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汉字和中国书法的起源与递变过程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有自己的书法。那么,什么是书法呢?书法就是文字的书写艺术。 中国书法 除了具有记录语言的实用功能以外,由于汉字的形体特质,以及书写工具与书写材料(毛笔、墨和宣纸)的相互作用,使它具有了艺术元素和艺术内涵,从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人们通常把它们并称为“中国书画”。本书讲解的“中国书法”,特指用中国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包括:使用中国毛笔以外的其他书写工具书写的汉字或用中国毛笔书写汉字以外的其他文字的表现形式。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符号。中国书法, 是以汉字为载体,书写汉字的、抽象的视觉艺术。其抽象的艺术内涵,在于笔法、墨法、章法和汉字形态变化的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笔墨情趣。 汉字和中国书法犹如一对连体双胞胎,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它们同宗同源,共同经历了从孕育、形成、递变到成熟的全过程。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创造了结绳记事、刻图记事的方法:在绳子上打结,或用利器在树木上刻画图形符号,把劳动的收获和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逐渐地产生了一些简单的记事图形符号。但是,这些图形符号还不能称之为文字,只是汉字的雏形,为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些图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图形文字;再后来,人们发明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在图形文字的基 础上,创造出了完整的汉字体系。文字产生后,需要书写来表现,于是产生了书法。中国最早的图形文字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常见。
图形文字:







上图 摘自《商周图形文字编》
第一节 甲骨文
甲骨文 是由记事图形符号演变而来的象形古汉字。三千五百多年前,华夏先民们用人体姿态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山川气象形象、工具形象等图形,加以概括提炼,创造了象形古汉字——甲骨文。甲骨文源于象形,也是产生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象形古汉字和书法,是形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期间的甲骨文。 甲骨文 又称契文、殷墟文字。它是先写后刻、或用利器直接刻在龟壳、兽骨上,用来记载占卜、祭祀活动的古汉字。清光绪年间,甲骨文在殷代都城遗址( 今河南安阳小屯) 被发现,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形成,使汉字具备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要素:笔法、墨法、章法和字体形态变化。在甲骨文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武丁(中国商朝的一位国王) 时期的甲骨文。
刻在兽骨、龟壳上的甲骨文:


中国最早的汉字书法—— 甲骨文 :


摘自《甲骨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