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在陇南的行程和纪行诗

 家有学子 2015-10-05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十五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迅速渡过黄河,攻占了洛阳、长安等地,由此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关中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此时地处西陲的陇南,虽然受到来自西面吐蕃族的威胁,但暂时还呈现出一派平和景象,成为中原逃难者的避难之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这些避难者中的一员。
  杜甫 (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早年漫游吴越、齐鲁之地,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后在长安做过小官。安史之乱中,他一度被俘,脱险后任唐肃宗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庸肃宗乾元二年 (759年)秋,在他48岁时,因仕途坎坷,加之生计艰难,便辞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 (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后,移居同谷。年底,又为生活所迫,启程前往成都,定居于成都浣花溪草堂。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晚年漂泊于湘鄂一带,59岁时,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舟之中。杜甫在陇南生活的一个多月中,以经行前后为序,将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一一记人诗中,写下了《法镜寺》《龙门镇》《凤凰台》《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等二十多首诗,其中以《同谷七歌》最为有名。
  凭借着伟大诗人杜甫的光辉诗篇,陇南,这块祖国西部神奇的土地,遂以其雄奇而又秀丽的风姿为世人所注目。杜甫在秦州前后共住了三个月,天气渐冷,饥寒交迫,吐蕃的威胁也愈来愈紧。“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正当诗人优愁之际,忽有同谷的友人来信,说同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川秀美,邀请诗人前去做客。杜甫欣喜异常,当即决定离开秦州到同谷去。在十月底的一个夜晚,杜甫雇了一辆马车,携同家眷,踏上了赴同谷的路程。杜甫从秦州出发后,取道赤谷 (今天水西南暖和湾),开始了赴同谷的长途跋涉。临行前,杜甫根据他对同谷的了解,写了《发秦州》一诗。他在诗中写道:“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在诗人的心目中,同谷是一块富足的“桃花源”,在那里有食、有衣、有友人,可作为栖息之地。从秦州赴同谷的旅途中,诗人一共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这些诗基本上都以地名为题,描写一路景物,描绘了陇南的秀丽山川,并借景抒发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情感。诗人一出秦州,就感受到了旅途的艰难。他在《赤谷》诗中写道:“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出赤谷南下,经今天水市平南乡,就到达铁堂峡。铁堂峡,位于铁堂山下,在今天水市西南七十余里的天水镇东北方向张家峡与赵家蘑之间。这里的道路更加艰险,“威迟哀壑底,徙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出铁堂峡向西,就到达了盐井。盐井即今礼县盐关镇。这里很早就盛产卤盐,三国时称卤城。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曾在这里与曹魏军激战多次。隋唐以后成为陇右主要产盐地,有盐井多口,供给秦、阶、成诸州。诗人在这里见到辛苦劳作的盐工,耳闻目睹了官家的重利盘剥,愤怒地写下了《盐井》诗:“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解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从盐井出发。诗人折向西南进人寒峡。寒峡,古书又写为塞峡,即今西和县长道镇境内的大晚家峡。由此再南行,经过法镜寺 (在今西和县北石堡乡境内),然后翻越今元号山东麓后,进人龙门河谷 (今西和县南石峡河),穿青阳峡 (今西和县十里乡内),过石龛 (在今西和县石峡乡西北八峰山腰)到达龙门镇。龙门镇,在今西和县石峡乡境内 (一说在成县府城),石峡河穿境而过。石峡河古称龙门水,北魏时曾在这里设龙门戍。这里四面环山,山势陡峭,峡口狭窄,宛如石门,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不但北魏在此建有戍所,而且店代也以此为军事重镇,驻有大显戍卒。杜甫在这里写了《龙门镇》一诗,诗中写道:“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 ? 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驻军的军旗在冬日沉沉的幕色中显得十分暗淡,戍卒手中的兵器也由于冷风寒箱的侵蚀,显得钝涩了。军威不振,士气低落。对此,诗人十分感慨。诗人在龙门镇住一宿,次日又继续南行,经过积草岭 (今西和县、成县交界处)、泥功山 (今成县境内),到达了这次旅行的终点同谷县。杜甫来到同谷,满以为境遇会得到改变,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也许是邀请他来的“佳主人”另就他职远离同谷了,也许是诗人携妻带子、穷困潦倒的状况使势利的“佳主人”避而不见了,总之,诗人在同谷的处境比秦州更加困难了。天寒地冻,人地生疏,有时甚至绝粮断炊,诗人生计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诗人不得不跟随养猴的老人到深山老林拾橡栗、挖黄独来度日。诗人在同谷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最困苦的一个月。在这里,他亲身体验到了下层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在凄风苦雨中,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把对远在他乡弟妹的思念,对国家时局的关注,对昏庸腐朽的统治者的谴责集中起来,创作了千古绝唱《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世人又简称为《同谷七歌》。杜甫的《同谷七歌》是诗人生活濒于死亡边缘的凄惨哀号和愤怒抗议,是向黑暗社会痛断肝肠的血泪控诉。在杜甫的所有诗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全诗分七个自然段,五十余句,三百多字,感情凄怆,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一唱三叹,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激动不已。这组长诗用歌行体的形式,酣畅淋漓地倾吐了诗人三年来辗转流离、郁郁不乐的怨愤,如泣如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推崇。宋代文学家朱熹评论说:“同谷七歌豪宕奇崛,兼取九歌、四愁、十八拍诸调而变化出之,遂成创体。
  ”李师存在《师存记闻》中也说:“太白远别离,蜀道难子美,寓同谷七歌,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之下。”杜甫在同谷寓居期间。还到过同谷县的风凰台、飞龙潭等地。在这里,诗人听到了关于风凰的传说,看到了凤凰山的险峻和山下万丈潭的壮丽景观,感慨万千,写成了《风凰台》《万丈潭》两首诗。诗人在同谷只住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因生活所迫,决定离开同谷人蜀,希望在那里能够得到朋友的帮助。这年十二月一日,杜甫又带全家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途。旅途中,诗人也写了一组十二首以地名为题的纪行诗,其中有四首诗描写的景物仍在陇南境内,依次为《发同谷县》《木皮山》《白沙渡》《水会渡》。另外,还有一首《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在《发同谷县》中,诗人解释了他离开同谷的原因:“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虽然生活艰苦,但对同谷的秀丽景色仍十分流连,对这里的老百姓也十分依恋,“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登上同谷县东南二十余里的木皮岭,杜甫仍然回首眺望同谷,“首路栗亭西,尚想风凰村”。风凰村,在同谷县的风凰台下。栗亭,即今徽县栗川乡东南。杜甫白同谷出发,从栗亭西边经过,翻过木皮岭后,又越过青泥岭 (今徽县东南),进人嘉陵江河谷。诗人在渡过白沙渡 (今徽县东南)、水会渡 (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北)后,越飞仙阁,过天险剑门关,终于到达成都。诗人在渡嘉陵江时,想起了患难之交吴郁。他知道,吴郁是两当人,故乡在距渡口百里之遥的嘉陵江上游 (据考,吴郁故乡在今两当县西坡乡三渡水村)。此时,吴郁已被唐肃宗贬往长沙。诗人感慨万千,他想到,此时位于嘉陵江岸旁的吴郁旧宅,必定是人去宅空,蛛网封门,一派凄惨景象。“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鹃鸡号枉绪,日色傍降陌。
  ”怀着对友人的思念。他又回顾了当年在长安时与好友吴郁的密切交往,检讨了自己未能为吴郁辩解冤屈的过失。挥笔写就了《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据地方志记载,杜甫在经行栗亭时还曾留有题记,但到唐懿宗时已不复存在了。当时任职成州刺史的赵鸿曾亲自勘寻。“杜甫栗亭诗,时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何所有。”杜甫在栗亭写的诗,当地人还能吟诵一些,但题记却找不到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连当时人们所吟诵的一些诗,也失之不传了。杜甫在陇南前后度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作诗二十余首。尤其是那刻画人微的纪行诗,那慷慨激昂的抒怀诗,在杜甫一生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杜一研究专家在《杜诗胥注》中评论道:“杜公纪行诗,从《发秦州》至《万丈潭》,从《发同谷》至《成都府》,人天穿云,万壑千崖,雨雾烟虹,朝朝暮暮,一切可怪可吁可娱可忆之状,触目惊心,直取其髓,而犁然次诸掌上。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大凡读过杜甫陇南纪行诗的人,都会对陇南雄奇而又秀丽的景色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