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静相育初探

 haiqiang1977 2015-10-23

                                                                                                                                                                                         撰写   卢连芳

                                                                                                                        值得思考的问题

李少波先生说:“必须阴阳互根,动静相育,形气并存,才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 ;“真气运行法有效地利用了动与静的关系,促进真气运行,使机体更好地发挥生命活力,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可是古今中外一些练养家、武术家、运动员往往忽视“动静相育”的科学理念,修静者不动,炼动者不静,偏安一隅,不能动静相育。

   根据我多年的学练真法实践体验到:从入静到入定有一道门槛。临近入定到进入定境这是真法所说的“静定”状态,是真法五步功最佳的练功状态,这时候“元神蓄力育生机”,在体内会强烈体验到正如李老先生所说:“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李老先生对“动静相育”的以下科学论述:“有动必然有静。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并指出:“但也有人一味追求什么不知不觉、无想无念的静和定,以致于不承认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存在,不承事物的运动,把一切都当做是空幻、虚无的,这就不知不觉地堕入了宗教唯心主义的泥坑。”

    真法的静修功夫并不是静着不动,而是“静定中全真导气、真气运行,才是保健摄生的至真手段”。“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其最终目的不是炼出“金丹”,不是“祥光深处觅真身”,而是让真气在体内“旺盛、自然、有规律”运行,藉以达到 “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静定”功夫越好,身体就长治久安,健康长寿,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盲目追求“不知不觉、无想无念的静和定”,入定加深到佛家所说的二禅三禅四禅等,这种“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状态就自然消失了,变成另外一种 “气血不通”的静止状态,这就是说,功练到大脑停止思维活动以后,身体副交感神经生理活动替代了交感神经生理活动,逐渐开始减弱以致停止血液循环和真气旺盛运行。也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念止、息定、脉住”修炼功夫,这就意味着:气血不畅通了,新陈代谢被迫停止了,血管里的血液垃圾沉淀下来了,形成血管狭窄阻塞;肾脏不再是血液垃圾的清除系统,而是成为血液代谢垃圾堆积的垃圾桶(肾囊肿)!由于长时间坐着不动,前列腺受压病变,等等。凡此种种,身体从一个“生机勃勃”的活跃状态中走向了“暮气沉沉”的病态,现举典型一例为证:

20148月,有位杭州丁桥功友带父亲上门来咨询。他父亲七十岁了,年青时学少林拳,性格倔犟。后来听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他就放弃少林拳,照书打坐学练静功,不知是什么功,也不知道任督通与不通,每天坐、坐、坐,越坐越舒服,每天能坐到六七个小时还出不了定,总要坐到八小时以上才能出定,进入老年期更不想再动。这样从年轻到老年,以静代动,“静极不动”,一坐就是几十年。2013 10月他突然脑中风,在医院治疗三个月还没有完全好,在治疗中还发现前列腺增大一倍多,肾囊肿有拳头那么大。笔者当时听得瞠目结舌,心想如此了得的静坐功夫,怎能生起如此致命的疾病。

后来,经过反复学习研究才明白,练功不能“动静相育,形气并存”,就必然从练功“不及”走向练功“过度”的极端。静功练过了头,不是“枯坐”就是“过犹不及”。定力越深,气血越不畅通,对身体带来的隐患就越多,是一种无形的“杀手”。历史上有的资深祖师、高僧、道长,经过几十年闭关修炼以后,功夫确实深不可测,但疾病反而折磨不断,身体不是健康了,而是加快了坐化飞升的速度,功夫越高,临近死亡越近,也有炼出正能量的禅师能了断生死“无疾而终”。当然在修行师傅们看来这是修成正果,成仙成佛了,但在我们看来那是 “聊以自慰”,几千年来有谁看到过修炼成仙的祖师爷复活,有谁看到过活菩萨和活神仙现世。

杭州是真气运行法推广较早、较快、较好的城市之一,1989年开始就广泛在全省全市大范围推广,受益者不知其数。现在能坚持下来的当年学练者,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真气运行法在杭州推广二十余年,其中有无经验教训可言,还是从笔者的老功友、老伙伴们在练功中的教训说起,以引起大家对问题的思考:

有位原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师太,二十几年前学了真法,通过反复排除风湿病毒以后,该病居然被征服,摆脱了经常住院的困境,生活质量大提高,她还写了练功切身体会的经验介绍,刊登在真法学习资料上。并经常向我们介绍经验:每天练功六七小时,每次二三小时,背靠着练,不知道时间流逝;同时每天子时前后练上下河车搬运,感觉非常好,长年如一日,天天如此。还经常向我们启示:练功出现的各种反应和问题,都不用担心,有啥算啥,不要去追究功境,功到自然明白了。我常问她练动功么?比如真法行功也好,她说不会动功,也没有力气练。但她前几年忽然患了感冒发烧,接着风湿性心脏病复发,立即送医院抢救,后又因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心肌无力输送血液,气血不通,头部严重缺血(气),接着又得了脑梗,手脚受制,说话模糊,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直至近年才有了好转。

还有一位老前辈,练真法已经二十余年,平时也很重视合理饮食,但还是得了胆囊炎,动了手术;后来又患了心血管狭窄,安装了支架;现在发展到脑中风不认识人,久治不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据她本人过去介绍,她每次练功不少于二三个小时,坐卧、河车搬运、五行攒簇兼修,练功时守着丹田“傻傻的练”,丹田很快都会发热,自以为很正常,从未怀疑对与不对。但从今天分析来看:她每次练功丹田发热,就是练功还保持在初级功状态,也就是说通督以后,继续轻守丹田“傻傻的练”,不注意“文武火候”修炼,真气能量(热能)始终在丹田聚集,未能通过任督二脉调节,回归到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这是她平时笃信静功万能,不懂得体悟“玄机”变化的结果。真气不能“归经”,大小周天至今未畅,不能旺盛运行,从而造成新病频发,长期吃药,经常住院,脑中风症状渐渐加重。

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几起,说多了有可能起消极作用,但有研究兴趣者可在网上个别咨询。

这些实例的主要教训是:过于笃信静功万能,忽视动静相育;加上静坐不问身体感受,也不爱动,一种姿势坐到底,造成静极不能生动,气血凝滞,免疫力下降,体能明显衰退,身体失去应有的抵抗力,有的一次感冒就被击倒,引起旧病复发,新病乘虚而入。“功到自然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所以对练功问题,平时要不断体悟,多加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弄明白;低着头瞎练,出了问题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李少波先生告诉我们:“动者静之变,静者动之源”。他把“动与静”的关系,明确指出是“阴阳互根之理”,动为阴中之阳,静为阳中之阴;“阳化气为用,阴成形为体,用离体则无所依附,体无用则块然死物。必须动静相育,阴阳互根,体用并存,方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他把 “动静相育”,作为“阴阳平衡”、“阴阳和合”的自然规律来认识,这就是正确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模式”的要领,一言道出了学练真法动静不可须臾分离的秘诀。

现在对照李老先生早就讲过的理论,我们从中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学练真法已经二三十年的老功友,为什么长期“勤学苦练”,练功越勤,静坐时间越长,还会发生“气血不畅”,不能“治未病”,还萌发了新病。其最根本的原因:除了练静功长期不体悟“傻傻的练”,上不了层次以外,就是忽视了“动静相育”这个关系到练功成败的真法精髓。说明白一点:练静不练动,或“静不能生动”,就是阴有余而阳不足,人体“卫阳”内收,就无力抵抗病源体(病毒、细菌)入侵,如感冒等不可避免,静坐时间长了,气血不畅,体内垃圾沉淀,心脑血管疾病等不期而至。相反,练动不练静,或“动不能复静”就是阳有余而阴体不足,人体失去根本,阳气无所依附,疾病就无法得到根治。简单的说:动能健身,静能治病;动静相育,健康长寿,动静离决,阴阳失衡,疾病不期而至。此外,按中医讲:“静为阳中之阴,阴成形为体”即为“扶正”;“动为阴中之阳,阳化气为用”,即为“祛邪”。人在静坐中“扶植正气”,即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在动功锻炼中活跃生理机能,“祛除邪气”,即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动静相育”符合“扶正祛邪”的中医理论,不仅能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而且无任何“医源性和药源性”的副作用。


                                                                                                           动静相育的典范


“动静相育”是真气运行法的精髓。有人认为五步功法是真法的精髓,其实这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练真法的核心内容。练真法“动静相育”才是真法的精髓。根据真法的这一理论精髓,回顾以往练功历史,我们有许多老前辈大多是身体力行,不断实践体悟,都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成为“动静相育”的典范。

如余姚七十八岁的蒋老师,原是余姚镇镇长,他把静功时间安排在晚上,每晚八九点钟开始在床上打坐,困了就躺下,很快入睡,无论什么时候醒来,再继续打坐,寒暑不辍,他把练功与睡觉完善融合在一起;白天他安排练动功,主要是真法行功,一日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家里客厅大,成为他行功的练功场,风雨无阻。他说:“我身上有三件宝,一是共产党给了我做人的先进思想,二是佛家给了我与人为善的品格,三是真法给了我防病治病健身的好方法。”他原患唇癌,通过长期的动静锻炼,经省市大医院检查,癌症得到了根治,也没有新病发生,现在接近八旬的老人,头发乌黑,神采奕奕,经常与老伴沈玉清老师上天目山真法培训基地练功,成为后辈们的榜样。

还有一位张梅龙老太师,年已九十岁了,是李老先生来杭教功的第一批学生,练功将近三十年了,他从练真法开始就重视“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理论,把功夫看作是“悟”出来的,他说:“真气运行规律与大自然是分不开的,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顺其自然”。所以他在练功初期就不断参悟学练真法火候,自练自知,因此进步较快,不久就“看到了一束蓝色的光,(在照片上还拍到了他身上彩色光环)后来又很快出现肾间动气,骨骼会隐隐作响,原有的多发性脑血管梗塞、脑萎缩无形中消失。”近几年来,他一直坚持“动静相育”,每天早晨去公园站桩(浑元桩)、练动功五禽导引两个多小时,慢跑3000米,下午混元坐一个半小时,晚上睡前睡后自我按摩等,从未停止。虽然在练功中多次出现小中风复发、肠胃病、膝关节炎等疾患,但都是调病反应,去医院仅作病理检查,不久不药而愈,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去拱震桥风景点玩,不幸重重摔了一跤,摔得头破血流,去医院缝了好几针,但也并无大碍,现在体质全部康复。

这些长年累月坚持“动静相育”的练功者在浙江还有很多。如年已届百岁的老常务副省长翟老、享受副省级待遇年已届九旬的魏老书记、对李老怀有“父女感情”的沈玉清老师等等,在长期坚持习练静功的同时,量力而行锻炼真法动功,都是值得后辈们学习借鉴的好榜样。


                                                                                                     动静相育的成功在于细节


哲理说:“细节决定成败”,联系到“动静相育”,也是提醒我们练功不要盲目瞎练,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要经常注意到功态的细枝末节,仔细分析练功出现的各种反应或应得到而得不到的练功空白的原因。心要细,学要深,练要勤,在修炼中不断体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是“参悟”,开悟了练功才能精进。无独有偶,佛家也有“参话头”之说,就是对妄念有问必答,自躬自悟,最后参透了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儒家也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说,就是在静定中不断参悟,开拓智慧潜能,它是儒家“定生慧”的方法,也是“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我们在掌握动静相育的细节中,主要靠的是心悟,心到才能功到。张梅龙老师说得好:“德为功之帅,多悟人生,多耕耘自己的心田,对培养自己的性是有好处的”。所以,过去主张“傻傻的练”,“练功反应有啥算啥”,“功成自然明白了”;“通督后一切都是无为法了,按照这个方向只要不断习练,就能获得成功”等等,这对指导初级功是适当的,但对指导高一级功,未免有些盲目性和片面性,我们在上文讲到的练功出现的问题,就因认为“静功万能,忽视体悟,盲目瞎练”而造成的,学练者不能不引起重视。应该知道:进入高一级功修炼,也是需要“从有为到无为”,“有为是为化无为”,绝不是“通督后一切都是无为法了”。况且“无为”是一种境界,不是什么“无为”还有“法”。事实上,通督以后,按照李老先生书上讲的,其修炼方法是各藏有“玄机”的,有“前因后果”之分,每一种方法的修炼,就有不同层次的境界,应当因人而异“深入学习,正确理解,排除杂念,细细体悟”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傻傻的练”,真能“功到自然成”,那么大家都去“傻傻的练”好了,李老先生严谨完整的书算是白写的了。


                                                                                                                动静相育要领的探索


“允执厥中”是“动静相育”是否恰到好处的对比尺度。李少波先生在《真学》中多次提到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法,原是古人治国方针,意思是说:尽管人心难测,很危险,道心微妙,很难捉摸,但只要做到精纯、专一,就能使万事万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用“允执厥中”对比尺度,来探索动静相育的要领,就比较容易领会到“恰到好处”的练功要领。

(一)静功修炼

修炼五步功,方法简易,但为什么好多学员掌握不好,一条重要的因素是方法要领尺度把握不好,往往因理解不当而脱离了每步功法的标准要领: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其要领是:坚持(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呼气都始终想到(注意)心窝部,吸气不作安排,顺其自然。这一步主要是培养中丹田真气,通过外呼吸摄取阳精(氧气),推动心火下降,振奋脾阳(火生土),温煦脾胃,使脾胃有效地摄取阴精(养料),产生热和能(真气),由肺(土生金)通过三焦布输全身,称为“脾气散津,淫精于肺”。脾为后天之本,属土。所以李老先生说:“第一步是种药,这一步没练好就无药可采,影响通督。”可是有些学员以为每个呼气注意心窝部麻烦,改为“守了丹田呼气”,结果心火难以下降,练了三天没有感觉,甚至心火上升;还有学员来问:这呼出的气是从身体外面走,还是从身体里面走?他们没有体悟到“心火下降”就是在呼出外气的同时促使、推动内气下降。原本很容易的方法,被自己的种种想法弄得很复杂,没有“恰到好处”可言。还有很多学员一开始练功就想入静,但心静不下来,杂念很多,常常责怪自己与真法“无缘”。其实只要认真按第一步功要领去练,心意很易集中,真法的练功方法即是入静(境)方法。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其要领是:每次呼气,意念从心窝部开始,跟着(相随)呼气(息)到丹田。这一步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是在第一步练到心窝部有温热或饱胀、沉重等感觉(有胃病的人胃部有胀痛、寒凉之反应),都说明练第一步功已“恰到好处(火候)”,真气会自然通过上腹部慢慢沉降到丹田。为了推动真气自然下沉,在呼气的时候意念要随气而行,防止用意念领气或意念导引真气。腹部动过手术或有病灶的功友,往往会感到气下沉(伸)很慢,或有堵塞、绕边走等现象;有的腹部汩汩作响、矢气增多、嗳气呃逆、病灶部位剌痛等等反应,这都是正常的练功反应,有什么就算什么,无需顾忌讳避。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其要领是:当第二步练到丹田(小腹)有温热或饱胀、气动等感觉,就“轻守丹田”温养,丹田无感觉就继续练第二步;丹田或命门过热(两肾煎汤),轻守丹田意念要更轻,甚至无需意守,静坐便是,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 之弊,这就是调节“火候”。这一步主要是“凝神”,使意念慢慢集中专一。神凝必然息调。所谓“息调”就是呼气愈来愈深长、匀细,或呼与吸间隙时间愈来愈长。所以“凝神入气穴”,入静占主导地位。凝神的方法主要是“轻守丹田”,也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止于丹田。这一步古人称为:“采小药”,用文火亦采亦炼,通过“轻守丹田”或“注意呼气”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凝聚丹田真气能量。

第三步主要练的是“心肾相交”。呼气时心火下降,以补命火;吸气时肾水上潮,以济心阳,在丹田形成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肾为先天之本。李老先生说:“肾气旺盛则精盈髓足,聪明机智,动作轻捷有力,精巧灵敏”  “肾间动气”即为生气之源,我们第三步功能练到“肾间动气”,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调病反应都会向好转方面发展。张梅龙老太师说:“肾好一切都好;肾间动气这股力量之猛如浪潮一样,有时肚子里发出汩汩排气声,有时骨骼‘格格’作响”,我们站在他的旁边也能听到。原专委会副主任魏老已九十岁了,练功二十多年以来“动静相育身轻气爽”,每天静功以后,走路 3000步,牙齿一棵也没有掉,他原有多发性结肠息肉,后经医院复查全部消失。笔者牙齿,在练功前老拔牙,上牙仅剩5棵,下门牙仅剩十棵,练功十余年,一棵也没有掉;原有中耳炎得到根治,耳鼓膜穿空,现在听力较年轻时还好;头顶白发也有转黑。

“肾间动气”是后天返先天的开始,当阳气升发于丹田时,阳精有欲泄之势,这时候千万别图一时之快,当用“吸、舐、摄、闭”四法敛聚之,勿令走失。

    第四步: 通督勿忘复勿助”。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力量时,真气会冲开会阴,达于尾闾,这时候会阴出现跳动,尾闾气动,说明练第四步时机已成熟,可进入“勿忘复勿助”练功。其要领是:在继续“轻守丹田”的同时,意念要随着上行的真气力量走(勿忘);真气在督脉上行走,若行到某处停下来,意念不要向上去导引(勿助)。这是练小周天 “气通”还是“意通”的根本区别,防止用意念“拔苗助长”。

第四步功是练真法关键性的一步,也是筑基能否成功的一步。李老先生说:“小周天一通,百脉相继畅通,精气神会于上丹田(百会),古称‘三花聚顶’,在生理上将起到根本的变化”。但是应当指出的是:通督反应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百人百面”,每个人在通督时的经历感受(个性)各不相同,而其共同点是:在背后有股温热真气沿督脉缓缓上升,并随着真气力量大小,时停时走,时快时慢,对此应勿忘勿助,顺其自然。通督后浅表性疾病和身体拘紧的状况若有所失或改善,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唾液增多,舌尖颤抖或上吸,并可持续很长时间,但并非人人都有雷震轰鸣的感受。通督的途径,真气也不是一概从会阴、尾闾到命门这条路线走,有的先通带脉,真气从腰间直达命门,也有从丹田直达命门,这些都是正常的。练到小周天环流以后,会阴、尾闾无感觉等问题都能自然解决。 由于肾间气动,有的在通督时,似有一股凉水沿督脉(有的整个背部)直达头顶,或似有一股凉水从头顶浇灌全身,古人称为“醍醐灌顶”;也有的通督后有股气柱冲出头顶,并出现头顶呼吸,有人说是“开顶”,摸摸头顶有下陷感觉。肾主骨、主五液,以上这些现象,实是“肾间气动”的良好反应。不过也有不少学员练了较长时间却没有通督感受,特别是自学者较为普遍,一般都是对功法理解错误而导致练功不当,或因练功时间较短或缺乏连续性。也有的学员在练功时不通督,而在晚上睡觉醒来或在工作、生活时忽然通督。

所谓通督,一般是指真气过了玉枕关(三关)后就可称作通督(通关);真气在头部停留一段时间,尤其在印堂、鼻梁有拘紧感觉,长的可达好几天时间,然后过鹊桥(舌尖)才能算是真正的通督;通督后,真气沿任脉回到丹田才算是初通了小周天。有个别学员由于种种原因,真气在头部下不来,或真气在头部乱窜,有的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其实都是练功不当,或因脏腑病灶所致,一般要以准确理解功法要领,反复重练一二三步功才能慢慢解脱;头部气滞时间长,练一二三步功无效的,可试练呼气入上气海(在胸部)缓解。

第五步: 元神蓄力育生机”。 “元神”是大脑调节管制人体的本能力量;“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即为“元神”,与识神一起共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元神是先天秉赋的,当婴儿出生时,没有意识,所以“性相近,习相远”,只因后天长大、教育、实践,才慢慢迷失了“自性”。真法第五步锻炼,就是要恢复其本来面目。所以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说明通过练功还能够“返老还童”。

真法第五步功锻炼,书上讲的是功法的结果,看似很简单,其实回味无穷。具体练法都阐述于《真学》的各个篇章中,如果不作深入研究理解,就很难把握具体练法。

“大道至简”,越是高级的练功阶段,越是缺少可以直接依赖的“有为”之法,但也必须掌握“有为无为为因果”的规律进行修炼,到最后还要“破法执”,丢弃有为法的“拐棍”,这才能真正进入高级阶段。所以,李老先生说:“真法无为却有为,有为是为化无为;有为无为为因果,无为之中无不为。修炼须在有为基础上达到无为”。并指出:“继续真法的锻炼,原则上以功为法,以静为务,以守为成,向炼神还虚的高级阶段迈进,冀以达到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的终极目的。”这些都是第五步修炼要领。具体的说:“以功为法”,真法“不怕你不信,就怕你不练”,坚持练功就是方法 ;“以静为务”就是把“入静”作为练功的要务,“入静不是功法的开始,而是功法的结果”,所以要把“入静”贯穿到练功的始终,“慎终如始,决无败事”;“以守为成”,守的目的是为了“不守”,练功练到不用 “轻守丹田”(守忘)了,就到了“无为”(专一、静定)境界,这样便是大功告成,即“了得一,万事毕”。

为了便于学练和深透理解第五步功理功法要领,现分五个方面重点加以整理:

第一:大小周天运行

任督一通,说明打下了练真法的基础,但真正的练功开始还是要使大小周天旺盛运行。这一点现代中西医药都缺乏研究,也无法用药物所能全面达到真气旺盛运行的要求,所以中西医药对许多新发现的现代病都感到棘手无策。如心脑血管病、乙肝、癌症、糖尿病、硬皮病、风湿病、抑郁症、甚至艾滋病等,但练真法只要大小周天、奇经八脉旺盛运行,都可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杭州有五位(包括余姚一位)原患各种癌症的老人,通过二三十年真法动静相育锻炼,癌症都得到根治,有位已九十多岁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很简单:因为真气是极其精微细小的物质元素,在真气运行时,真气能向纵深发展,进入脉络和微细血管及末梢神经,普遍冲刷各个病灶部位,容易穿透各种包膜屏障,直接为细胞输送营养,排泄细胞化生的垃圾、病毒,清理变异细胞和自由基,能起到血液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大小周天旺盛运行,对防病治病、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小周天运行,主要还是靠“静守丹田”来达到意念“专一”。要先守而后渐忘,“守”的目的是一念代万念,守而不忘就是执著、着相,其原因是意念太重了。当杂念减少、进入深静的时候,就要破“守”执,使“守”逐渐淡化忘记,但不是人为去“忘记”,这样才能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能“破守执”,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 “轻守丹田”将成为深静的障碍,功夫不得精进;二是固守丹田容易出现“阳生”,剌激性欲,使精成为不能使用的浊精;有些年轻人,通督后遗精不愈,可能与“守而不忘”有关。所以“先守而后渐忘”是一个“玄机”问题,掌握得好就能使自我意识进入恍恍惚惚、虚无宁静的状态,增强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使之在“恬淡虚无”的宁静状态之中培养后续真气力量;若掌握得不好,则难以达到在深静状态下大小周天运行旺盛。

小周天环流,实际上是反复的通督现象,使任督二脉成为调节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的蓄水池,进而促使大周天自通。小周天环流一般表现为:吸气时真气沿督脉而上,“还精补脑”;呼气时,真气沿任脉而下,回归下丹田。真气旺盛时会连续运行二三次或更多次,但也有好几天运行一次,甚至感觉不到。真气所经舌尖时,一般都有麻颤、上吸等现象。大周天自通的表现为:《大周天歌》所述“内亦交,外亦交,三关通透不须劳;尾闾流转天一水,自在河车泛百遭。奇经八脉十二经,指趾之端阴阳交,真气运行无滞碍,形神俱妙意逍遥。”这是笔者实际体验到的大周天循环时的感觉,符合中医学科学,如果听其他各种“大周天通”的说教,就会莫衷一是。

大周天自通,可以与“捻指通经法”结合起来练。

第二:胎息修炼

胎息又称:内呼吸、内息、潜呼吸、真息。胎息并非不呼不吸,而是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自我感觉不到。练胎息的先决条件是“入静”,人在寂静状态下,生理机能都处于缓慢甚至停顿,细胞耗氧量大大减少,呼吸就处于“若存若无”的状态。所以,胎息的“息”实际就是呼与吸之间的间隙时间,这个间隙时间越长越能促使胎息的形成,而“呼长吸短”就为练成胎息准备了条件。

周天运转以后,如果还没有形成胎息,可以在“注意呼气”的调息作用下练功。开始时不作任何意守,仅作“轻轻”的注意呼气,把呼吸调整到自然深长的要求。所谓“轻轻”,开始时是主观上要求的放轻,随着练功时间延长,元神会自动调节到“轻”,所以“轻” 的程度也是从有为到无为,最后由元神调节到自己感觉不到呼气。调节的整个过程都要“无为而为”,就是在无意识之下的“自然而为”。胎息从体感来说,吸气时,气从外面透过皮肤毛孔而入,有凉气向体内收合之感,呼气时,气从皮肤毛孔而出,有热气向外扩散之感。这就是李少波先生所说的:“肺主皮毛,肺呼吸时,皮肤毛窍也在开阖活动,平时并不感觉。真气运行法练到一定程度,全身皮肤毛窍都在随呼吸而动,感到遍体通调,气机流畅,这对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把这个呼吸形式叫体呼吸”。

胎息是练真法能否进入高级功夫最关键的一步,绝不要被忽视。

第三:性体修炼

大小周天环流和胎息形成以后,各种调病反应和触动会不断交织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调病反应是实证性的,除了出血、高烧、严重不适等需请医师处理外,一般也可顺其自然;练功“八触”是虚证性的,“大、小、轻、重、凉、热、痒、麻”,变化无穷,一般随练功深入都可渐渐消失;尤其是坐到极静时,静极生动,或自发运动,或虚室生白,眼前发亮,或上丹田、印堂处出现各种光色体,色彩鲜艳夺目,或出现各种人物、动物、奇异怪物展于眼前,有的甚至欲与你说话,有的还会发出指令等等,这些都是幻觉、幻视、幻听,虚幻泡影,统统不足为信,其主原因是:经络通畅,真气运行旺盛,生物电集中活跃,只要不去信以为真,都会向好的方面化解。

笔者以为练真法出现性体是不足为奇的,无非是动静相育、深度入静的反应。但有些人追求开天目,幻想出特异功能,其实是练真法的“贪、嗔、痴”,是对人体真气有害的消耗。张梅龙老太师练真法早就见光,在普通照片上还能清晰看到像菩萨身上一样的光环;笔者过去练功进入虚无状态后,常常看到有人走过来与我说话,我一概不予理睬,后来就平息了。所以笔者以为:当性体开始出现于头部或其它部位时,就采用“有欲观窍,无欲观妙”的练功方法处理,对出现的有形无形性体采取“旁观”的态度,不动心,不投入,不辨别,不害怕。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主张专门去修炼,这样我们在修练中就不会迷失方向,避免堕入岐途。

第四:三田合一

李少波先生说过:“随着功夫的精进,三田合一,无分上下,混然一元,天衣无缝。”修炼功夫进入“三田合一”,就是“炼性固命”身体基本康复的象征,可以自然进入“修性养心”的炼性阶段。

强化三田能量聚集,是“阴阳和而生万物”的结果。功夫练到“静极生动”时,在元神主导下,体腔中心开始入驻真气,随呼吸带动真气上下升降,或旋转,或有气柱,也就是周天运转产生能量,形成阴阳和合在体腔中心中的反应。这如同八卦图中心的双鱼图像;台风的中心眼;星球围绕太阳;原子中的质子、中子、电子围绕原子核等等大自然的规律是一致的,体腔中心是真气抟聚的聚焦点。如能经常保持入静加深状态,久而练之,上下丹田吸力增强,逐渐会合于中丹田,三田混然聚合为一元,混然一圆,浑沧无间,无分上下,最后形成“三田合一”,全身通透、轻松愉悦。“三田合一”的修炼要领是:使呼吸在体腔中心上下升降,让真气入住体腔中心。练到会阴上提,百会下吸,即为阴阳和合,产生了质的力量,这样中丹田(上气海)真气饱满,无限扩大,为“静定”准备了条件。

第五: 静定修炼

“三田合一”、“混然一元”以后,修炼的要领是修性固命,练养结合,常使自己长期处于温养沐浴的状态。

所谓“温养”,就是不再需要意守任何部位,只要轻轻止观于“丹田开阖和体呼吸”,“止火温养”。具体练法是:在温养过程中,使丹田开阖与体呼吸同步,由下丹田而上,慢慢上升到胸腔(中丹田)。这时候胸腔似乎是风葙,呼吸由粗变细,自觉轻轻开阖,与天地间“橐龠”沟通,成为全身之气海,即《黄帝内经灵枢 海论三十三》所曰:“膻中者,为气之海”,这就为 “静定”打好基础。

所谓“沐浴”就是在温养中不断清洗体内污浊阴气,提升轻清阳气。在提炼真气的过程,浊阴不降,清阳就不能提升。所以,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阴阳顺理才能天地交泰,旺盛的生机,就能化生精微,使后天所生精气不断得到提炼、升华、纯真,成为元精、元气、元神,补养先天精气神之失散,使五脏六腑复归于“婴儿”的本元,达到“五气朝元”,恢复元气,为静定培育能量。在沐浴生理机能的同时,更需要沐浴心理浊念,清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定境更为“精纯、专一”。

关于真法的定和静的问题,李少波先生有极为重要的阐述:“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并指出:“一味追求什么不知不觉,无想无念的定和静,以至于不承认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存在,不承认事物的运动,把一切都当做是空顽、虚无的,这就不知不觉地堕入了宗教唯心主义的泥坑。”李少波先生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解读了真法静定观的科学本质,是我们在修炼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笔者再提醒一下:静定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静功练到静定境界,神气合一,形与神俱,往往会痴迷于这种享受而出不了定。所以修静定者在学会入定的同时,也要学会出定,任意迷恋静定享受,时间长了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念止、息定、脉住”,减弱以致消失真气旺盛运行,给身体带来隐患。笔者认为:每次练功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二三个小时,其中静定时间累计半个小时~ 一个小时已很不错,当然静定时间长短要因人而异,不是越长越好。每次出定应摇动(或微微调整)一下身体后再入定,静定结束时要按摩头部和肢体,认真收功,以恢复身体原状。如确因治疗疾病需要,必须延长静坐时间,或静定时间延长至十二小时以上,则应向沈德昌老师学习,坚持长年吃素,饮食清淡少量,限制油盐糖胆固醇摄入量,保持肠胃常清,血管软化无阻塞,以保证体内气血畅通,真气旺盛运行。

有的同修会问,静定能结丹吗?笔者体验:“能”。每当入定出定时,止观(或内视)丹田,就能见“圆陀陀,光闪闪”的内丹。所以,张伯端祖师爷说:“恍惚杳冥,定之象也。惟定可以炼丹,不定而阳不生,不定而丹不结”,也有“不行沐浴不结丹”之说,笔者体验一点也不错。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第五步功练功方法(太长了)没有具体展开,只提示了五步功的五个要点,有兴趣的同修可以参加杭州天目山培训基地静修班详细了解。


静功习练时间:冬春季可放在早晨 5 ~ 8点,也可与睡眠结合起来打坐;夏秋季可放在中午或下午酉时。每天总的修习时间一般二三个小时,静坐次数可以自定;需治病的应四个小时以上,每次修习时间因病而异,一般以1个半小时为佳,不超过二三个小时,每天练功次数不限,但不少于二三次,若能静定者,静定时间任意。静功时间延长,以吃素为佳。

应当指出的是:静功“扶正”作用较好,但并不等于静坐时间越长越好,要严格按照五步功法要领修炼,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修炼时间,每次尽可能达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扶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危重病人如癌症晚期病人等,绝不要凭一时的冲动盲目拼体力硬练,应当知道,练功时间越长,“扶正”效果越好,但调病、翻病症状越重,消耗真气越多,身体越难受,虽是好转反应,体衰虚弱者就承受不了,往往因此而恐惧,失去精神支柱,以致免疫力下降,癌细胞加快扩散,造成严重后果。


(二)动功实践

动静相育的实质是“阴阳互根,体用并存”,缺一不可。练静功应练到“外静而内动”,使“阳化气为用”,明显感到体内真气旺盛运行,若静功练成“念止、息定、脉住”,那不是练真法的目的,还是不练为好。练动功要练到“外动而内静”使“阴成形为体”,即心静而形体生机勃勃,明显感到全身真气旺盛运行,这才达到了练动功的目的。

练静功稍有成就的同修,一般对修炼真法动功不太重视,以为动功复杂,不像太极拳普及,学了有参加群练地方,不容易忘记。尤其是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衰退,两腿无力,懒得动,常常感到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不如睡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李老在杭州教功时,老同修们都学过动功,现在都说忘掉了。唯有张梅龙、邵金兰少数几个老师至今还坚持着,所以身体特别好。

笔者练动功的主要内容是:站桩:浑圆桩、混元桩;真法行功;鹤飞唳天(肠胃功);五禽导引;漫步周天;龙行挥云;按摩。坐、卧、站、行按四时运行适时练功,从不间断。

浑圆桩要领:

全身放松,百会上领(上圆),双手抱圆于胸前(中圆),腿微曲(下圆);注意呼气,吸气顺其自然;开始时身躯慢慢轻松、舒适、飘逸,后练至真气旺盛运行于全身身,直至形神有一丝开阖感觉。时间约半小时以上,一小时以内,最多站二个小时。

混元桩要领:

两手横向分开举至平行时开始至手到头顶上方为吸气,两手自胸前下来再横举至重新平行时为呼气,行呼长吸短之功。一般反复50~100次。也可以在练其它动功或静功结束后作为收功之法。

真法行功要领:

保持“凝神于太虚,敛神于丹田”的状态,走路与“呼三吸一” 或呼五吸一相配合;始终不憋气、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不使身体劳累,走路结束后有精神饱满、飘飘欲仙之感。

保持“意存丹田呼气”,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所谓“意存丹田”就是在走路时,把心意杂念存放到丹田里。“动极复静”,无思无虑,目无所视、听而不闻,安安静静地走完全程。

行功快走较好,快走时间30~40分钟为佳,全程约 3000米左右,快走不要超过一小时,否则会影响免疫力和代谢功能。慢走时间任意。

鹤飞唳天要领:

以腰膝脊椎转动带动两臂双手的旋转运动,做到两手翻转柔和,腰脊转动灵活,促使胃肠蠕动;练“御气凌空”时,单腿独立、脚跟提起时有一定难度,要做到平稳、到位,不使身体过于晃动。

五禽导引要领:

猿势:练心肾相交,呼吸气时真气沿冲脉、任脉升降,促使周天运行旺盛。

鹿势:导引后天补益先天;两拳置于命门,明显感到肾间动气,肾气沿督脉而上,灌溉脑髓。

虎势:舒肝利胆,练时有虎威生风之感,手直伸向上或手握拳向前,都有体呼吸感觉。

熊势:健脾之法,头倚两手而息,有督脉真气活跃之感,一手指天一手按地,有水火相交于中土之感。

鹤势:理肺,两手托天有鹤颈将展之感,两手分开有鹤将起飞之感,两臂平伸,有鹤振翅翱翔之感。

漫步周天要领:

漫步周天是促进“真气归经”的重要功夫,修炼熟练能促使大小周天旺盛运行。

学练初始阶段,应按书本达标,形气神配合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功夫练至精进后,元神蓄力,形与神合一,全套功夫,逐步形成由元神掌控一招一式,形如自发动功。形体一动气就自动跟上,气动心意随气而动,这叫“意与气合”。这时候锻炼舒适自然,刚柔相济,切忌意念作为,有意无意是真意。真意即元神与识神协作共事,达到“拳无拳,意无意,始达境矣”。整套功夫锻炼,仍以“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为主导,虽动犹静,虽静犹动,身体飘然若仙。练就以后,大小周天旺盛运行。

龙行挥云要领:

初练时手起足落,轻柔缓慢,如春风拂柳,悠闲自得;久练精纯,形气合一,神驶气生,身动气流,手势一提,“三花聚顶”,手势一落划圆“五气朝元”。论养生有培育内丹之效,讲护道具保全性命之功,故为炼养家的必备。

动功学练到位,其获益并不比静功逊色,尤其是动功一经学会,不仅能使真气“归经”,在体内旺盛运行,同时还有效锻炼了筋骨皮、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对强壮体魄,增强身体抵抗力,是静功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生命在于静养”,但归根到底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因为动是绝对的,无可替代的。


动功习练时间,冬春季可放在中午 10 ~ 12点,室外空气清醒,气温适宜;夏秋季可放在早晨 5 ~ 7点或6 ~ 8点,室外已有太阳,比较清凉。动功每次连续习练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全天总的动静功时间,老年人应动三静二比例配比(动功应比静功时间多),中青年和上班族应静三动二或静五动二比例配比,也可按此灵活掌握。

应该指出的是:动功应与全身按摩相组合,尤其是局部病灶,坚持按相关穴位按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功若练到“动极复静”,即“虽动犹静,虽静犹动”,则能取得“扶正、祛邪”双重效果。初学者或静功入静较差者(如抑郁症等),可以把动功作为入手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