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届高三语文导学案 小说鉴赏攻略(教师文本)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9-30

     2011届高三语文导学案   小说鉴赏攻略(教师文本)

复习总目标

策略目标:民主、开放、融合、互助。

思想目标: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命题者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基础目标:

   1、掌握小说命题的几个设题点,使用术语准确答题。

   2、抓住小说特征:

   ①完整的故事情节②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型的环境④深刻的主题⑤精巧的构思

   3、弄清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主旨的关系。(三点一线)

总学法指导:

行为目标: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1、启发式接受学习

   (1)(师)导语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2)以学定教,解决“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和有关问题。

    广东近几年高考文学读本走向。(幻投:见附注一)

2、引领式自主学习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思考12次周考、3次月考小说设题的旨向。(幻投:见附注二)

   (2)逐步学会小说阅读、思考、表达、操作的设题方法(生①操作)

3、研讨式合作学习

   (1)分五个小组以研究、讨论、沟通、交流等形式来完成小说《 笛》设题。(幻投:见附注三)

   (2)(生操作)《 笛》小说的人文性

  哭墙又称西墙,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仅存遗址。

  哭墙著名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位于纪念馆“万人坑”前。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37年12月13日开始大屠杀的6个星期中有30多万同胞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以史为鉴,国耻勿忘!具有民族精神的《木 笛》小说主人公——朱丹。

4、展示式体验学习

   (1)分五个小组展示小说《 笛》设题答案。(黑板演示)

   探究一:例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例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老师小结:把握故事情节,将例1、例2、合起来答题就完成了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探究二:

   例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例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例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老师小结: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的行动和细节描写来考查人物的形象。精妙的外貌、语言、

行动描写,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人物价值意义。

   探究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老师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探究四:

   例1、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例2、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老师小结:作品主题的挖掘,注意社会性与时代性。

   探究五:

    例1、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例2、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两点特色。

    老师小结:精妙技巧的捕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注意】探究五,精妙技巧的捕捉是难点,要分层指导。

    思路:设置技巧的捕捉悬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层指导1:对比与烘托在此文中的区别。

    分层指导2: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

    核心问题:鉴赏写作技巧

    几种常见的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模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课时设置:两节

  第一节以《木笛》为例,掌握小说的设题与探究

    第二节提升训练,《小米的故事》的设题与探究,并及时反馈(见附注五)

    总结提升:课堂训练《学案》文学读本——小说“即学即练”(略)

   附注:(一)广东近几年高考文学读本走向。

  2007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泥泞迟子建

16、开头作用(4分)

17、句意(5分)

18、理解最后1段(6分)

   2008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

16、句意:(4分)

17、人物形象分析(5分)

18、对句子谈看法(6

附注:(二)

 

    2009

散文 耕作的诗人    张炜

16、词意、句意: (4分)

17、筛选信息,把握文意(6分)

18、作者写作意图(5分)

   20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16主要情节 (4分)

17、心理描写(5分)

18、小说的主题(6分)

 

附注:哭墙

 

    (1)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直到如今,哭墙脚下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着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节日,祈祷者及游人更多。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栅栏,男女分开祈祷。入男部,须带上用纸做的小帽,否则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在做正式祈祷时,要准备好两个装着“圣书”语录的小羊皮袋子,一个戴在头上,另一个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教徒们在祈祷时,面对哭墙,口中念念有词,全身前仰后合,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

  (2)哭墙

    著名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位于纪念馆“万人坑”前,是由中科院院士、纪念馆一二期工程设计师、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的,老百姓称之为“哭墙”。上面镌刻着战后初期,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以及解放以来各时期的幸存者口述证言、出版的各种史料、遇难者家属提供的遇难者名单。随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民间又称“哭墙”),长期埋藏在亲人们心中的悲痛记忆和文字史料中的1655个遇难者姓名,将在明年清明节前镌刻到“哭墙”上,从而让这些遇难同胞找到新的归宿。这堵墙,刻着1万多名遇难者的名字。

   这堵墙,背后是30多万个鲜活的面容。

   这堵墙,寄托着我们对逝者无尽的哀思。

    这堵墙,提醒世人永远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这些名字即将刻上“哭墙”

    明年“哭墙”上遇难者姓名将达10324个。   

    现在的“哭墙”长43米,高3.5米。受条件限制,1995年初“哭墙”刚建立时,上面只刻有3000个遇难者姓名。后来,经过各方努力,遇难者名单寻找、征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2007年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竣工时,“哭墙上的姓名又增加5600多个,使总数达到了8600多个。最后“哭墙上的遇难者姓名将突破1万个。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

     当年大屠 杀的6个星期中有30多万同胞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以史为鉴,国耻勿忘!

   【答案】

    例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

    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例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被拒离开考场)(吹奏悼念亡魂)

    例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例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本题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爱国

   例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外貌描写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

   ②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作品主题的挖掘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例1、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画线的句子既是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是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自然得出:(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例2、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精妙技巧的捕捉: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例1、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2、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两点特色。

   ①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     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     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