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贤王和寇准的真实故事

 文化龙乡 2015-10-16

 戏剧舞台上的八贤王和寇准的真实故事

 

 

周庆安

在演宋代戏的舞台上,常常出现一个正面官家人物——八贤王赵德芳。他身份高贵,受过老皇上赐封许多特权,上殿不参,下殿不辞,走动总是怀抱洼面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潇洒倜傥,总是站在忠良一边,周旋于皇帝、谗臣之间,在关键时刻助忠良一臂之力,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个不老翁,从寇准戏,到杨家将戏,以至包公戏,皇上都换了三个,八贤王还总在双方矛盾最激烈时刻被请上场。他一出场,矛盾各方,既尊重,又惧怕,连皇上也得让他三分,矛盾便迎刃而解,从而正义得申,谗臣受气,圆满收场,因此八贤王是个受人喜爱的角色。

这真是历史上的赵德芳吗?不不……。你看完下个情节就清楚了。

烛影斧声千古谜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在“陈桥驿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宋朝,结束了唐之后五代十国混乱局面,是为宋太祖。宋太祖是历史上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雍容大度,宅心仁厚。他当皇帝后在皇宫秘殿里立了个遗训碑,刻了三条训辞:第一条:不得杀害柴氏子孙。(大宋江山是从人家手里诈来的,不能过河拆桥)。第二条:不得杀害言官。(上书言事者无罪)。第三条:不加田赋。新登基的皇帝都得先去看太祖遗训。虽然他们要与时俱进不一定全遵守,但至少说明,宋太祖比那些流氓出身的皇帝强多了,像刘邦、朱元璋、朱棣、洪秀全之流,功成之后就将功臣以及前朝旧臣基本杀光,前朝的皇帝一家更要斩草除根。宋太祖不杀功臣,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办法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

可是当皇帝这差事的吸引力实在太诱人了,墙外的问题解决了,萧墙之内倒是大意失荆州了。

宋太祖兄弟三人,二弟赵光义、三弟赵廷美,都是陈桥兵变的积极分子。后来又担任要职,是负责京城安全的掌军和执法衙门——开封府尹。

宋太祖有子二人,长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五十岁那年冬天(公元976年),天下着大雪,他突然病倒了。早已窥伺帝位的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收买了太祖身边太监王继恩。当太祖感到自己病重时,就让王继恩持诏去召四子赵德芳进宫。王继恩没去召赵德芳,倒是直接去了开封府通知赵光义,程德玄已在门口坐等,赵光义也通宵未眠,当得知这个消息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程德云和王继恩的催促下,立即进宫,不等通报直入太祖寝殿。史载,但遥见烛影下晋王赵光义时或离席,又听到“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第二天早晨,赵光义立即在灵柩前即位,并一改下年改元的旧制,立即改元太平兴国。是为宋太宗,改名炅。太宗这样迫不及待即皇位和改元之举,引起了外界许多猜测。太祖死时,只有他兄弟二人,没有第三人在场,太宗之后的北宋七个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当世写史者谁敢冒这风险,搜集真相。倒是司马光、李焘等文人极力为太宗开说,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因此,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就成了千古疑案。其实后人也懒得去追查个水落石出,反正都是他们一家人惨杀争夺,皇帝轮一百回也轮不到别人头上,谁当皇帝还不得都喊万岁。这种闲事管多了是要掉脑袋的——文人们这样想。

金匮之盟——牵强的接班依据

赵光义继位后,朝野对太祖之死议论纷纷,太祖平时健康如常,病后三天猝死,蹊跷离奇,太宗登基又急不可待,太宗毒死太祖之说不胫而走。皇上死了,平时都是父死子继,现在成了兄终弟及。太宗皇帝的合法性便受到动摇。为了摆脱这种窘情,便重新起用了罢相四年的赵普。赵普回京后上奏了一件旧事,即所谓杜太后的“金匾之盟”。杜太后是太祖、太宗的母亲,说是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并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训喻。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秘藏于金匮之中。这皇宫档案匮的位置只有赵普知道,誓书上只有记录人的署名,怎么没有杜太后和太祖的签名呢?肯定没人敢问。于是由赵普找到取出誓书宣读,总算太宗登基有了合法性。其实这种罩眼的把戏能哄得了谁呢?

三个皇位接班人的结局

太祖有子四人,二人早亡,余下二子德昭,四子德芳。

赵德昭(951----979年),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封燕懿王,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戳”。太宗继位后,封他为武功郡王,但心里对他存有戒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御营被契丹军袭击,太宗被射中两箭,差点丢命,拼死逃避始得脱险。禁卫军到处寻找太宗却不见踪影,以为太宗遇难。有人提议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应立德昭为帝。第二天太宗归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更对德昭不放心。回朝后,大家一直等待论功行赏,太宗迟迟不见动静,当德昭进言提醒他时,太宗用忌恨的口气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晚!”德昭闻言,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自己决不会得善终,就退而自刎。死时29岁,赠燕王。其后人,倒是南宋后期五任皇帝,不过正赶上蒙古大军肆虐灭宋时期,都很倒霉。朝鲜半岛白川赵氏据说也是他的后人。

赵德芳(959----981年),太祖四子,封秦王。太宗继位后封兴元府尹,其兄德昭死后二年,即981年,赵德芳暴病死,外方疑是被害,年二十三岁,死后谥康惠,赠岐王。有子三人,女儿承庆郡主,后来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他的后人赵昚是南宋孝宗皇帝,之后的光宗、宁宗也都是赵德芳的子孙,其十世孙赵孟頫是元代知名书画家。

赵德芳与寇准、杨令公、包拯都无瓜葛,他死于981年,寇准是980年中进士,还未做京官;杨令公于979年降宋,在赵德芳死前,还在山西做边防军副帅;而赵德芳死后19年包拯才诞生,赵德芳是他的爷爷辈的人,不接茬儿,戏剧舞台或影视故事是在胡拉乱扯,乱配对。

赵廷美(946----984),本名光美,赵光义做皇帝后,为避讳改名廷美。与宋太宗是同父异母兄弟。太祖时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级),京兆尹(长安知府)。太宗朝任开封府尹,封秦王。982年,朝中下级官吏四人,联名告秦王廷美骄横恣肆,阴谋乘机夺位。遂罢开封府尹,迁西京(洛阳)留守。赵普再次为相时,奏宰相卢多逊与廷美暗中有联系,太宗捕卢多逊及下吏七人下狱。有人供出廷美诅咒过太宗早死,自己做了皇帝让他们辅佐等话。还赠过卢多逊弓箭。太宗下令将一干犯事官吏斩首,卢多逊一家流放崖州(今广东琼山县)。廷美“勒归私第”。不久,赵普又让开封知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抱怨太宗。可徙远方,以防他变。”于是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四川),迁居房州(今湖北房县),984年,赵廷美至房州因忧愁惧怕成疾而死,时年38岁。

宋史评赵廷美之所以获罪,“普之为也”,是宰相赵普干的。太宗有一次就将来传位事宜暗访赵普征求意见,赵普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于是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一干皇位候选人,三年左右死了个精光。顺理成章,太宗以后的北宋七任皇帝,都是太宗一脉的后人了。于是天下太平……。

人们喜爱的大宋宰相寇准

除了八贤王之外,在北宋前期还有一个被人广为传颂的人物,就是寇准。在戏剧舞台上,他足智多谋,诙谐幽默,扶持忠臣良将,揭露奸佞谗臣,深受民众喜爱。有关他的戏文如《寇准进京》、《寇准背靴》、《计审潘人美》、《杨文广夺印》等等。要想真正认识这个人物,舞台上的不足信,现在就说说历史上的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书法也很好,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年仅19岁,先后授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县令。《宋史》记载,他在县令任上,每到交税赋的时候,从没有下乡催过,只把该交税赋的乡亲的姓名贴到县衙门口,交过后就让人把名字除去。百姓从没人敢误期的。因政绩突出,迁调京城任官,累迁殿中丞,三司度支推官(主管财政)、盐铁判官,又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负责吏部选取官员,又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显官。他敢言直谏,仁宗曾说:“我得到寇准,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征”。

寇准恃宠而骄,对朝廷同僚不能同等相待,有拉帮结派舆论,被人告到仁宗处,大宋朝最忌讳大臣私下结派,于是被调出京城任邓州知州。

公元998年,真宗即位后,寇准还不到40岁,累次迁升为工部侍郎(副部级)、刑部官员,和权知开封府尹,又迁兵部,任三司使(管理国家财政)。

真宗皇帝早想让他当宰相,因他刚直任性,在1004年让他和毕士安一起任宰相,寇准为副相。

力排众议拉真宗御驾亲征

就在这年冬天,辽国皇帝和萧燕燕太后,亲率20万大军,以骁将萧达览为先锋,大举入侵宋朝,辽军直抵黄河渡口澶州。告急文书一天五次送达朝廷,都被寇准压了起来,每天照常喝酒谈笑,一如往常。有人报告了真宗,真宗大为惊骇,立即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参知政事左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使右相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想用躲避敌人的办法,应付敌人的入侵。皇帝惶惑不安,让人把寇准叫来问他的意见。有人说:不用问,他一定主张迁都长安。寇准来了,皇帝问他往哪儿跑,他假装不知,说“敢言迁都者,请皇上立即斩首。”又说:“陛下想了结此事,不过用五天时间罢了。”说得轻巧镇定,皇上明白寇准已经成竹在胸,才定下心来。寇准又说:“都城乃天下根本,根本动摇而人心尽失。皇上跑了,众军兵还不一哄而散,何况你靠两条腿跑,契丹人用四个马蹄追,逃跑是死路一条。”最后提议众臣一齐陪皇上御驾亲征,澶州守军20万,四方勤王之师齐集澶州,还怕他千里之遥远来的10万疲敝之师吗?

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众官僚害怕,有的想借故逃避,寇准制止他们,让众官等候皇上起驾。皇帝感到为难,想回内宫,寇准拉住皇上的衣服跪下说:“陛下回内宫,我们就不好相见了,国家大事也就完了,请皇上立即起驾。”皇上没办法,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众臣一齐跟随,谁也不能回家装孬种,立即动身。

真宗皇帝亲征是被逼没法,将近澶州过黄河的时候,不愿意过了。寇准没法了,让护军太尉用鞭子抽着抬轿的太监,硬将皇帝抬过了黄河。寇准分派重兵把守黄河渡口,又派将领护卫左右两边。皇上还疑虑不愿前进,众臣下也很恐惧,因为前边就是辽国军兵,万一碰上……。寇准出来探路时正好碰见宋军太尉高琼,寇准说:“太尉世受国恩,今天想有所报效吗?”回答说:“愿效死力。”寇准领高琼入内,又说了沿途安全,万无一失等话。说完反问高琼:“高将军我说得对吗?”回答是“完全对,请皇上放心”!然后让护军赶紧抬起轿子,一溜小跑,进入澶州城内,马不停蹄立即上城巡视。当皇上的华盖伞出现在北城门楼上时,远近的军民将士望见皇帝御驾亲征,群情激越,都踊跃欢呼,声音传到数十里之外。契丹人面面相觑,惊恐得队列大乱。

澶渊之盟,寇准再立大功

真宗把军务全部委托寇准调理。寇准纪律严明,士卒情绪很高。皇帝回到澶州御井街行官,这时敌人骑兵来到城下,被宋军斩首俘获大半,被迫离去。寇准与几个同僚在城上饮酒行令,歌舞戏谑。皇帝在行宫不放心,派人去看寇准在干什么,太监看后回报说:“正在喝酒打赌”。皇帝高兴地说:“寇准这个样子,我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两军相持十来天,辽军粮草不继,统军将领萧达览领军来到城下督战,宋军威虎军头目张环,负责床子弩,见敌军将领来了,立刻搬动弩机,五枝两米多长的弩箭齐刷刷一齐飞出,将敌酋萧达览连人带马一下插到地上,身上穿了好几个窟窿,血流如注,立即毙命,辽军箭都拔不出来。辽军的先锋官死了,情绪波动。萧太后是个精明的政治家,见辽宋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休想灭掉谁,长久争战会耗尽双方,对谁都没有好处。于是就秘密送信给真宗皇帝,请求订立盟约。寇准不依,提出要辽国称臣,并献出幽燕之地。真宗皇帝厌倦兵事,又有人乘机进谗言说寇准拥兵自重,别有用心,寇准不得已答应了。皇帝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行前曹利用请示皇上,真宗说:“一百万以下都可以答应。”曹利用出来后被等在门上的寇准叫去,对他说:“你答应他们不得超过30万,超过了我就斩你的头。”曹利用到契丹军中,唇枪舌剑讨价还价了一番,果然以三十万成约而回。走到皇上门前正赶皇上吃饭,有太监忙问他多少,他伸了三根手指,这太监迅速跑到里边给皇上说:“不好了,给人家300万。”皇上惊得连筷子都掉地上了,停了一下说:“300万就300万吧”。谁知曹利用进来一汇报,每年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共30万。啊,你太有才了,30万就天下太平了,从此就不再打仗了。只是两三个县的税收就够了,反正大宋一千多个县呢。——你立了大功。曹利用才说出是寇准的主意。

大宋给辽国每年30万压岁钱(后来涨到50万);宋辽成为兄弟之邦,长期休战,和平相处;大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市,互通有无。

这年十二月,宋辽在澶州城里一个湖边签订了和平盟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从此之后,宋辽两国和平相处,使者频频往来,边疆安定,贸易兴旺,宋朝卖给他们书籍、瓷器、茶叶及农具、用具等生活生产用品。买他们的牛马、骆驼、毛皮。两国119年没有战争,史载:边境上“生育繁息,牛羊被野,带白之人,不识干戈。”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一辈子没有见过打仗。安定的环境,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后来契丹族也融合成中华民族,今天东北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人的后裔。一部分与汉人融合同化。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真宗皇帝从澶州回銮前,高兴得赋诗一首,寇准用草书龙飞凤舞地写在一通石碑上,镌刻于石,以纪其事,留了个“回銮碑”。在皇帝行宫旁边,澶州百姓给皇帝新打了一眼甜水井,叫御井,这街道从此叫御井街。在两国签约的地方立了一驾石碑坊,上书“澶渊之盟”。这些古迹保留至今,“澶渊之盟”坊是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复的。

真宗回銮诗曰: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快忠节,

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躍龙骧。

“澶渊之盟”寇准是立了大功的。王安石在《澶州》一诗中说:“欢盟从此至今日,宰相莱公功第一。”陈毅在过濮阳留下的诗句中有“能掷孤注寇莱好。”都对寇准的功绩给予了肯定。

功高名重,蒙冤遭贬

“澶渊之盟”后,寇准颇恃功自夸,皇上也对寇准厚待依重。左相王钦若因出师前受过寇准的奚落,心里十分愤恨。有一天寇准下朝后,他乘机对皇上说:“陛下敬重寇准,是以为他在澶州立了功吗?其实是皇上的耻辱,《春秋》上就认为城下之盟是耻辱。”又说:“陛下赌过博吗?赌博的人输钱将尽时,会把身上的东西都拿出来赌上,这叫孤注一掷。寇准这次的孤注是陛下呀,他碰巧赢了一局,假若输一次呢,陛下不感到危险吗?!”真宗细想也是,假如这次失败了,输光的首先是他自己。细想想还真有点后怕……。

从此,对寇准的宠信日减。第二年,提王旦为宰相,寇准罢相调离京都到郏州(今河南郏县)任知州。

后来真宗皇帝中风患病,寇准支持杨亿起草上疏,请求太子监国。此事被太监丁谓告发,被罢官,改任闲职太子太傅。这时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让太子登基,封真宗为太上皇。此事被丁谓发现告发给真宗。寇准被贬为相州(今河南安阳)知州。丁谓当了宰相,把寇准一贬再贬,乾兴元年(1022年)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为司户参军,成了从九品小官,等于发配到那里充军。

寇准到雷州后,生活困难,气候恶劣,身体很快垮下来了,第二年秋天,即102310月在忧郁中挣扎着洗了澡,穿上朝服,倒在卧榻上就去世了。享年62岁,留有《寇莱公集》。

死后归葬于西京洛阳,没有儿子,以从子寇随作后代。死后11年,追赠中书令,莱国公,谥忠愍。

寇准少年富贵,生性豪华奢侈,家中从不点油灯,屋内点烛多处,嗜酒喜豪饮,性刚直,时人评他“寇公天下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公高名重之后,不知收敛韬晦,遭人排挤,蒙冤遭贬,抑郁而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