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义,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个名词,就这麽讲那麽讲,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名词,这些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现在分别来解说: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於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那麽,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麽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的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定的情况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学佛的人,如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彻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才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为什麽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该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主要的在乎将这苦的人生,可以改变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理想界,最有希望的,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得到这顶点的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於专门讲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出世: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样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麽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成了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度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麽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麽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在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麽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的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辞,是要我们修学佛法的,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麽都空,什麽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不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
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深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麽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 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地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麽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
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麽说一切皆空?空是什麽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所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
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种种条件产生的,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於什麽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 这都是由於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纠正过来不可。
由於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有一点不同我国旧有的地方,例如出家与素食,不明了,不习惯的人,对此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 一、出家: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特别是儒家,对他的误解最大。在国内,每听见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麽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成什麽社会?这是严重的误会,我常比喻说:如教师们教学生,那里教人人当教员去,成为教员的世界吗?
学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决不会大家学佛,就会毁灭人类社会。不过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麽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顶好是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误会了,也把其他的人都吓住而不敢来学佛。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要不得!应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的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与出家有关,附带说到两点:一、有的人看到佛寺广大庄严,清净幽美,於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来供养,无须做工,坐享清福。如流传的「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之类,就是此种谬说。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进。自己修行时,「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对信徒说法,应该四处游化,出去宣扬真理。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众生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难得,所以称为僧宝,那里是什麽事都不做,坐享现成,坐等施主们来供养?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尽出家责任者少,所以社会有此误会吧!
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误会为自己还不能学佛。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暹罗,或者我国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麽,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儿女感觉讨厌,以为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到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絈恨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絈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到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只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业,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於小乘呢!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叁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有吃素吗?为什麽学佛这麽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於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
|
来自: 昵称19073506 > 《个人生活》