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制糖的第二代传人:付叔

 昵称535749 2015-10-16

2015-10-16 08:02 | 豆瓣:阿庆在乌乡

下了高速路,向北直行,二十公里左右,就回到了村口。道路两旁又多了几片速生桉。走过村子唯一的小商店,村民们相聚闲聊。只是,时下,多数只见五六十岁的父辈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早已南下,像是迁徙的候鸟。

这,就是我的村子,熟悉的土地,陌生的面貌。


古法制糖的第二代传人:付叔

1.我们怎样对待土地,就是怎样对待自己

离家十年后,重新踏上土地,赤脚去触摸,试探阻隔有多大。所幸,那种感觉,涌上身来。熟悉的土地上,叔伯婶婶在犁地翻耕,按照约定,用最传统的方法种植甘蔗——选种砂质土壤,选用土生土长的蔗种,施用农家肥。

村民笑我,那么多年的书真是白读了,这种笨方法虽然省下化肥和农药,但是既费力又低产,远远比不上新蔗种。我料想过,说服所有人很难,所以,只能央求亲戚,答应他们按亩出价,保证亩产价值不低于行情。至此,他们才乐意照做,毕竟原生蔗种无需额外的化肥,只用农家肥就足够,而且它耐旱、少虫害,省心不少。

当然,村民也深知原生蔗种更适宜本地,外来品种虽然高产,但是极需化肥农药,连年种植会重创土地,以后恢复土壤肥力就很难。我知道,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秉性一半天成,一半历经祖祖辈辈农民的耕作,才最终定性。任何过分攫取,都会危及它的性命。

村民不是不理解,他们只是更担心一年到头的收获,抵不过诸多劳累:三月播种,四月施肥,五月灌溉,六月培土,七月剥叶,八九月炎热似火,仍需灌溉,最后才到收获的秋冬季节,收割、清理、堆放、搬运……

整年的劳累,要求一个有所值的结果,天经地义。所以,把甘蔗变成其它更高价值的事物,做到物尽其用,才会对得起他们的汗水。

幸好,村里保留有古法制糖。甘蔗榨汁,可以做出最地道的红糖;蔗渣和蔗叶晒干,可以当做燃料,灰烬再归还土地,培育肥力。柴火熬制的红糖,保留了原生甘蔗的营养,能够很好地护理女性健康。虽然产量远不及糖厂,但是它所需设备不多,原材料、人员、场地等一律就地取材,两三户农家协作即可。

老人说,古法制糖很久以前就有了。古代已经有人做,究竟哪个朝代,无从得知;民国时期,家家户户制糖;七八十年代,所有制糖师傅都出自本村;后来糖业施行管制,不许私人制糖,所有灶台被捣毁。如今,懂得古法制糖的人,只有两位老人,88岁的黄爷爷和62岁的付叔。

为何一门手艺存活了上百年,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行将消失?人们不加思索地告诉我,它太落后了。可是,它真的落后吗?如果对比糖厂的批量生产,它确实落后。可是,糖厂如何对待土地?为了产量,他们完全无视土地的生命,无视生活其中的生灵,引导人们无节制地施肥、喷药,以致农民把杂草、昆虫视为障碍,统统恶狠狠地杀死。长此以往,土地上的原有生物会慢慢消失,土地只会越来越羸弱,最后更加依赖化肥和农药。

不知在不远的未来,春天会不会寂静无声?我不敢想象。

2.落后与否,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和我一起长大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村里继续耕田种地,把小孩儿留给老人喂养。很多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由于缺乏人手,只好荒废或种上速生桉。而他们的打工生活又如何呢?频繁加班,靠加班费尽力提高工资,还得省吃俭用,每个月按时寄回老家,恳请父母尽量少干活,多加保重身体,同时照顾好孙女孙子……

这样生活,想必不是先进。

不如归来,跟着父辈重新认识土地,学着善待土地,友善耕作,重拾古法制糖。甘蔗,选用原生品种;肥料,施用农家肥料;农药,不用或极少使用,以便昆虫栖息,杂草生长再喂牛……不如归来,勤劳耕耘,待到秋季,根据每日榨糖量,约上亲戚邻里,相互帮忙收割,再把甘蔗运回作坊,大家各就各位,榨汁、烧火、掌勺煮糖……每日劳累后,各回各家,陪陪爸妈,教辅小孩写作业……

这样生活,难道是落后的吗?

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他做到了。然而世界太大,我只想改变我们的家乡,和我的兄弟姐妹、叔伯婶婶,一起做。


古法制糖的第二代传人:付叔

付叔,在煮糖。

付叔,是这一切的起点,因为付叔精湛的技艺和质朴的修为,铺就了我们返乡的道路。

付叔小时候,体弱多病,所有的重活被家人揽完了,他只能放牛、煮饭、洗衣服。16岁那年,父亲身体不好,时不时空缺生产大队的榨糖任务,导致工分被扣,生活几度陷入困境。付叔从小目睹父亲煮糖,所有细节早已烂熟于心,所以,提出代替父亲出工。但是,父亲极力反对,因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也因为他从来没做过。当时,付叔的父亲是生产大队唯一的榨糖师傅。每到榨季,日夜开工,直到全部甘蔗榨完;停工一日,生产大队所有人马也跟着停。付叔知道事关重大,所以,也不敢乱来。到了18岁,父亲身体愈加严重,付叔极力要求父亲让他试试,实在不行就算了,他父亲才答应。后来,只煮了三天,付叔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正式接手榨糖。这一做,就是几十年,教出的徒弟遍布各乡镇。

付叔说,那时只想让父亲在家休养身体。虽说从小熟知榨糖,但是,榨糖事关重大,心里还是很紧张的,所以,经常忍不住回忆父亲教过的话,生怕遗漏、记错。如何认识土质、哪种甘蔗最好、怎样指导烧火节奏、几时起锅……把握火候最关键,因为要了解当天气温、甘蔗、柴草习性等。

我很好奇地问,那么多东西要了解,要亲身实践,不会很累吗?

“刚开始那会儿,我也觉得很累,身体都不想动。但是,既然接替了父亲,就要做好这份工,不能丢脸了。慢慢做,做久了,身体也适应了,甚至感觉身体变好了。现在,也没觉得累不累,因为心里想着做好的糖,就会用心想,认真做,就像心里想吃瓜,就会去种瓜,想吃菜,就种菜,不觉得累。”

我说,这种心态正是年轻人缺乏的,大家都很浮躁呢。

“是啊!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个,他们很怕辛苦,但又想赚钱又想享受,所以,都跑去广东打工咯!难怪村民笑你们傻,放着办公室不坐,回村里干这个。不过,也不用理会这些。只要你们带个头,把榨糖做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大家一起做,一齐约好做最好的红糖,卖到北京去,到时候大家就明白了。以前,全村人榨糖,我们村的小伙子都不用愁娶不到漂亮的老婆呢!”

我说,年轻人之所以不乐意参与,主要原因是觉得不赚钱。

“指望这个赚大钱,然后什么事都不干,这种心态要不得。去外面打工,每个月的工资能剩下多少?又吃的不好,住的不好,还不能照顾自己的小孩和老人,何必呢?不如回家,虽然钱不多,但是做好红糖,也是够用的,而且,吃的瓜果蔬菜、米饭猪肉都能自己种养,既放心又省钱,还能陪陪老人和小孩,是不是?其实,老人并不要求儿女赚多少钱,只是希望他们多陪陪。”

我问,能不能改进下,用机器代替人工,减轻人们的工作量?

“很久以前我考虑过,特意去糖厂工作学习。但是,机器只能做某些工作,死板的那种,比如榨汁,其它工作不能交给机器,因为它们不懂火候,只有人才懂。如果全部交给机器做,那种糖要放添加剂(二氧化硫、焦糖色素)。这门手艺活了上百年,机器什么时候才出现?人的双手,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只有手,才能感觉哪种火候最适合。我做了几十年,虽然一些技巧比不上别人,但是我心里清楚什么糖才是最好的,也知道怎么做出来。”

我疑惑,技巧比不上别人,是什么?

“我去过河池、百色、柳州、南宁、玉林、桂林,见过很多制糖师傅,有些人的技术很厉害,懂得使用添加剂,做出糖贩要求的样子,比如添加色素让糖变得很黑或很黄、添加石灰让糖变得很硬……虽然质量打折扣,但是工作比较轻松,产量也高。”

“看几遍就懂了,但是不能用。因为都是卖给附近的人,大家相互认识,没必要那样做。而且,正宗红糖比较受欢迎,我也能做,干嘛不做呢?做了那么多年,我心里有数,所有东西,比如甘蔗、柴草、竹木器具,就地取材已经够用了,不用额外的东西。”


古法制糖的第二代传人:付叔

付叔几十年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可是他并没有借助技巧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轻松,而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做最好的糖,这是他心里最清楚的。那些煮糖技艺,早已变成潜意识,随着天气、甘蔗、人力、火候等因素的变化,器具手到擒来,自然操作,最终所得的红糖,很棒。或者,与其说是付叔的技艺创造了糖,不如说是付叔顺应了制糖之道,把自己置身于制糖之道的操作环节,安分守己,不逾越界限。

然而,以付叔这样的心态和修为,去苛求时下的年轻人,很难让他们理解并遵守,因为这种修为需要久经岁月的沉淀。

以我们浅薄的生活积累,定是难以接手这门手艺。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付叔,还有土地,还有人种甘蔗。土地既然已经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那么,它必定有能力继续支撑我们及后辈子孙,只要我们敬爱土地,正如敬爱自己的父母。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