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寺字

 黄毅弘 2015-09-29
寺【寺】(

  “寺”,会意字,从土,从寸。

  “土”为土地、土壤,表示处所、场所;“寸”小篆为分寸、尺寸,此处寓含法度、权限之意。“土”“寸”为“寺”,可解为遵守法度或依照权限行事之所,即古代的官署。《说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本义指朝廷施行法度的地方。“寺”从土,从寸,又可理解为:面积有限的处所;是戒规森严之所;是万丈红尘中独有的清静寸土;以一寸真诚之心入此寸土;寸土内之人与入此寸土之人皆要守相应之规。因此“寺”又是修行之所,是寺院、寺庙,有寺规、寺律。

  土具有宽厚、忠诚、奉献的品德。“土”在“寸”上,表示具有土德的寸心,即宽厚之心、忠诚之心、奉献之心。在“有法度”的朝廷里,官员要具备这些德行服务朝廷和百姓。在寺庙里清修的人们,也是为了获得这种土德之心。“土”的古字形与“士”同,“士”与“土”相通。“寺”可解为从士,从寸。“士”是对人的美称。“寺”中之士为守律、自律、循规蹈矩,有德有行之贤士;是悟透寸心、度人向善、修行有素的高僧。故以“寺”代修行之所。

  “寺”的金文上从“止(之)”,表示落脚之地;下从“又(手)”,表示以手待侍。整体表示站在那里听侯使唤操持杂务之意。篆文将“手”改为“寸”,仍取此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寺”。若将“止”视为停,“寺”则为止于法度之意,说明了官署官员要秉公执法;修行之人要守寺内之规。

  在古代,“寺”字和“持”字相通,“寺”是“持”的本字。“寺”是掌管某某事务的官署,本身就有掌握、把持的意思。所以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叫做“住持”,就是住在寺院里,一“手”掌握此“寺”的人。由于人主持操办某项事务需要付出实际行动,所以后来人们在“寺”的左面加上了一个表示动作的“手”字作为形旁,构成“持”字。现代汉语中,“寺”不再表示掌握、操持的意思了。

  “寺”最初的意义为官署。《一切经音义》解释为:“寺,治也,官舍也。”《广韵》:“寺者,司也。官之所止有九寺。”

  自汉代开始,官员按等级分为三公九卿,三公所在之地为“府”,九卿所在之所就是“寺”了。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唐宋以后,各代虽有所改动,具体的职权范围也有所变化,但基本的官制形式沿袭下来。如隋唐时有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所以官止于九寺,司九卿之职,行九卿之礼,各归其属,不可逾矩,中规中矩,有法有度。“寺卿”是九寺大卿的简称;“寺丞”

  指官署中的佐吏。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被统治者作为巩固统治的有利工具,所以一开始就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其庙宇场所也以“寺”称之。如“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个佛寺,于东汉时期由朝廷官方建置,专门负责有关佛教传播的事宜。

  如接待外来传教的高僧,供其翻译佛经、讲说佛法、传授弟子之用。由此,“寺”就有了庙宇的意思。除了佛教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也有专门供教徒礼拜讲经的场所。由此,“寺”引申为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如礼拜寺、清真寺、摩尼寺都是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地方。


”是“”的本字;“”是“”的异体字。,金文之,止,不动“又”的变形,表示持握),表示主持、维护、控制。有的金文又”写成。繁体金文(邑),表示辅佐中央朝廷主持和维护地方管理的官员在都城聚集的地方。有的繁体金文(都邑),表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大型建筑。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地方官员的地方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篆文承续简体金文的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设在都城、供主政地方的大官要员暂住的大型建筑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寸”写成当“”的“主持、维护”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加“”另造“”代替。当“”的建筑本义消失后,篆文则再加“门”(借代建筑)另造“”代替,强调“”与建筑物的关系。古籍多以“”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寺,官府、朝廷,即拥有执法权的地方。字形采用“寸”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寺、庙、观(guàn)

在上古,这三个字意义有很大差别。"寺"是官署,"庙"是祖庙,"观"是台榭,两汉以后,它们的意义有了演变:"庙"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筑。


拜佛的地方被称为寺庙,但是寺和庙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古代,寺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在秦朝之后,官员任职的地方也统称为“寺”,历史记载,《说文》中写道:“廷也”,也就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正好证明了这段寺人的官署即称之为“寺”的历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都是官员办公的地方。

“寺”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一共有九个,其中有两个解释比较重要,第一个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第二个是指佛教的专属庙宇,在汉朝时有专门的接待外宾的寺,当接待印度佛教使者时,增设了一个白马寺,将印度佛教使者留在了中国,在中国指导修行。在隋唐之后,寺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和佛教并没有关系,庙的历史比寺还要悠久,庙最初的建立是为了供养鬼神,皇帝去世后会建立太庙,百姓为了风调雨顺也会建立庙,不过被称之为祠堂,也有很多百姓建立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礼祀·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也证明了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诸侯五庙是指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和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而朝廷官员也可以在家中自设家庙。

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例如孔子庙、关羽庙等等,百姓为了纪念他们的精神在他们的故乡建的庙宇,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宇的俗称,不过,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

“寺”和“庙”的不同也让我们想起来一件事,外国人曾说过,中国的汉字是奇妙的东西,往往学起来很难,因为一个字不仅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而且表达一种想法,有成千上万种方式,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我们已经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