有效指标
1 主动脉收缩压力波形降低而舒张压力波形明显上升;
2 正性肌力药、活性药、多巴多酚用量逐渐减少;
3 血液动力学逐渐趋向稳定,心排量上升;
4 尿量增加,肾灌注好;
5 末稍循环改善,心率、心律恢复正常。

(三)、 抗凝治疗
1 肝素:0.5-0.8 mg/kg,4-6小时一次。APTT延长两倍以上。
2 低分子右旋糖酐:10-20 ml/h,静点或口服乙酰水杨酸0.3-0.5 g,8小时一次,用于禁用肝素患者。
3 体循环期间和术中、术后渗血多而心包纵膈引流管未拔除患者,可不用其他抗凝药。

(四)、 停用指征
1 多巴胺多酚<5 mg/kg/分;
2 心指数>2.5 l/分/m2;
3 平均动脉压>90 mmHg;
4 尿量>4 ml/kg/小时;
5 手足暖,末稍循环好;
6 减慢反搏频率时,上述指标稳定;
7 一般不超过3天。

IABP注意事项

1使用IABP均为危重患者,随时注意生命体征、出入量等。

2术口有无出血及血肿,术侧下肢有无缺血及神经压迫表现。

3导管置入深度,有无移位。

4有无主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肾动脉闭塞。

5 IABP需抗凝并会对血小板造成破坏,应监测凝血功能及血色素、血小板。

6 IABP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IABP并发症及防治

1 下肢缺血,严重者甚至下肢坏死:

(1)原因:

a:股动脉内腔细小;b血栓形成及脱落。

(2)预防:

a:选择气囊管要合适;b:积极抗凝治疗;c:确属股动脉内腔细小、硬化钙化,末端血流不畅者及时终止,拔除插管。

2 动脉损伤、撕裂、穿孔:要求操作准确、轻柔。
3 插管困难,发生率10%-25%,股、髂动脉粥样硬化,改用小型号气囊管。
4 动脉栓塞,发生率2%。
5 气囊破裂。
6 感染:加强护理,抗生素治疗。
7 出血: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剂,局部用药。
8 血小板减少:监测血象,必要时输血小板。

9 导管插入动脉夹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