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吴工图书馆 2015-10-08


儒家的“中庸之道”,也称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用以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方法。


“中庸之道”对传统中国影响极大,它指导人们说话办事要适中,适度,尽力做到“恰如其分”,“刚刚好”的状态,以避免激进逞强或者消极自卑的两个极端。


关于“中庸“的意义,古人有不同的解释,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汉代郑玄的解释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中庸”就是中用,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易中天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任何人,最普通的人,再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做到。


所以他认为,“中”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就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但是真要做到,又很不容易。


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


那又怎么办?当然是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回到这种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无原则。


有些人认为“中庸”是古代文化的糟粕,是中立、平庸的意思,让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敢冒险。


其实,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反而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肤浅的误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