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后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号“天后”。她于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登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执政15年,有雄才大略,威令四方;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诛杀重臣,又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她家乡山西文水县有则天庙,庙联为: 六宫粉黛无颜色; 此联是副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杨贵妃作比,赞美武则天的容貌;下联出自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各国使臣顶礼膜拜,烘托武则天的威仪。“粉黛”本是女子用的化妆品,联中代指嫔妃;“衣冠”本指士大夫的穿戴,联中代指外国使臣;“冕旒”本是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联中作为武则天的代称。 像这种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一种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称为借代。讲得通俗一点,借代就是换个称呼,换个说法。对联中运用借代,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力,把本体事物表达得显豁、生动。 借代,不外乎代物和代人两类。在实际运用中有多种形式变化。 借代联中,代物的有以部分代总体,以具体代抽象,以特殊代一般,以特征代主体等多种形式。如湖南岳阳大乔墓联: 高唱大江,谁把黄金铸铜雀; 联中,以“大江”借代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首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以部分代总体。 明·张居正应湖广巡抚顾璘之请赏菊。客中有人将菊折去,顾出句: 赏菊客来,两手劈残彭泽景; 张对道: 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春。 联中以“彭泽景”代菊(因晋·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以“洛阳春”代花,则是以总体代部分。 昔有塾师李璧瑜自撰联云: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联中以“之乎者也”代“作业”,以“柴米油盐”代“生计”,是以具体代抽象。 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年少勤学多才,相传他随父进城赶考,路上采了一朵花藏在袖子里,主考官见了,戏言道: 小童子暗藏春色; 于谦应声答道: 老大人明察秋毫。 “春色”本是春天万紫千红景色的抽象概括,“花”仅是春色中的一种具体景象,以“春色”代“花”是以抽象代具体。 昔有佚名联: 伯乐常存,何无千里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擅长相马。联中以“伯乐”代善识贤才者,是以特殊代一般。 老舍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 鬼狐有性格; “文章”是作品著作的泛称,而联中的“文章”特指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是以一般代特殊。 再看一副中秋节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 联中,以月亮圆如“轮”、亮如“镜”的特征,用“轮”、“镜”代月亮,是以事物的特征代主体。 清·彭元瑞曾题联自勉: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上联从字面上看,是讲二月的杏花、八月的桂花,在四季景色中最美丽动人。实际上,作者并非只在写景,而是隐指读书人通过二月乡试、八月会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快事。以“二月杏花”代“二月乡试”,以“八月桂”代“八月乡试”,是以与时令关联的一种事物借代另一事物。下联中的“五更鸡”,实指“五更鸡鸣声”,这是以事物的属性特征代主体。 借代联中,借代人的形式也很多。有关人物的籍贯、职务、作品、特征等,都可以用以借代该人物。如题孔庙联: 泗水文章照日月; “泗水”是流经孔子故乡曲阜的河流,“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联中用以代孔子,这是以地名代人名。 如屈原祠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史记》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联中借“三户”代楚国。《九歌》是屈原的作品,联中代指屈原,这是以人物的作品代人。 林则徐题赠香海上人联: 右军贴许怀仁集; 右军指书圣王羲之,他曾任右军将军。联中以其职务代人。 张绍诚先生赠“女子诗社”联: 不让须眉,咏雪原尊道韫; 上联以“须眉”代男子,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代人;下联以“巾帼”代女子,是以人的用品和发饰代人。 还有的对联,采用多种形式的借代手法。如清·吴山尊题安徽当涂太白楼联: 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联中“谢宣城”指宣城太守谢玄晖,“韩荆州”指荆州刺史韩朝宗,这是借官职代人名。“先生”和“国士”都是指李白,这是以称呼(尊称)代人名。 蔡锷去世后,他的红颜知己小凤仙送了一副挽联,传为湖南人易宗夔代笔之作。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联中多处运用借代手法。“燕支”,通“胭脂”,本为妇女用品,常借代妇女,联中借代妓女生活。这是以人的用品代代人,再转意借代人的行为。“英雄”本是杰出人物的通称,联中代蔡锷,这是以一般代特殊。“桃花颜色”是以桃花比喻容貌,以人的容貌代人,联中指小凤仙自己,则是以人的特征代人,并以一般代特殊。 借代修辞在对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典雅。相传古代有户人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按中国民间习俗,女孩子称为“千金”,女婿称为“半子”。该户人家生了十个女儿,有十个女婿,故曰“家有万金”、“命有五子”。如果不借“千金”代女儿、“半子”代女婿,而直说“家有十女不富”,命生十婿还孤”,那简直是味同嚼蜡了。 有的对联,内容中需多次提及同一个人,运用了借代手法,既可以多角度地介绍这个人的身份,又不至于令人感到重复。如清·吴耀斗题隆中武侯祠联: 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难得已也; 上联中,“布衣”、“潜龙”、“蜀丞相”均借代孔明。“布衣”出自孔明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潜龙”,即伏龙,司马微称孔明为伏龙,他曾向刘备进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蜀丞相”也指孔明,刘氏取四川后称帝,以孔明为相。尽管联中三次提到孔明,但由于以其他相关的名称借代,既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又避免了重复、枯燥之弊。 对仗中运用借代手法,还便于突出表达被借代事物的特征。如格言联: 黑发不知勤学早; 联中“黑发”、“白头”分别代指少年和老年。以少年和老年的特征作为借代,对于表达“不知勤学早”和“方悔读书迟”更具警醒作用。 对仗中运用借代,有时是对仗的需要。如太平天国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九”和“五”本为《易经》中两个卦位名。《易·乾》中有“九五,飞龙在天,利在大人”之说,后以“九五”为帝位。联中如直接用“帝位”二字,则与上联“三千”不成对。为对仗的需要,便以“九五”代帝位。 借代和比喻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事物,二者只是相似;而借代的主体和借体关系密切,借体往往是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主体必须有代表性,可以借代主体。如前联中,“黑发”可以借代“少年”,“白头”可以借代“老年”;而在比喻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送桥桥题杨州小金山桂花厅联)中,以水喻月,以山喻云。但“水”和“山”就不能替代“月”和“云”,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可替换关系,只是两者有相似之处而已。 作者:潘国璋 原载:《联苑百花奇观》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