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原谈键盘⑦ | 钢琴上的巴赫是否要出羽管键琴声音?

 阿里山图书馆 2015-10-19


尽管巴赫创作他的绝大部分键盘作品的时候早期钢琴还没有在德国出现,他创作的几乎所有键盘作品,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是用羽管键琴或击弦古钢琴演奏的。然而有趣的是,在巴赫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由于钢琴已经把羽管键琴几乎完全取代,巴赫的键盘作品从此便只在钢琴上演奏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是否是要奏出羽管键琴的声音,才算地道的演绎呢?  

在贝多芬的时代,肖邦的时代,或者汉斯·冯·彪罗的时代,钢琴家们把在钢琴上演奏巴赫视为理所当然。人们似乎从来不会考虑在钢琴上演奏创作于钢琴被发明之前的作品时,是否存在其不合理性的问题。这种状况直至二十世纪初,波兰女钢琴家兰多芙斯卡提出了“巴赫的作品要在巴赫时代的乐器上演奏”这一理念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兰多芙斯卡的这个理念也成为了二十世纪兴起并至今仍在发展的“本真主义”的开端。  

兰多芙斯卡的“用时代乐器演奏”的主张,当然是她的著名的“你用你的风格演奏巴赫,我用我的风格演奏巴赫”这一名言的具体反映。人们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才越发广泛地关注用作品创作年代的乐器演奏那个年代的作品这个问题。本真主义的兴起,也使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时,是否应该模仿羽管键琴的声音?或者,更有纯粹主义者会提出:是不是在钢琴上演奏巴赫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  

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里所说的基本限于“巴赫演奏”的问题。

音响态度大不同
17至18世纪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致力于羽管键琴演奏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大库泊兰。19世纪是羽管键琴文化的一个断层,到了20世纪,以兰多芙斯卡为首的音乐家们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羽管键琴的演奏和研究,开始了羽管键琴的一次复兴。  

20世纪不乏一些伟大的羽管键琴演奏者,但20世纪的演奏者和17至18世纪的演奏者们相比有两个本质的区别:第一,17至18世纪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们绝大部分都是作曲家,而20世纪的演奏家们绝大部分都不会作曲;第二,17至18世纪的音乐家们对音乐和音响的态度与20世纪是大相径庭的。直接原因归根于19世纪,那个羽管键琴文化销声匿迹的100年里,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就是演奏和作曲的分离。由于曲目量的增大,演奏技巧难度的增加以及乐谱印刷和传播的越发便捷,使得演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得以从作曲中分离出来,自成了一门音乐专业。  

另外,19世纪人们对音响的态度,也与17至18世纪大不相同。  

一般的来说,19世纪作曲家们在创作初始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音响来演奏即将创作的作品,比如什么乐器或乐器组合,人声或人声组合,或是乐器与人声的组合等,然后根据音响的特性来创作。而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对特定音响的考虑要远远小于19世纪的作曲家们。他们更注重的是音乐结构本身的美,至于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个特定的音乐结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巴洛克音乐家们,起码是巴赫对音响的态度。有一本书叫做“Bach the Borrower”,翻成中文可以叫《借鉴者巴赫》,作者是诺尔曼·卡莱尔(Norman Carrell)。该书介绍了巴赫所有重新配器改编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多是巴赫对自己创作的原作进行的改编,比如所有的羽管键琴协奏曲都改编自其他乐器的协奏曲,又比如他的许多康塔塔都改编自他之前创作的器乐和声乐作品等。也有一些改编曲是巴赫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的,乐器音响也有所不同。  

关键是,这样从一种音响到另一种音响的改编和移植,在巴赫的作品里竟有620种之多!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巴赫和18世纪音乐家们对音响的开放态度。他们对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一首作品并不太注重,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作品结构的本真诠释和对风格的本真演绎。  

而20世纪的音乐家们,在经过了19世纪思潮和趣味的洗礼之后,自然而然地认为最本真的诠释,应该是用某一种特别的音响来演奏某一部特定的作品,如果古代作品用了现代乐器的演奏得话,也要尽力模仿历史乐器的声音。这种思维方式的复古,实际上是把20世纪人们对音响的概念和态度,强加在了18世纪的音乐上,使得我们对18世纪音乐的诠释,往往流于形似而不是神似 

要“形似”还是要“神似”?
当然,18世纪的音乐家们在使用他们时代的乐器演奏他们时代的作品“形似”的同时,也必能游弋于音乐的“神似”。那么他们音乐的精神之本又存在于哪里呢?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仅仅从音响风格上说,无论是独奏(唱)还是合奏(唱),器乐还是声乐,18世纪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作品,往往会在一首作品里存在着对多种音效风格的模仿和暗示。就拿羽管键琴来说,一首作品里往往包含了多种暗示不同音响风格的乐段或乐章,比如巴赫的《帕蒂塔第四首》的序曲是模仿法国序曲的乐队风格;《意大利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模仿意大利风格弦乐协奏曲慢板乐章的小提琴即兴演奏风格;《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册》的《C大调前奏曲》是模仿琉特琴的风格,《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册的《E大调赋格》是模仿声乐的合唱等。  

当然,羽管键琴作品中也有适合自己演奏的风格,比如托卡塔或托卡塔风格的乐段。这种多种音响风格并存于一首为单一音响创作的作品里的现象,在巴赫作品里十分常见。在其他的器乐和声乐作品中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代,当音乐家们即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并且能一人演奏多种乐器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在借用一种乐器,或一种音效,来演奏整个巴洛克音乐文化。他们在羽管键琴上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心中却时而歌唱,时而奏起小提琴,时而指挥一个乐队,时而吹着竖笛,时而心中响起圣咏,时而回到现实用托卡塔在羽管键琴上炫技,时而又跳起舞来……他们从来不是在演奏一种乐器,他们只不过借用了一件有限的乐器,去奏响灵魂中无限的声响。  

说到这里,是否觉得我们所关心的“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是否要模仿羽管键琴的声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些幼稚了?当巴赫和他同时代的人们在努力用羽管键琴暗示出千变万化的不同声音风格时,我们却要“回归本真”,努力在钢琴上演奏出羽管键琴的声音来。如果我们真的要回归本真,就应该努力在钢琴上追求巴赫所追求的,以某一种有限音效为起点创造出无限的缤纷色彩来,用“神似”的精神与巴赫进行跨时空的神交。          

                                     文 / 盛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