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庆平:屠呦呦为何能获诺贝尔奖?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5-10-07
发表时间:2015-10-6 19:37

昨晚饭市时,一位同行朋友浏览朋友圈信息,看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惊天消息,于是把手机递过来给我看,我一开始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前几年的预测消息。不料,经过反复查实后得知,这个消息千真万确,实在令人激动,也给人以激励!

  当然,青蒿素获奖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此话怎讲?说它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屠呦呦于2011年已获得作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说它在意料之外,是因为今年汤森路透的诺奖预测名单中没有屠呦呦。更重要的是,毕竟拉斯克奖已经颁发过4年了,这些年的期望一次次落空几乎让人觉得青蒿素已经获奖无望。

  在诺贝尔奖设立120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中国女科学家,第一次把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让本土中国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昨天下午5点30分(北京时间),屠呦呦一举创造了诺奖史上的3个第一!

  应XX网主编之约,让我谈谈我在获悉屠呦呦获奖后的体会,其理由是我“对相关专业有研究”。的确如此,我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青蒿素抗疟的临床研究,而我本人从2000年开始又相继启动了青蒿素高产基因工程研究与青蒿素分子药理学研究,并开拓了青蒿素除抗疟以外的新用途研究,已初步阐明青蒿素抗癌、抗菌、抗炎、抗肥胖和抗衰老的作用机理。

  这么说来,我在青蒿素这个话题下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因此,恭敬不如从命,下面我就分5点来谈谈我对屠呦呦获奖的感想和体会。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什么?

  正如刚出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所述: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as awarded...to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一种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抗疟法。

  熟悉青蒿素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把青蒿素开发成抗疟药并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但她的最大贡献在于首先发明了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方法,使得随后的结构鉴定与临床研究得以顺利进行。2011年把拉斯克奖授给屠呦呦的理由是基于她的3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青蒿素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青蒿素抗疟临床实验。

  本人经过文献考证,也总结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3个“最先”:最先经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的高效抗疟作用(1971年10月4日);最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结晶(1972年11月8日);最先经临床试验初步证实青蒿素结晶对疟疾患者有效(1973年9-10月)。

  青蒿素的发现值得获奖吗?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低温萃取法不仅是一种方法创新,更是一种思路创新。从高温提取到低温萃取看起来只是一种温度的简单改变,但在当年对青蒿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改变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而且温度究竟多高才合适,必须经过无数次实验。假如温度并非青蒿素能否分离成功的前提,那么实验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越多,成功的希望越渺茫。


  由此可见,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屠呦呦独到的科研思路既不是娘肚子里带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受到先人的启发。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写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正是其中的“水渍”和“绞汁”让屠呦呦琢磨出青蒿素可能不耐热,只能用低温萃取的想法。

  不过,虽然古训的经验之说难能可贵,但不能把它们以教条主义的做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实际上,青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油,天然青蒿合成的青蒿素就贮存在充满芳香油的“腺毛”中。假如机械地套用“水渍法”,那么青蒿素的提取量将会很低,远远无法达到实用的要求。

  屠呦呦的创意有两个:一是改“水渍”为“醇提”,因为青蒿素为脂溶性而非水溶性,适合用有机溶剂提取;二是改“高温乙醇提取”为“低温乙醚提取”,因为高温能使青蒿素失效。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两个创意都不算什么“高科技”,也许大多数从事药化研究的人都可能想到。但是,当初不仅不知道青蒿中究竟含有什么抗疟成分,更不知道该抗疟成分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结构,屠呦呦能想到用有机溶剂提取,后来更考虑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在低温下提取,难道不是有力地证明科学研究贵在思路创新吗?

  中医药现代化是否还要继续?


  屠呦呦受古代文献中“水渍”和“绞汁”等描述的启发,在多次热提取青蒿素失败后,果断改用冷萃取法。这说明不仅中医药本身是现代医药开发的素材,而且中医药古代文献也是现代医药研究的宝藏。这让我想起中医药现代化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中医药现代化的出路在何方?青蒿素研究成果的取得及屡次获奖清晰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是关于中药现代化的问题。

  首先,以现代中药药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研究为核心的中药现代化很有必要,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俗话说:“百草皆药”,每一种植物天然产物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而现代药物开发仅仅触及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尽管药物发现中的“人工进化”(即组合化学合成与高通量筛选)重要,但“自然进化”产生的天然药物更加可贵,因为高效低毒之故,预计今后将有更大比例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天然单体药物加入到市售药物清单中。

  其次,中药现代化应该怎样做?究竟是整体打包的“东方思维”好,还是化整为零的“西方思维”好?青蒿素的研究应该为回答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有人担心中药或中药复方一旦被拆散,其药性不再或大大减弱,反对中药的单药提取及其药效研究。其实,这种过分担心没有必要,毕竟拆方效果最终要靠药效说话,而且不可能每种中药必须配伍才会有效。

  屠呦呦获奖,同行应有怎样的心态?

  可以说,青蒿素项目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实至名归、货真价实!至于对“个人功劳”还是“集体荣誉”的纠结,随着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奖与诺贝尔奖也就尘埃落地了。这是主流科学评价的“游戏规则”,中国人应该学会适应。一个连外国人都认可的突出成就,中国人还要质疑吗?如果把屠呦呦当做中国青蒿素研究的杰出代表,那么她的获奖也就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因此,作为老一辈青蒿素研究同行,不宜对屠呦呦获奖抱有永远的成见,而应该把青蒿素获奖视为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它比中国胰岛素研究的待遇要好得多,因为这次青蒿素获奖已经没有给青蒿素研究人留下任何遗憾了!

  预测诺贝尔奖,高影响力论文还有用吗?

  至少从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来看,汤森路透的预测完全不靠谱。这主要是诺奖评选委员会与科学研究团队追求的理念不同所致,诺贝尔奖更青睐实用成果,哪怕是多年以前的人和事,而学术团队更注重前沿研究,非得创新和第一不可。这就决定了诺贝尔奖从科研成果发布到颁奖相对滞后的属性,或许汤森路透的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可以实现。

  高影响力论文中固然集中了绝大部分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但个别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期刊所刊载的论文并不一定都是低水平的,而更有可能是原创的和初步的创新性成果,青蒿素研究工作中所发表的系列论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本帖转自华声论坛> 辣眼时评

本文作者简介  曾庆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生命科学。转发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