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是写诗的,可写着写着忽然画起了画儿,事情要从我的一本童话说起。2011年,我在写诗的同时完成了一本100篇每篇500字的小童话,作品完成后我一遍一遍翻阅,感觉很多画面在眼前出现,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必须配上一些插图!以至于我不能专心干事,坐卧不安,不得不放弃了马上出版的打算,开始寻求会画画儿的朋友给我做插图。 写诗多年混的是诗歌圈子,其实也不认识几个画画儿的,想来想去首先找到了定居在北京宋庄的诗人画家陈鱼,冒冒失失向她提出想要10个插图的事儿,看她方便不方便。当时她正忙一个画展,没有答应。我随后又找绵阳的杨晓芸,因为她多次夸奖我的童话,只是晓芸身体不好,也没答应给我画。她们俩都不给我画,我就不敢再找别人了。 有一天晚上和大卫谈出版的事情,大卫说:“让你儿子画。”我说:“我儿子都19啦,让他画还不如我自己画”。大卫说那就自己画呗。是啊,自己画呗。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到人给我画,只有自己硬着头皮来试试。 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幅画是蚂蚁和大象。这个图面其实在我脑海中出现好多次了,可画起来根本不知道从哪一笔画开始,也不知道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我努力去想,想到它庞大的身体像房子,长鼻子像树枝,四个大腿像木桩,还有大耳朵,小眼睛,我努力去画,使劲去画。终于,我的第一幅钢笔画异常艰难地诞生了,就是下边这个样子: 第二个:两只大猫 第三个:吃果子的小虫子 第4个:村庄的大鸟 第5个:做梦的小女孩 画出第5张之后,我犯难了。画10个也太难了,因为每画一个我都要上网去搜索相关事物的形状,然后照着画,事实上等于抄写。而且抄写的很不像样子,让我很生气。我小时候连美术课都没有上过,也从来没画过什么,猛不丁画出来一点也不像,什么也不是,这怎么成,要不干脆去报名参加个什么简笔画补习班学一学?为此我趁出游的机会,专门拜访了杨晓芸,给她讲了我的困惑。她说:“琳子,你千万不要去报名什么培训班,你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画,你就想着画,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我似懂非懂。 她说:“要的就是那种不像”。 我似懂非懂。 回家后,我一直回想她说的话:“要的就是这种不像”——天,还有这样教人画画儿的,可这种不像是什么呢?我使劲想,使劲想。最少她让我彻底放松下来,可以考虑不进补习班的事情了。还有,她说的“想着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多么适合我,我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花啊草啊房屋啊河流啊小动物啊,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多么自由! 感谢晓芸亲爱的!要不是你这些话,我可能早就不画了。下边这些就是想着画的: 以上是第一批画。我称呼它们是第一批是因为这是最早的画。这一阶段画的很笨,傻傻的,天真烂漫。甚至很惊险。说它惊险是因为底气不足觉得画的什么都不是,完全有可能放弃,很多人都是开始出现困难就放弃了,渡过这个难关需要鼓励和帮助,也需要自己有股不服输的倔劲,过了这个难关会越来越喜欢。还有,第一阶段画的大都不讲究细节,粗糙简单,寥寥几笔就大功告成。很高兴很快乐每天都想画。其中那个手掌上有5个娃娃的画尤其受人喜爱,旅美女诗人明迪多次夸奖并用作了她国外出版的诗集封面。 这一批画用的是巴掌大的普通白纸,0.5中性笔。 ------------------ 下边进入第二批画。 本来第一批画要用在我的童话里,可我的好友青青写了一本二十四节气的散文,她很喜欢这批画,多次找我说想借用借用,说不妨碍我的童话出版,我们可以同时共用。我很高兴答应下来。这样画了大约70来个,她的书用了66个很快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我的童话迟迟没有签约,这样拉拉扯扯画了一年多,我的画不知不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我决定另起灶炉,画一批献给我的《草手镯》,所以,就有了第二批小画。这一批画我开始使用A4复印纸,和0.38的中性笔。 同时期我还给青青的小说《小桃红》和另外两个朋友的诗集画了一些插图,选几个发出来: 下边说第三批。 第三批和前两批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细密线条。因为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多种练习,感觉用细密的线条更舒服,更委婉,也就是说,更见风致。我始终认为,不管什么画种,绘画首先要表达的是美好。这些细密的线条在表达上存在着众多的可能,就看你怎么去创造了。唯有创造对我这个喜欢安静喜欢忧伤的老女人来说,才有无穷的吸引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画出什么,甚至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笔是什么,你可以全身心放松,全身心投入到这张纸上,这支笔上。你可以成天成夜地坐在书桌前,无穷无尽地戳,戳戳戳! 这一阶段我开始想到要把图画中间的空白部分用各种线条填充起来,有创造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色差,用专业的话说就是黑白灰。我第一次看到“灰”字心里就动了一下,:“哦,——灰”!它是介于黑白之间的那种层次和景深,我对这种层次很有兴趣,可我根本创造不出来,但我已经本能地在自己的画中,通过一些线条的不同画法来隔开它们了。 这一批画有一些是新版《山海经》的插图。在画这些画的同时,我自觉不自觉养成了随时随地收集素材的习惯,一看到喜欢的线条就拍照,比如树干上,墙壁上,甚至下雨过后的路面积攒的泥泞印迹,我都会发现它们中间似乎藏着很多玄机,而大自然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我们描画不出的美好,我们甚至连它的一点皮毛都画不到,画不出来。 有意思的是,画了三年我都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画种,唐山的东篱师兄要在《凤凰》诗刊上给我做首期诗人画作展示,审稿时问我怎么给这些画分类,我说我也不知道,干脆叫琳子线条画吧。结果就印成了琳子线条画选。后来我上网对照查找,才知道这些画早就有画种之说就是钢笔画,目前很多人都在画,画的还都那么好,并且和国际已经接轨,出现了收藏新气象,看得我蠢蠢欲动,再加上已经有人向我求画,让我非常得意,一门心思要卖画。 -------------------- 现在说第四批。 这一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画大图,要画一些可以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人观赏的画。所以,画纸的尺寸从A4到了A3,也就是说两个A4纸大。这让我激动不已。 画笔也更细细到了0.3和0.25! 甚至,我画出10几张A3大的画就迫不及待上博客吆喝卖画。让我狂喜的是刚发上来不到10分钟,其中一张土豆画被陕西一个朋友订走。1000元啊我可以买好几件花裙子是也不是是也不是。 我很想卖画,甚至渴望天降奇缘被某艺术机构买断,只是几乎应验了儿子说的“开门红,辈辈穷”。不过说实在的,我即使再勤奋也画不了多少,因为每一个画的构思都要花费大量脑力。画的过程又特费眼睛,所以每画出一幅都十分自恋自爱。 钢笔画是什么画,很多朋友问我。钢笔画起源19世纪的欧洲,开始是那种羽毛笔,用作做插图。它有以下特征:一是钢笔画的工具是钢笔,圆珠笔,针管笔等硬笔为主,一张白纸就可以作画,非常便利快捷。第二是线条表达,比如我们熟悉的排线点线曲线十字线等诸多技法,可谓变化多端,画面硬朗,分明,看起来赏心悦目。第三是黑白色彩。钢笔画最早是黑白表达,这是最真实最朴素的一种表达,到目前为止国内出现了彩色钢笔画和宣纸画。我固执认为黑白原理才是它的最高境界。越简单越神秘,越质感,是美育的高级阶段,有很多奥秘。第四由于钢笔画下笔无法修改,所以它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所以,它的创作过程必须专心,持之以恒。它耗时长,特别累眼睛。有人说它是用钢笔尖在纸上刺绣一点都不为过。第五钢笔画细腻,清晰,透彻,属于纯手工制作,一副作品的完成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常常伴着人的体温,实在是不可多得。 要自由地画,变化着画,甚至是错误着画。那些没有出现的是属于神的,也是属于自己的。 画别人没有画过的,画别人没有画出来的。 (以上为唯一的一张高级宣纸画,单占生老师收藏) (以上画——母亲的村庄为王小萍收藏) 看看这些画,醉了吧! ------- 该说第五批了。 第五批是4开画。也就是4个A4纸那么大。想想吧最早的第1批巴掌大,现在的是8个巴掌那么大,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啊。 画笔也早精细到0.2针管笔了。 我从一只马开始,因为我要画一组我个人的12生肖。 一个马头的细节画了两天。马头上边那个马鬃我画成稻穗或者是麦穗必须是穗穗这类东西。马的腮帮子我第一次使用了圈点滚动式覆盖画法(一层压一层),马身子里两个大花朵我画了一周还多,这两个花朵的花瓣我第一次使用了细线扫描画法(也就是轻轻的,若有若无地蹭啊蹭啊蹭)后边那个肥实的马屁股,我不想再画花朵了,画年轮,很多年轮,也就是树桩的横切面。奇妙的时候,为了把这几个年轮分割出来清晰的轮廓,我在它们中间进行了涂黑描写,描写好以后再看,老天爷,竟然出现了一个高举起双臂的男人,他的左手那里竟然是个腾跃的天狗!而这个男人怀抱着巨大的年轮又像个巨大的太阳。哈哈,太让人激动啦。 马腿可以是稻草草标,当然可以是的。还可以是肥胖的莲藕。所以,蹄子就是莲蓬啦。 大马的腹部下边卧着一个幸福的小马。因为它太幸福了,就把它的身子画成甜滋滋的苹果。苹果马仔幸福地做梦都笑了呢。 最后是那个马尾,我想轻松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好,就画两个抱在一起的大嘴巴鸟,它们长着好看的竹节一样的鸟身子。我不想让它长在马屁股上,就用一个钩子勾住它们,可我的密友王小萍竟然说它是一个豆荚! 拿回家给我父母看,我爹说:有那么小的马头吗,画的啥也不是! 我娘也说,啥也不是! (以上画——生肖马王小萍收藏) 除了12生肖,还画了一个秘密瓶子开花的(这个是从我的一个A3画抄写过来),一个花妖的。我是这样画出花妖的: 2014年7月中旬,我和几个朋友到豫西大峡谷过周末,住在一个叫绿藤居的小宾馆,小宾馆后边是山坡,东边也是山,门前的小路边种了一大溜格桑花。格桑花开的热烈奔放。我早起去散步,天还不太亮,花丛中有低矮的路灯刚熄灭,走过去自然要俯身看花闻花,这一俯身不要紧,竟然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蛾子!它们有的像枯叶,有的像皮屑,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草叶子,有的像撕裂的种子,有的像手指肚子。有的淡青有的雪白有的血红,有的长相低调有的长相凶猛,太惊心动魄了。我立马拿出相机拍照。一会儿王小萍也来拍照,我们俩这样拍那样拍,一边叫它们花妖,一边赞叹它们。回去之后好几天,我的头脑中还一直出现它们那种样子,一个月我就画出了花妖这张画。 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迹象,它们有具体的眼睛,具体的毛孔,具体的触须,具体的腋窝。它们不管静止还是飞舞无一都在霍霍生长,都在寻找爱情,等待生育等待蜕变。它们和我们同在。 有诗为证: 黎明六点 山妖破碎 碎成一地黑暗的妖蛾子 灯盏破碎 灯盏里的妖蛾子没有停下腋窝的颤动 山风破碎,碎成 石头的样子,树丛的样子 花花草草的样子 所有的石头瞬间复活 它们直立 它们爬行 它们扭动 它们吐出石头,吐出 石头上淡黑的影子 妖蛾子们 还不快快跳进女人的子宫 投生去 一次难忘的“三非”画展: 2015年2月1日,我的画画儿生涯中发生了一件难忘的大事:我的第一次画展开展了。这次展出有以下特点: 第一:我是一个不会画的非专业画家。我的画作是非专业产品。 第二:举办方也是非专业展办方,它是“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展厅也是非专业展厅,是书店内部的一个交流区,展办方不收取我一分钱的费用反而为朋友们提供免费的茶水,展览时间可持续35天。尤其严肃的是画作不标价,不出售。 第三:参加开幕式的与会朋友没有一个专业画评家,全是我的诗人朋友,作家朋友和文学界的评论家朋友。这些朋友纷纷对我的画作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他们的评论获得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越画越想画。以下画作是今年夏天画出来的,小A4素描纸,装框用。 他们是这样夸奖我的: 马新朝(诗人) 琳子的钢笔画和诗用两个成语做了总结,一是“张冠李戴”,把互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这种张冠李戴却需要一种才能,需要一种各方面的修养,是诗意,绘画,哲学的一种修养。她的诗呢,我想到的是很通俗的成语“以小见大”。她的诗写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东西,从她非常敏感的经验中,发现诗意,发现秘密,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很多诗歌写作往往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很可怕的。琳子的诗在“以小见大”中发现了自我。 张鲜明(诗人、作家、摄影家) 我特别喜欢她的画,喜欢的原因就是这个“魔”字。这些东西是魔幻的,把大自然中的那么多的元素,如花卉、田野、树木、精灵那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的充满魔幻的自然现象。这里特别令人惊讶的就是超乎想象的想象力,把该组合的组合了,该分裂的分裂了,本质上讲它是诗意的。琳子是用绘画的方式来写诗,把诗意的东西呈现于画,太了不起了。她用魔幻的手法呈现自然,用想象的翅膀给我们开拓了一个艺术的自然,一个魔法自然。它是用一两篇的文章无法概括的,需要慢慢的品味。 冯杰(诗人、画家) 关于琳子的绘画我有前瞻性,早在去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北中原的山海经》,而《山海经》里就有幅魔画。尤其琳子的画里面马蹄上有着莲蓬,羊角上架着辣椒,甚至小孩肚脐眼里有着瓢虫,这种东西只有诗人才会这样创作的。而且琳子在钢笔画中有着高度的细腻,这几乎就是超工笔画。我记得有一个版画家叫做冷冰川,他是在版画上刻的非常密细,和琳子的这种乡村风景一样,但是没有琳子的元素多。 王晓萍(作家) 我和琳子结缘较早,因为我的前两本书都是琳子给我插的图。所以我对她的画的理解可能比在座的更深一些。我曾经给她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她的心中住着一个孤独的小女孩》,你能通过这些画看到似回忆,但又似幻想,又似追忆。乡村的树上和土地上是住着精灵的,每一棵树和每一个动物都是充满着一种精神。所以我有时候看到琳子的画就特别感动,她好像是画给我们的童年,也是画给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画给正在变得越来越差的大自然、以及正在消失的动物、正在没有的精灵。琳子的画有独到的价值,因为在中国,钢笔画是一个小画种,原本只用作插图。但是琳子让我觉得钢笔画爆发了,钢笔画不只是这个样子的。 就比如这匹马,这匹马是我们看到的马又不是我们看到的马,它的腿是稻草莲藕,尾巴是豆角,脖子上的鬃毛是片大的树叶,头是树干,身上开了牡丹花和荷花。虽然用了那么多事物堆积起来但是非常的动感,所以我觉得琳子的画是非常有保存价值的,因为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用笔的深浅力道也把握的恰到好处。我觉得好的画就像好的诗歌好的音乐一样,有高潮有低潮有过渡,按手工劳动来说按想象力来说都是无价的。谢谢。 何弘(评论家) 我见到一个土耳其的作家,叫庞姆克。在他小说里反复的描写到了细密画。土耳其的细密画画的非常细腻,跟钢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土耳其的画家讲,当你现实的眼睛盲掉之后,你才能画出来真正的最接近事物本源的画。琳子的一双眼睛非常明亮,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画出了最接近事物本源的,和自然的灵魂达到高度的契合的钢笔画。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新奇的感受。 罗羽(诗人) 琳子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是伸入人性,描述的都是和我们有关的东西。琳子的诗,是成长型的诗,先锋型的诗。琳子的画是写意的,画的很细致。和现代、后现代的东西产生一种沟通,和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它是一种个人的创造,同时达到了一种高级状态。 单占生(评论家) 从琳子的绘画可以看出,她在用一种开放的不受任何污染的思维在作画。在这她获得了巨大的自由,因为这些自由她获得了巨大的创造性。这是我的一点感受,我要向她学习。 从绘画的内容上来说,她从一个诗人的心态,结合了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在琳子的画里面,我感受到了她想呈现出的是自然,而她所采取的创作的元素也是来自于自然。她用这种自由的组合,自由的创造,呈现了自然与人之间是怎样互动的,怎样在画作里产生出生命的激情。以这种方式创造了这个有生命,有声音,有形象的世界。在这些画里面也惊醒了我们记忆中那些有意义,有诗意的记忆。琳子用她的方式让我们记忆中沉睡的,远离我们的那些东西,又重新惊醒,重新睁开了眼睛,来看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具有诗性的美好的东西。 ---- 评论专论: 中国钢笔画联盟常务理事、《当代钢笔画》主编、著名钢笔画家程庆实先生专门为琳子的钢笔画写过一篇评论《琳子和她的另类钢笔画》,摘录: 琳子的画无门无派,无师自通,一任天纵,信笔绘来,皆成佳构 。一是得其趣。一片天真烂漫之气,仿佛天然图画,自赤子之心欢快流泻而出,看似出自孩童手笔,但又明显有“大人”的“手段”,有画家自己的明确诉求和表达。花草鱼虫,动物植物,包括各色人等均可信手拈来,构成她创作的素材,并组合出妙趣天成的可爱有趣画面,单纯而不单调,看似素雅而五色交辉,画外题旨暗藏其中,令人百看不厌,暗合艺术创作之奥秘。二是得其情。无论人物,动物,牛牛马马猪猪鸡鸡之属,流露出浓厚的乡野情思,野趣袭人。三是得其传。琳子之画,不难看出中原大地悠久厚重的历史积淀、民间文化对她的滋养,有些画作,明显脱胎于剪纸或年画。琳子的尝试无疑对钢笔画家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四是得其学。画家所具有的诗人气息和学养积淀,对其钢笔画创作的滋润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少钢笔画人或许正缺乏这一点,甚至将其视为一件“纯手艺活”,作品死抠死描,只见画内技巧,罕见画外功夫,有“技”而无“道”,缺失才情和思想,这就成南辕北辙之态了,是很遗憾的。 此外,琳子的钢笔画在技法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面貌,黑白灰、点线面的处理,以及用线的手段上,居然无师自通,不知不觉得到某种体现,这是很难得的。 焦作诗友白衣飞霜的专论《黑白之间,她那画梦的手》摘录: 那花树下陪两只蚂蚁玩耍的扎着小辫子的小姑娘;那御风而行,长发飞扬,一脸阳光,骑着花车的少女;那骑着一根竹帚与两只天鹅并飞的小妞妞;那在一棵白菜上兀自舞蹈、戏耍着的螳螂;那炊烟缭绕,蓄满了温暖、明亮、快乐和梦幻的童年的草房子;那被童年的欢乐不止一次惊飞而重又回来的屋檐下、打谷场、院落里的小麻雀;那伸着敏感的小触角,在风雨剥蚀的土墙上、在粗糙的树干上缓慢爬行的蜗牛……这是一种深沉无私的爱,是一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 作者简介 琳子,出生于滑县,现居焦作。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兼写随笔、童话、评论,作品刊登国内多种刊物,入选多种选本,有诗歌译成日文、英文。2011年7月出版诗集《响动》。2014年4月出版童话集《草手镯》和中国当代唯美诗歌精选-琳子卷《安静下来》。现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2011年3月因自己的童话集《草手镯》开始涉足钢笔画。2015年2月1-3月7日在“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首次个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