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提问的类型及优化设计

 红袋鼠LS 2015-10-21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手段,可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训练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启幼儿的心灵,增长幼儿的心智,诊断幼儿遇到的学习障碍。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提问设计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幼儿的终身发展。现就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类型及优化设计,谈点个人体会: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按提问的问题分类及优化设计

提问可以按照陈述的方式来分类,也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明确程度来分类,还可以按照问题的不同顺序来分类。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把提问划分为三个类型,大体分为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三类:

 ()记忆性问题。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信息,它是教师最经常提问的一种类型。例如,文本中主要讲了几件? 某个词、句怎么读?某个词是什么意思?国庆节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 ……这类提问只需要幼儿凭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主要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但思考的水平较低。

 ()思考性问题。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幼儿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教学《盲人摸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听完“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后,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几个盲人在摸象?为什么要摸象?摸得时候都说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引向了深层,引向想象。但这类问题往往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浅层次认识上。

 ()探索性问题。指老师提出探究、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探索性问题往往需要幼儿对已知信息结合原认知体验,通过辩证、选择等综合分析后才能把问题很好地回答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盲人摸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个盲人都摸到大象的样子是怎样的?当幼儿认识到真正的大象的样子后,为了引导幼儿从“部分”到“整体”,由“点”到“面”悟出:“看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要看到事物的全部”的道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五个盲人摸得对吗?说得对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幼儿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综合生活常识和已有的语言经验,结合文本内容去思考。从而达到由想象现实由“文本”到“现实”,再由现实想像,由现实到“文本的思维跳跃,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按提问的形式分类及优化设计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语言教学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

()设问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幼儿,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幼儿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造成幼儿的悬念感。设问还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幼儿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大班语言散文欣赏《春雨的色彩》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有没有颜色?请小朋友带着问题听配音朗诵。 这个设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启发了幼儿的思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童话故事《拔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谁与谁一起拔萝卜?他们为什么要拔萝卜?他们是怎样拔萝卜的?萝卜拔出来了吗?这一结果﹙这个故事﹚你发现活懂得了什么? 正因为教师的穷追不舍,帮助幼儿正确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使这节语言教学活动精彩而有节奏

()疑问型。是由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幼儿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事例,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因素制约,幼儿的学习会留下疑点。每一节语言活动留一点时间让幼儿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能使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回答疑问,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幼儿有疑敢问,把疑难分散解决。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百发百中》时,让幼儿听完教师朗读故事后,在深化理解故事内容这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么么你还有那些词和句子不懂,要问老师或小朋友?于是,就有几位小朋友大胆地提出了自己想提且能不明白的问题:幼儿1:百步之外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幼儿2:箭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箭?幼儿3:心服口服是什么意思?幼儿4:目瞪口呆是什么意思?幼儿5:养由基是怎样一个人?幼儿6:为什么要用百发百中做题目?可不可以用射箭做题目?

()互问型。就是由幼儿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问是一种你来考考我、我来考考你的教学活动。幼儿变配角为主角,因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氛围里,幼儿们通过发表见解,辨别是非。既掌握了知识,又能增进友谊。互问可在局部也可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幼儿围绕教学重点去展开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这一文本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听读了这个故事后,小朋友你们谁有问题想考考班上的小朋友?老师把提的问题框在了听读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后,给了幼儿提问题的范围。于是,幼儿1:《守株待兔》的“ 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意思? 幼儿2:谁在守株待兔?幼儿3: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幼儿4:在什么地方守株待兔?幼儿5:野草为什么会长的那么高?幼儿6:为什么再也没有等到兔子撞死?…… 通过互问,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潜能,活跃了教学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顺问型。就是按照教材先后、由逻辑关系或幼儿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进行提问。例如,教师在教学散文《秋天的色彩》文本时,为了让幼儿认识理解作者渗透的情感及价值取向及选择写作材料的方法,教师顺着幼儿的观察方法及逻辑思维顺序及思考问题的定式,按照总______总的思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动物们画了几幅画? 都画了哪些地方的色彩?小朋友们看完这几幅画后有什么感受?    和作者的心情一样吗? 顺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逻辑顺序合拍,顺应幼儿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但它不能够形成奇峰突起的气势,激起幼儿思维活动的波澜。

()比较型。就是教师在所提的问题中,综合讲一些可供比较的内容,进行比较性提问,去引发幼儿在比较中推出恰当的结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换词、换句的练习。例如,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百发百中》时,设计了这样的比较问题,即进行换次练习。将“目瞪口呆”和“目不转睛”加以比较。教师提问:描写潘党精心观看养由基射箭的情境和射箭的技能时的样子、表情,使用上 “目不转睛”好,还是用上“目瞪口呆”好? 这样在问题中引进一个与原文本相近的词,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进行比较的条件,幼儿对“目不转睛”和“目瞪口呆”加以比较认识,便能体会出文本的情感。通过比较,掀起了教学活动及幼儿思维的波澜,打开了幼儿的思路,深化了幼儿对文本内容及价值取向的理解。

()直问和曲问型

1、直问,就是为引起幼儿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例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体裁的文本?(成语) 文中主要讲的是谁?盲人为什么用手摸象?” 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节语言教学活动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教学活动气氛不活跃。

2、曲问是一种迂回的文法,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要解决甲问题,却故意绕个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乙问题。幼儿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也随即得到解决。例如,教师在教学《拔萝卜》文本时,没有直接问人多了拔萝卜好,还是人少了拔萝卜好?而是采用曲问:“小老鼠最后一个来,就把萝卜拔出来了。那么,只要小老鼠一个拔萝卜就可以了吗?”这样一问,幼儿兴趣盎然,最后弄清即懂得“人多团结力量大” 的道理。同一个问题,拐个弯提问,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活跃了教学活动氛围,大大加强了对文本内容及立意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选择式提问。选择式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种解释,让幼儿进行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例如,一位大班教师在教学《百发百中》这个成语故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个成语故事主人公(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养由基,有人认为是潘党,小朋友你们认为是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启迪了幼儿的思维、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增强了幼儿学习的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剖析式提问。它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提问方式,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运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时,很好地运用了文本中描写《盲人摸象》的一段描述,即盲人们讲述大象的样子:“摸着这大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着这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着这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拐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大象是在想一根粗绳子。”教师根据这段描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从这些盲人的争论中,你们懂得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幼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盲人摸象的争论中,看清弄懂“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的道理。这一提问锻炼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层进式提问。层进式提问,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遵循从易到难、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各个问题相互联系,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和基础,各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坡度,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例如,教师在教学春雨的样子和声音这个段落时,幼儿对春雨的样子这个问题较难理解。于是,针对文本内容,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作者笔下的春雨像什么?声音是怎样的?作者用了那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了春雨的样子和声音?这些好的词句说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讲到春雨的色彩这一段落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想知道春雨的色彩吗?小鸟们都是怎样说的?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描述了小鸟的对话?说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层进式的提问方式,如剥春笋,一层层,一步步让幼儿实现从低级认知向高级认知的过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幼儿一步步触及文本的内蕴,使幼儿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纵向发展,进而培养了幼儿思维的深刻性。

(十一)立体式提问。立体式提问就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提问。例如,一位大班教师在教学《春天是一本书》这个文本时,针对第一节文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彩色)彩色的书里都写了几种事物?描写了几种颜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还可以续编几页书?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一节主要讲了春天的什么非常美丽?作者的心情如何? 他喜欢春天的什么?教师深刻研究了文本的内容,从作者的写作对象、所写对象的颜色、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作用、幼儿续编诗歌技能的训练、幼儿概括能力的训练、情感价值取向诸方面、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提问,覆盖了较大的文本内容,开拓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既深入、全面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又深刻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及价值取向,还学习和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十二)联类式提问。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努力使幼儿“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类式提问就是据此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已知的基础上对其同类知识提问,这是对已知知识的实际运用。例如,教师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中,幼儿学习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春雨就像纺织姑娘纺出的线” 就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春天是一本书》的文本教学中,也有比喻的句子:“春天是一本书”,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是一本彩色读书”。对文本中这些句子的学习,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句子都是什么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朋友可以说个比喻句吗?”这样的提问,可使幼儿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和提高,从同类知识的比较中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十三)追问式提问。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将一个个小问题与教学活动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环环相扣,巧妙穿插,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系统地提问幼儿,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语言教学活动流程。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间隙时间短,能创造热烈的活动气氛。追问式提问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式。下面的例举采用的是顺向式问题设计。例如,中班一位教师在教学故事《阳光》这个文本时,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⑴佳佳是怎样一个小孩?(幼儿回答:关心他人、关心别人的孩子) ⑵ 他关心别人的事是怎样讲的,谁能讲给大家听听?⑶奶奶为什么说阳光就在眼睛里?⑷我们小朋友应该像佳佳一样,做一个怎样的人?⑸作者为什么要把佳佳做的是写成文章?这几个台阶式问题的设计,刺激了幼儿积极地去思考,训练了幼儿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思维的稳定性,促进了幼儿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同时,穷追不舍的追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十四) 开拓式提问。用于训练幼儿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具体可分为三种:

1、方法性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回顾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一位大班教师在教学散文《秋天的色彩》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刚才学习果园和森林两个段落时,是怎样学习的?如何提问的?都提了哪些问题?幼儿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⑴学习方法:①听录音,学文本。②图文对照,学文本。③集体讲述,学文本。④细细品,谈感受。⑵提出的问题:什么地方___什么景物___什么颜色___什么感受。得出结论后,教师运用迁移教学法,让幼儿运用所的结论,迁移学习后面两个段落,收到了好的教学效益。

2、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幼儿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和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例如,一位大班教师在教学童话故事《拔萝卜》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刚才是怎样学懂了《拔萝卜》这个故事的?幼儿通过讨论,总结出了按照“学习文学作品___理解体验作品___迁移作品经验___进行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的步骤,学习、分析、理解了故事内容,体会了故事情感。为幼儿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例如,中班一位教师在教学诗歌《家》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幼儿自己在操作材料上,用绘画的方式迁移新的阅读经验,仿编诗歌”。每一个幼儿都有着自己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绘出的画也各不相同。老师的问题打开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对教学内容、文本特色作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使所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让幼儿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了所学技能。

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但问需有法,问需知类。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如何利用语言教学中这个平台,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幼儿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全面提升,我们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懈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